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降魔的關鍵(3)
司卡史德對瓊波浪覺說——
兒呀,你別怕那魔女,也別怕咒士們的詛咒。
因爲只要你真的認知到大手印的淨光,那些邪魔是奈何不了你的。那些瑪姆女魔也罷,其他食肉夜叉也罷,他們還處在二元對立之中。當你的心也處于二元對立時,他們的邪術也許會起作用。因爲他們的魔法基礎是仇恨和妄心。當他們的妄心幹擾了你的妄心時,你就有可能受到他們的控製。
而大手印的淨光是真心的顯現。
降魔的原理有兩種:不究竟的降魔,是以暴製暴,以惡製惡,以力製力。當你的功力大過魔的功力時,降魔才會成功;另一種,是究竟的降魔,那便是用你的真心調伏魔的妄心。
大手印是後一種。
大手印行者有天然的降魔能力,當你真的恒處于真心時,你便是虛空,魔是找不到你的。別說魔,連閻羅王也找不到你。死神的繩索,能鎖住力能拔山的英雄,能鎖住傾城傾國的美人,但它能鎖住虛空嗎?大手印成就者,便如虛空般無執無舍,如大山般不動不搖,當你證得這淨光時,無論遇到以任何形式示現的魔,他們都無法動搖你的心。相反,你的悲心和智慧卻能磁化對方。這才是真正的降魔。
大手印分爲叁種:實相大手印、和合大手印和光明大手印。實相大手印屬于顯宗大手印,以修證諸法實相爲主,由精研《中論》等經典而悟入;密宗大手印分爲和合大手印和光明大手印。和合大手印依止手印而引生空樂,證得本覺,感受大樂光明。光明大手印是大手印頓入法,證悟的具德上師要是遇到上等根器的弟子,要是機緣成熟時,通過觀上師本尊的微妙身相,便能立得證悟。
司卡史德說,大圓滿見地高超,但只適合上等根器的人,要是不在實處著手,是很容易流于狂慧的。大手印則不然,它既是見地,又是法門,它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名相,它是能帶領修行者覺悟的法門。上師說,覺悟的途徑唯有實修,光聽聞大手印是無法開悟的。不過,大手印是果地光明,只要淨信,只要如法實修,證悟是必然的,就像生在帝王家的太子,無需勤奮地去耕織,卻自然擁有富足的生活。同樣,修持大手印的人,自然能得到內在增長之悟性的加持。
司卡史德教瓊波浪覺抛棄自己以往學過的所有知識,她說知識和聰明與開悟無關,開悟離不開傳承和實修。即使你學通五明,並研讀過所有的經典,要是沒有正確的傳承和如法的修行,是不會成就的。
司卡史德說,大手印之“大”,涵括一切衆生,無論貧富,無論貴賤,無論男女老少,所有衆生都具備覺悟的潛能。“手印”二字,則是一個象征,它代表了佛陀的心印,如果你修持大手印,便不用再去修別的法門。因爲大手印之中,已包括了一切法門的精要。它像滿月那樣圓滿,像空氣那樣無處不在,像天空一樣涵蓋一切,像大山那樣不可動搖。
大手印可分爲叁部分,“根”、“道”、“果”。
所謂根大手印,就是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此佛性,是指蘊藏在每個衆生內的覺悟本性。這覺悟本性本自俱足,原始本然,無染無瑕,本初清淨。但人的貪婪欲望,總能造成精神上的迷惑,就像如烏雲彌漫了天空,無明總在障蔽人本有的清明覺性。六道輪回就是無明的産物。明白了根大手印,你就會具有叁種信心:一是“明淨之信”,相信你和上師、諸佛菩薩一樣有一粒成佛的種子,此信心堅固而明朗,如大山一樣不可動搖;二是“向往之信”,你既然有了跟諸佛一樣的佛性和特質,你就會渴望跟他們一樣,證得究竟智慧;叁是“清淨之信”,確信無數的行者已借著大手印修習,證得了無上佛果。
所謂道大手印,就是大手印的實際修習法門,要循序漸進,先修小乘的出離心、大乘的菩提心,再契入密乘。
