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 序言 著述者簡介 第一章、勝譯前義 第二章、勝著本文義

  序 言

  

  公元1997年,笃信佛法的施主黃世森、張月嬌二位臺灣信衆,邀請我以藏文講 解印度班智達寂天所著的《入菩薩行論》,並且希望將它錄製成錄音帶,爲的是能利益更多以藏文學習佛法的人,且將來也能翻譯成其它的語言,首批製作五百套錄音帶與信衆結緣。中文譯者張惠娟居士有意思要將它翻譯成中文。因此,我根據索南澤牟的批注,飾以上師的教導流和口訣,想辦法作了字少、義明無誤、易懂的講解。

  修學此論,了知多少內容就能依次減少多少的無知、不敬、放逸和煩惱等,信心、精進、正念、禅定、智慧于心續中生起,心寂靜、馴服、柔和、不放逸、慈心、悲心、世俗勝義菩提心不斷增長,暫時上獲得人天善道的快樂,究竟上必定解脫,獲得永久安樂且證遍智正等覺佛陀的果位。

  

  願妙善!

  

  過去曾多次講解此論,今年八十多歲的說法老者

   貢噶旺秋

  寫于公元2001年6月6日

  

  著述者簡介

  

  

  這部注釋大乘經典的《入菩薩行論》,作者寂天,出生于南印度,幼時名叫寂铠,是善铠王的兒子。年紀漸長時,在一位密咒瑜伽行者座前求得文殊法,並依此法隱密修持,親見文殊,得到成就。

  善铠王逝世後,寂天即將登基,在登基前得到本尊的授記,知道自己不宜掌管國政,因此便逃離王宮。他到了中印度的那爛陀寺出家,依止勝天爲親教師並受比丘戒,法名寂天。之後,在寺院裏,內心中常保持禅定不動,于文殊本尊前聽法,並著述批注大乘經典的《學集論》和《經集論》等多部論著。他顯現于外在的行徑只是吃、睡和溜達,別人看到這樣,就稱他爲〝布蘇夠〞。

  爲了羞辱寂天,讓他自行離開寺廟,因此,寺中的僧衆共議,挑選一個吉日,集合寺僧大衆,輪流上座講經,寂天也答應了。當他坐上獅子寶座時,講出比《經集論》詳細,比《學集論》簡略,文簡義廣的《入菩薩行論》。他在講述此論的時候,就有些有緣者親見文殊菩薩坐在寶座上;又有些人看到寂天的頭頂上有圓光,圓光中有文殊菩薩,衆人皆恭敬且具信心地聽著。當他講到智慧品的『若實無實法,悉不住心前,彼時無異相,無緣最寂滅』這一首偈頌時,忽然間身體從座上騰空而起,越升越高,終至不見身影,只有虛空傳來說法的聲音,直到說完回向品。

  之後,在場聽法的僧衆中,有些記憶力強、過耳不忘的班智達們,寫下他所講的《入菩薩行論》。在中印度和東印度的班智達們心中記下的是十品共一千偈;在西方迦濕彌羅的班智達們記下的是九品共七百偈,二者間有些不同。他們四處找尋寂天的蹤迹,後來聽說他住在南部的卻滇巴淵間,于是就派二位記憶力很強的班智達去見他,最好是能把他請回那爛陀寺,若是不能則要問他《入菩薩行論》到底有多少品、多少偈?還有,在《入菩薩行論》中提到《學集論》和《經集論》,這二部論著到底在那裏?

  二位班智達在見到他後,沒有辦法請他回那爛陀寺,于是就問他《入菩薩行論》到底有多少偈、多少品?他回答說共有一千偈分成十品。又問他《學集》和《經集》二論在那裏?他回答說,在他以前所住的房間內,梁柱的縫中塞有字體很小的紙張,那就是《學集》和《經集》二論,這二位班智達還聽聞了寂天傳授《學集》和《經集》二論後再回到那爛陀寺。

  如此一位大師,他所寫的《入菩薩行論》有叁大旨意:勝譯前義、勝著本文義、譯竟後義。

  

  

  

  總科判

  

  

  入菩薩行論

  頂禮上師和文殊菩薩

  

  菩提心妙寶

  未生令生起

  已生令堅固

  已固令增長

  

  

  圖(略)

  

  第一章、勝譯前義

  

  

  一、名義

  

  (一)、論名

  

  1、印度語名稱

  西藏將律典上說的舍衛城、娑枳多、瞻巴葛、瓦拉那西城、毗舍離城和王舍城等六大城所在的地區稱爲印度。在這些地方雖有多種不同的語言,但著名的有梵語(天語)、巴利語、畢舍遮語和阿婆商夏語四大語言,這部論的論名屬于印度四大語言中的梵語,稱爲Bodhi sattva cary avatara(菩提薩埵咱爾啞阿哇大日阿)

  

  2、西藏語名稱

  西藏語名稱爲

  漢譯爲入菩薩行(江秋蔔 森木貝 覺巴拉 啾巴)

