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死的金剛心 引言:神秘的伏藏

  《無死的金剛心》引言:神秘的伏藏

  1 《瓊波秘傳》

  《瓊波秘傳》一直以某種神秘的方式存在著,被人們稱爲“伏藏”。

  伏藏包括書藏、聖物藏和法藏。書藏指經書,聖物藏指法器、高僧大德的遺物等。筆者發掘的金剛亥母舍利,便是典型的聖物藏。除有伏藏,以不同的形式,保存在地、水、火、風、空五種物質形態裏。

  伏藏中,最爲神奇的,便是識藏了。當某種經咒、教法或別的文化在因緣不順無法廣傳時,就由佛菩薩或神靈授藏于某人的意識深處,以免失傳。待到機緣成熟時,在某種神秘力量的激發下,再從識藏持有者心中流淌出來。

  《瓊波秘傳》就屬于識藏,它將瓊波浪覺那段的靈魂求索,藏在某個神秘所在。在多年前的某個時刻,我跟它相遇了。

  那個瞬間,我忽然想到了瓊波浪覺。我很想知道他證悟之路。對于那些尋求自由的人來說,更有意義的,其實不是結果,而是戰勝自己、抵達自由彼岸的過程。我很想知道,作爲凡夫的瓊波浪覺,究竟經過了怎樣的生命曆煉,才成長爲一代聖者?

  于是,我依托一種超自然的證境,穿越時空分別,抵達我想抵達的所在。那時,經過多年的光明大手印(Mahamudra)修煉,我已參破障礙,分別心開始消融于光明之境。在那種無邊的澄明中,我開始祈請觀察。很快,我看到了一個明點,它很像暗夜中遊曳的螢火蟲。開始,它遊來蕩去,若有若無。後來,它終于靜了,像暗夜裏的星星那樣定在了一點。我便在明空之中觀察它。不久,明點化成了一支燭光,初時,燭光搖曳如豆,漸漸朗然開來,竟光明四射了。于是,我看到了一個蠟臺,再看到舉蠟臺的手。沿著那手臂,我看到了舉蠟臺者的全身。一個目光深邃的老人正看著我,他很是清瘦。他告訴我,他就是瓊波浪覺。我覺得奇怪。因爲唐卡中的瓊波浪覺是個胖喇嘛。但他告訴我,真正的瓊波浪覺是個清瘦老人。他告訴我,我看到的形象,是他一百四十八歲時的模樣。

  就這樣,在那種光明境中,我們達成了交流。我問尋他的過去,聆聽他的故事,叩問關于他的一切。多年之後,當我向十世班禅的一位弟子提及此事,他神秘地笑了。他說,別將它當成夢境。

  有一天,那個老人在我眼前攤開了一本書,那便是《瓊波秘傳》。那書頁,似乎已經泛黃了。他翻開了第一頁。我認真地讀它。我每夜可以讀幾十頁。一天天過去了,我讀完了那本書。一位證悟者告訴我,那本書,是用空行文字書字的。這一點,它很像密勒日巴道歌。據說,我們熟知的那些密勒日巴道歌,就是由一位成就者從空行文字中轉譯的。