司卡史德說,實相大手印的理論基礎是《般若經》,包括廣、中、略叁種《般若經》,也就是《十萬般若》、《二萬四千般若》、《八千般若》等等。經中所顯明諸法本性真空之理是實相大手印的理論基礎。聖龍樹菩薩說,離開般若性空學說,是找不到真正的解脫的。不管是大乘小乘,不管是唯識中觀,更不論顯宗密宗,要想得到真正的解脫,必須按照《般若經》的核心內容來指導觀修,才能明白心的本來面目,終而得到真正的解脫。
大手印在不同的教派裏有不同的名稱,有的稱“俱生合修”,有的稱“大印”,有的稱“實相”,有的稱“能斷法”,有的叫“大中觀”,有的叫“寶盒”,等等。雖有諸多瓶子形態各異,但瓶中之酒,卻總是不離那般若正見。
司卡史德說,世上的修煉方法非常多,但究其實質,歸納起來不過兩種:
第一種是從見地入手,見上求修。就是先從心性入手,先得到空性正見,然後再修定;
另一種是修上求見,是先從修定入手,精修住心之法,來消除散亂,消除昏沈,安住掉舉搖動之心,達到身心輕安。得定之後,再由止生觀,觀察諸法實相,得到覺悟。
以前,瓊波浪覺修過的大圓滿便是從見地入手,明白心性,但因他止力不夠,那觀也難以保任。于是,司卡史德就汲取了以前的教訓,先教他禅定,修專注力,得定之後,再教他觀察萬法的本質,進而破除我執和法執。
司卡史德先教瓊波浪覺七支坐法和九節佛風。因爲瓊波浪覺曾在本波有相當的禅修基礎,他很容易就能進入狀態。司卡史德先教他皈依發心,觀想資糧田、曆代上師、四續部佛、百部護法,等等。等皈依發心、觀想供養之後,那資糧田便漸次融入皈依鏡最中間的根本上師,上師由大變小,變成米粒般大小,自頂輪沿中脈進入頭頂,融入心間的不壞明點。
司卡史德說,兒呀,此時此刻,你便是上師,上師便是你,你跟上師本尊是無二無別的。
你就在這樣的定靜之中,不要動搖。身不動搖,心也別動搖。你要不思過去,不念未來,安住于當下,不要患得患失,不要將世俗的痕迹存留在心中。對任何事物,也不要起分別之想,不要有任何希望,也不要有任何懷疑,更不要有任何欲望,你當觀想你心中的上師跟你的自性無二無別,你就是我,我也是你。此外,所有的雜念都不要有。但要記住,你此刻的這種狀態不是昏沈,也不是無記,不是什麼都沒有。記住,要是無念狀態就是大手印的話,那麼那些草木山石早就成佛了。
你不要墮入頑空,那種冷水泡石頭似的頑空是沒有意義的。那種正定不是昏迷,不是冬眠,不是無記無念的頑空。你不要壓息那些念頭。你的專注心應該系在你中脈中跟你的自性無二無別的上師身上,你觀想上師心中的那個種子字,它朗然如燈絲。你系念于此,不動不搖,但同時,你要生起另一種智慧。你的另一種智慧要觀察你是否如法,是否昏沈,是否散亂,是不是有了雜念,你的心是不是開始搖動。你的觀察之心要像空中發現獵物的鷹隼一樣,心的每一個變化都不要放過,你要跟蹤它,監督它,觀照它。
兒呀,你要用智慧之眼注意那觀察的度,就是說,你的觀察之眼不要過于強勢,不要傷害你的止寂之心。當你的觀察之眼過于強勢時,你的止寂之心就可能動搖。二者的關系很是微妙,過猶不及,它很像弦樂器上的那根弦,太緊了,有可能斷;過松了,卻彈不出音。你要時時提起那智慧觀照的正念。說是那樣,你的止力和觀力要大致相當,專注于你心中的上師身上,那是一種非常清明的入定狀態。當然,有時,那觀的力要小于那止的力,你只要時不時地提起那觀的正念即可。這時,你一定不要忘了你此刻的觀修,其實是一種非常明亮的狀態,就是你心中的上師不要模糊,不要昏暗,要非常清楚,你同時要觀察你是不是麻木了,是不是生起了分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