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談大手印見與明空

  雜談大手印見與明空

  內容提要:大手印見是噶舉派遵循的宗教哲學之一。當然,對于一般信仰者來說,只要具備叁者即可:“信、願、行”,其中“信”爲功德母。低層次的“信”重情感而輕理性。我在生活中就遇到了許多盲目的宗教信徒,他們盲目的“信”裏,迷信的成分居多。但對于一個真正信仰者來說,不僅要有情感的“信”,還要有理性的“信”,也即智信。

  香巴噶舉教法更像自然科學,它的修煉也很是體系化,有科學一樣嚴謹的心靈修習方法。

  筆者在《大手印實修心髓》(甘肅民族出版社)中解釋其詳。

  大手印見是噶舉派遵循的宗教哲學之一。當然,對于一般信仰者來說,只要具備叁者即可:“信、願、行”,其中“信”爲功德母。低層次的“信”重情感而輕理性。我在生活中就遇到了許多盲目的宗教信徒,他們盲目的“信”裏,迷信的成分居多。但對于一個真正信仰者來說,不僅要有情感的“信”,還要有理性的“信”,也即智信。

  英國哲學家羅素在《西方哲學史》中說:“排斥理性而支持感情,在我認爲不是進步。實際上,只要理性似乎還站在宗教信仰的一邊,誰也不會想到這一招。在盧梭當時的環境裏,像伏爾泰所主張的那種理性是和宗教對立的,所以要轟走理性!”羅素甯要本體論、宇宙論證明的老貨色,也排斥那種盧梭張揚的那種濫用感情、排斥理性的做法。(《宗教哲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佛教是智信的宗教。無論小乘、大乘,還是密乘,其中隨處可見理性的光芒。

  不過,擁有理性的宗教很多,如何區別佛教和外道呢?答曰:用“叁法印”印證之。“叁法印”即:“諸法無我”、“諸行無常”、“寂靜涅槃”。符合此叁者,即是內道,不符合者,便是外道。但同是符合法印的佛教內部,仍有許多相異之處,從而構成了佛教派別的繁多。既然有“派”,便應該相應的有跟其他派別不一樣的教義和特點。同是佛教,故有其“同”;又因其“派”,遂有其異。藏傳佛教諸派修持的教法大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其宗教哲學,卻是各有其特點。

  那麼,噶舉派宗教哲學的特點是什麼?

  《土觀宗派源流》(西藏人民出版社)中說:“達布噶舉的宗見,系來源于中觀應成見。因瑪巴的上師是那若巴與彌勒巴,不論其見修和本續之講解,都是本著二師之說。”爲了證明自己的觀點,土觀大師引用了瑪爾巴的道歌:“東至恒河邊,仗彌勒師恩,悟法性無生,心把握空性,見離戲本元。現證叁種身,從此斷戲論。”他還引用了密勒日巴道歌:“汝等劣慧想,佛說一切有。若于勝義中,無佛亦無魔,無能修所修,無所行地道,無所證身智,故亦無涅槃,唯名言假立,叁界器情世,無生本非有,無體無俱生,無業無異熟,故無輪回名,究竟義如是。”“如無有衆生,叁世佛何出?離因豈有果,故依世俗谛,佛說染淨法,一切皆爲有。”“如是了悟諸智者,不見根識見智慧。不見衆生見如來,不見境相見法性。”土觀大師以此來證明噶舉派的見地是中觀應成派的“緣起性空”。但學界還有一種觀點,認爲噶舉派的見地在跟中觀應成派在“大同”之中,尚有“小異”,如在《密勒日巴道歌集》中,有:“心之自性爲明空,直指明空即妙光。”“我承洛紮瑪巴上師爲我直指說,一切諸法皆是自心,我亦如實悟到那自心就是明空之性。”“其實心的本來就是空寂光明(明空),若能證悟此點則是成佛。”“你的這些經典(文字)我不會,我是以心爲學習,所以外境顯現均爲經典,與顯境不分離就是與經典不分離,顯境的老師告訴我,外顯諸境即是自心,自心即是明空。”等內容,細究其內涵,則發現其大手印主張有自心本性,即佛性,稱之爲如來藏,也即能攝持一切染汙諸法在煩惱中之真如自性。以上觀點,有待于進一步商榷。

  香巴噶舉的教法中認爲明空不二,亦即心氣不二、心物不二、顯空不二。其“叁支法”的內涵,又跟密勒日巴道歌之“一切諸法都是假名安立,空無自性”相若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