  

  3、印、藏語名稱對照

  Bodhi是 (菩提)

  sattva 是(薩埵或勇識)

  cary是 (行)

  avatara是 (入)

  

  (二)、述說論名意義

  

  1、論名的意義

  所謂 (江秋蔔)菩提的 (江)是二障習氣等完全清淨,(秋蔔)是應證諸德全證, (森木貝)薩埵、勇識,是盡衆生邊際,經長久劫行難行之行,全不畏懼。像這樣的菩薩行,于己依六度成熟,于他依四攝法成熟。這樣的行爲是廣大如海的,入菩薩行即是將能夠如理如法進入菩薩行的方法指示出來。

  

  2、 述說此論名稱的目的

  述說此論名稱的目的分二,一爲說此論名稱的目的,二是命名的必要。首先說印度語名稱的目的,主要是能讓人相信法源純淨,興起聽聞修持的信心,另外則有種下梵語(天語)的習氣,加持進入心中和憶念譯師們的恩德等目的;說西藏語名稱的目的是用西藏自己的語言,容易了解論名的意義等;兩種語言對照的目的,是連些許文字也不迷惑。

  命名的必要,有兩點:第一、一般事物命名的必要,如《入楞伽經》所說的:「一切法如不命名,世間將迷惑無知,因此怙主善巧方便,爲一切法命名。」。第二、個別論典命名的必要性,化機徒衆有上中下叁種根器。上根利智的人依論的名稱,就可以知道這部論大概的內容;中等根器依論名可以曉得這部論典是屬于叁藏中的那一藏;下等根器在許多經函中找尋時,可以容易找到等用意。

  命名的方法有多種:依內容命名、依文字數量命名、依作者論師命名、依時間命名、依地方命名、依動作命名等。這部《入菩薩行》是依內容命名。

  

  

   二、譯敬

  

  

  頂禮一切佛菩薩

  過去,印度的佛法翻譯到西藏時,爲了不令譯師們頂禮自己所喜歡的本尊,且能辨認是屬于叁藏中的那一藏,因此,西藏的祖孫叁法王松贊岡布、赤松德贊和赤祖德贊,敕令凡翻譯律或屬于律時,應頂禮一切智;翻譯經或屬于經時,應頂禮佛和菩薩;翻譯論或屬于論時,應頂禮文殊童子。

  此論是菩薩注釋經藏,爲了能辨識是屬于經藏,所以譯師說頂禮一切佛菩薩。頂禮者爲將此論由印度語翻譯成藏語的譯師,所頂禮的對象是十方諸佛菩薩,或是過去、現在、未來叁世一切佛菩薩,頂禮的方法是身恭敬地合掌,語恭敬地祈請,心恭敬地生淨信、樂信地頂禮。

  頂禮的目的是爲了令此論從梵語翻譯到藏語時,能夠究竟圓滿無礙,能讓自己成爲一位勝士夫,能讓這部翻譯的論著殊勝得令人想教授、聽聞等,因有這許多目的而頂禮。

  

  

  

  第二章、勝著本文義

  

  

  一、序分

  

  (一)、申禮供

  

  1、善逝法身菩薩衆 與諸應禮悉敬禮

  向誰頂禮呢?對象就是叁寶。所謂善逝是指佛寶,善逝的梵語稱爲〝蘇噶達〞,〝蘇〞譯成藏語是善、完全、不退,〝噶達〞的竟思是〝逝〞(去到),有斷和證兩層意義,亦即斷除煩惱障,如實證得法性無我義,名「善逝」(善去到),譬如相好莊嚴的轉輪聖王之子,身上有華麗的衣服裝飾,比世間的離貪塞迦仙人等還殊勝;斷除所知障,了知一切事物,名爲「全逝」(完全去到),譬如水滿瓶子,比預流、一來、不還的有學聲聞緣覺還殊勝;不論何時,斷證都不退,名爲「不退逝」(不退去到),譬如得水痘的人痊愈後將不再感染,比無學的聲聞阿羅漢和如麟角的獨覺還殊勝(麟角比喻爲獨覺)。

  法身是法寶,法界自性清淨中突然暫時的(客塵)垢染全部清淨爲二淨,是究竟滅谛;證二淨的智慧是證悟法身或稱道谛,道谛和法界(即滅谛)的本質不聚不散、無二無別,因是功德之所依,所以稱「身」。說滅、道二谛的佛經稱爲法身,此中般若等了義的經,稱爲「甚深法身」;解深密經等不了義的經稱爲「種種法身」。

