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死的金剛心 第20章 撲向親人的殺氣

  第20章:撲向親人的殺氣(9)

  從此,紅塵中的衆生,多了一種被救度的可能。

  

  不過,一向被人們認爲是萬能的佛陀,其實也不能改變七種東西,那便是生、老、病、死、罪、福、因緣。

  

  佛陀用智慧救度了無數沈溺于苦海的衆生,卻救不了養育過他的迦毗羅衛。多年之後,毗琉璃王的大軍將會毀滅這座誕生過偉人的城市。

  

  佛陀以其獨有的方式,叁次阻擋了撲向親人的殺氣。但因果定律,仍然注定了釋迦族的滅亡。

  

  按世上流傳較廣的說法,釋迦族的滅亡,是因爲他們的前世是打漁者。爲了生存,他們殺死了數以百萬計的生命。在無盡的生命長河中,他們雖然變換了無數次面目,但那惡的行爲造成的反作用力,卻如影隨形地跟定了他們。那惡的種子,在佛陀成道不久後成熟了,便結出了惡的果實。

  

  當毗琉璃王的大軍在馬蹄激起的攪天塵埃中逼近迦毗羅衛時,我在淨光中看到了在一棵枯木下宴坐的佛陀。毗琉璃王問:世尊啊,這林中樹木極多,林蔭很大,你爲何偏偏坐在枯樹下呢?佛陀說:那些樹蔭,哪裏比得上親族之蔭啊。于是,毗琉璃王心中不忍,下令退兵。但兵馬雖退,毗琉璃王的殺心卻難以平息,不久之後,他再次發兵。如是叁次,皆見途中的佛陀,佛陀皆以親族之蔭作答。

  

  當毗琉璃王第四次發兵時,佛陀明白,釋迦族過去的惡業成熟了,他告訴弟子,你們不用管了,釋迦族宿世的惡緣,今天已成熟了,那諸多的命債,到了該償還的時候了。于是,萬千馬蹄激起了遮天蔽日的塵埃,罩住了迦毗羅衛的天空。透過那塵埃,我發現,釋迦族有一個少年英雄,他拍馬揚弓,神勇無比。他發出了一支支抵抗之箭,箭箭射中敵人,還差點射死毗琉璃王呢。釋迦族的老人于是訓斥少年:你咋能隨意殺生,壞我釋迦名聲,辱我釋迦門戶。佛陀不是教我們善待衆生嗎?我們連小蟲都不願傷害,你咋能飛箭傷人?你難道不知道,殺害衆生是要墮入地獄受苦的?于是,釋迦族人趕出了那個神箭手,坦然受報。

  

  在我的心靈淨光中,又出現了目犍連尊者。尊者不忍釋迦族人被害,對佛說:世尊,我想拯救釋迦族,或是將他們安置于虛空中,或是安置在大海中,或安置于兩座鐵圍山之間,或搬到別的國家,叫毗琉璃王找不到他們。佛陀說,你雖有神通力,但你改變不了七件事,那就是生、老、病、死、罪、福和因緣。你的神通,無法消除他們宿世的惡業。

  

  但目犍連尊者仍不忍心,他偷偷施展神通,飛騰而起,舉著一個能吞吐天地的大缽,將面臨血光之災的釋迦族精英攝入缽中,帶回精舍。但他吃驚地發現,那缽中之人,早已化爲血水。這故事,成了“神通不敵業力”的最好注解。

  

  在迦毗羅衛,我發現了一處古迹,叫“釋種誅死處”。那所在,有一塊石碑,上有一段文字:“毗盧擇迦王既克諸釋,擄其族類,得九千九百九十萬人,並從殺戮,積屍如莽,流血成池,天警人心,收骸瘗葬……”這文字,爲釋迦族的滅亡提供了曆史證詞。

  

  但佛經中,同時記載了一個史實,那便是佛陀滅度後,由八個國家分了他的舍利,其中就有釋迦族。說明在佛陀滅度之後,釋迦族仍然存在。

  

  這,成爲一個曆史之謎。

  

  另一個故事,卻講了釋迦族並沒有完全滅絕,說是毗琉璃王入城以後,嫌殺人麻煩,就下令將人埋在土中,想叫大象踩踏。這時,釋迦族王摩诃那摩對毗琉璃王說:“你我現在雖爲仇家,按規矩算來,我還是你的外祖父呢。我不忍百姓被殺,但求一事。請你將我沈入水底,任百姓逃難,在我浮上水面之前,來不及逃的,任憑你殺戮,如何

  ”毗琉璃王覺得有趣,就答應了。摩诃那摩沈入水中時,毗琉璃王准許釋迦人逃難。但逃出了許多人後,仍不見摩诃那摩浮出水面,遣人下去打探,見摩诃那摩將頭發拴在了水底樹根上,以保證逃出更多的人。

  

  我眼中,這也是大菩薩的示現。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