  佛子是僧寶,佛之子有叁,即身之子、語之子和意之子,其中主要的是十地菩薩的意之子,由于持佛之姓(傳承)、持勝法藏、擔任上師調伏弟子這叁因而成爲佛子。

  總結大乘叁寶的定義是:二利圓滿、究竟皈依處是佛寶;大乘聖賢心續具集的教證法清淨谛是法寶;具有明智和解脫功德的不退聖菩薩是僧寶。叁寶是究竟皈依處,是自己所要追求獲得的,也是頂禮的對象。其它雖不是究竟皈依處,但是,是功德田的聲聞緣覺們、對自己有大恩的堪布、師長和父母,也是應該頂禮的對象,對他們也都應該叁門恭敬頂禮。

  寂天在著《入行論》前,爲了著論時能沒有障礙究竟圓滿,因此向叁寶頂禮,也爲了讓寂天自己屬于勝士夫、讓學子能進入教授、聽聞他所著的論典,以及後學化機徒衆的心中能圓滿資糧等,因爲有這些用意,所以寂天先禮供。

  

  (二)、承諾著論

  依經教集要宣說 入善逝佛子律儀

  這是承諾著作,也就是先向叁寶頂禮後著手著論。「入善逝子菩薩律儀」就是關閉一切反面惡行的門,不讓惡行進入的意思。總之,如法舍棄菩薩生起菩提心之一切逆障,此發誓舍棄之心是律儀的本質。加以區分的話有:律儀戒、攝善法戒和饒益衆生戒叁種。這是菩薩菩提心生的律儀,或稱爲佛子律儀學處、修行處。如法進入佛子律儀修行的方法,是依經教而不是寂天自己隨便寫、隨便說的,是依佛陀所說的經教而講的。

  既然佛陀已經依化機衆生希求、想法的不同,以叁種神變(叁種神變,即身、語、意叁種神變,身變化種種相令衆生生信心,意知衆生的根器須說何法,之後,語說法。)說過,是否寂天就沒有必要再說?並不然。這裏是集要宣說意義,佛所說的十分廣大,經典數量甚多、口訣極深,後學及初學的徒衆們不易通曉。爲了讓不清楚的清楚明顯;讓秩序混亂的重新組合;讓零散的聚集起來,因此寂天在此以集要的方式宣說,以上是承諾著作。

  承諾著作的目的是爲了讓所寫的能夠圓滿。聖者們不做很多的承諾,若是答應了,就像在石頭上刻字畫一樣,絕不會改變。

  在此,附帶講述著論的四種需要,總之就是要能夠去除衆生疑慮的想法,亦即,第一、認爲此書沒有內容,就像知道烏鴉牙齒的書;第二、認爲此書不需要,就像娶母親爲太太的書;第叁、認爲此書不是極需要的,就像取安置在龍王頭頂上珠寶的書;第四、認爲此書是沒有關連的,就像爲了追求解脫而宰殺牛羊做供施的書等。將這四種沒有意義的疑惑去除,轉而生起如下四種有意義的想法:

  

  內 容: 是說善逝子的律儀,即發起菩提心和如法進入實修六度。

  需 要: 當講說聞思這部論時,能夠知道如何生起菩提心和實修時如何如實進入的方法,這是眼前暫時的需要。

  究竟需要: 像這樣入道實修,究竟的需要是先證實相法性無我,登地之後依次第而上達到究竟獲得佛果。總之,是要徹底追求善逝法身所說的意義、究竟的內容,這是極需的。

  內容相關: 以上,依內容産生需要,依需要産生極需要,亦即有著依前前生後後的關系。

  

  以上附帶說明著論的四種需要。

  

  (叁)、自謙

  

  2、于此未說昔所無 聲律吾亦不善巧

   是故未敢思利他 爲修自心著此論

  

  《入行論》的內容,沒有過去佛陀所沒說的、也沒有龍樹、聖天師徒或無著、世親兄弟在注釋經典時所沒說的,所以並非寂天自己的特殊創見。

  過去的經論,文詞、聲律優美通暢,例如善自在王著的《如意藤本生傳》和馬鳴著的《叁十四本生傳》,而我寂天並不精通這些,因此,我並不希冀自己的這部論,未來將會像佛經,或龍樹、聖天師徒或無著、世親兄弟們爲注釋經典而著的論典那樣利益廣大的衆生。那麼,我就沒有理由寫這部論了嗎?也不是沒有理由,最主要的是我寂天心中想要自利,爲了讓自己修持這部論的內容後,菩提心能不斷增長,所以我寫了這部論。

  

  (四)、生歡喜

  

  3、修善故吾之信力 循此亦得暫增長

   善緣等我諸學人 若得見此將獲益

  

  爲了能夠不斷修持、增長願行菩提心這樣的善而寫這部論,並因此論著使得我寂天對叁寶的淨信力、對業果的勝解信、對解脫遍知果位的欲樂信力而有相當程度的增加;對他人也並不是完全沒有幫助,和我有同樣理解與福份的其它後學徒衆,如果得以看到《入行論》的正文內容並了解它的意義,就可以得到暫時和究竟的利益,這是相當需要的。

  

  

《入菩薩行論 序言 著述者簡介 第一章、勝譯前義 第二章、勝著本文義》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