  後來,我熟悉了書中講的所有內容。再後來,我洞悉了書中文字背後的所有密義。

  再後來,二元對立的霜花兒,真正地消融于智慧光明之中,我跟老人間的所有障礙便沒了。從此,我不用借助那些文字,就能跟那位智慧老人進行交流。

  按瑜伽行的說法,我跟那老人相應了。

  這“相應”,是個很有意思的詞,它有點像人們在QQ空間裏傳遞數據。他點“發送”,我點“接收”,信息的傳遞就從此開始。

  我跟那老人之間傳遞的,除了本書的內容,還有一種叫“證量光明”的東西。

  于是,在某一天裏,我智慧的瓶子滿了,本書就以一種“噴湧”的方式誕生了。

  這便是本書的由來。

  北京大學教授陳曉明教授將這類寫作稱爲“宿命通”。

  他說:“雪漠(xuemo)的寫作顯然不同,……如夢呓一般的敘述,完全打亂現實邏輯,隨意穿越現實時空的區隔。所謂“宿命通”,就是洞悉了全部命運的結局,就是一切均在命運的算計中。能看透命運的,也只有幽靈了。敘述人本身就是附著在命運算計程序中的魂靈,就是能算計命運的鬼怪的附體。他如此熱愛這種命運,他就附在這種命運中,就是宿命通。”“雪漠(xuemo)以他對宗教的虔誠,以他靠近生命極限處的體驗,這才有神靈附體般的迷醉,才有酒神狄俄尼索斯式的迷狂。……這樣的寫作也仿佛是一種咒語,一種終結樣的咒語。只有咒語般的寫作才能給出自己內在生命經驗——向死的經驗。……宿命通的意義在于:只有盡頭的寫作可以體現當代寫作的本質。” (陳曉明《文本如何自由:從文化到宗教――從雪漠(xuemo)的〈西夏咒〉談起》)

  看了上面文字,我歎道:陳教授好眼力!

  在這個批評家被“異化”的時代,陳曉明教授真的很難得。飽受著時下諸多話語熏染的陳先生,還沒被時代腌割了他的靈性智慧。

  是的。我確實經曆著一種超自然的寫作,享受著“那種須臾不曾離我的清淨法樂”,契入了“那種明空如天、清藍如海、無波紋、無雲翳、如夢如幻、心無挂礙之境界”,“我寫作時也心無只字,明空如天,空靈至極,卻能從自性中流出諸種文字。”(《光明大手印(Mahamudra):實修心髓》)

  但我並不執著它。因爲,按一種被稱爲“勝義谛”的標准,這世上的一切都是幻化,就是說,一切事物和現象的本質,其實都是幻化,它是一種類似于記憶的東西。

  人類的許多活動,除了記憶之外,我們找不到任何不變的實質。

  而那記憶的消失,跟風塵中逃走的黃狗一樣,我們是很難追上它的。

  不過,那諸多的曆史記憶,卻因爲本書的出現,才定格成了相對的永恒。

  這,便是雪漠(xuemo)活著的意義。

  

  2 光明的傳遞

  經過多年的數據傳遞,老人才將他所有的智慧證量光明傳給了我。這種情節,老是在武俠小說中出現。許多大俠,在危機時刻,總能將其渾厚的內力傳給弟子。這當然是小說筆法。但在瑜伽中,卻真的有這種傳遞之說。這一點,很像兩臺聯機的電腦之間傳遞某種程序。

  這便是“相應”的力量。

  沒有相應,便沒有瑜伽。“瑜伽”的真正含義便是“相應”。跟上師相應,是所有密法的關鍵。

  這裏,我舉一個你能接受的例子:你可以將那個智慧老頭比喻裝有很多智慧程序的電腦,我像另一臺聯機的電腦,我對他的信心和因緣是數據線。只要這叁者俱足了,就能保證我們之間智慧“程序”的傳遞。雖然外行們永遠也不會編那些高端程序,但他們卻能在經過訓練之後使用它。同樣,筆者雖然智慧淺陋,但因爲有了那種相應後的傳遞,我便從此有了那些“程序”提供的智慧機能。

  在大手印(Mahamudra)瑜伽體系中,它被稱之爲“光明大手印(Mahamudra)”。正是因爲得到了那些由曆代上師編寫的智慧“程序”,我的人生才實現了一次次升華。筆者的那些書籍,也正是因爲傳遞了一種果位證量光明,才命名爲《光明大手印(Mahamudra)》系列。

  只是,到了後來,我已經很難分清我跟那位老人的區別。我也很難分清我跟他修煉的本尊五大金剛的區別。在瑜伽中,常用一個詞來形容它:“無二無別”。

  後來,在青海塔爾寺,我曾請具德上師印證我融入明空證境寫作時的狀態。他說,這時,你和本尊五大金剛是無二無別的。

  德國哲學家馬丁•布伯在《我和你》中,寫了這種相應:

  “它”之世界龜縮于時空網絡。

  “你”之世界超越于時空網絡。

  當關系走完它的旅程,個別之“你”必將轉成“它”。

  

  這,便是對“無二無別”的另一類闡釋。

  此外,你還可以看我的《光明大手印(Mahamudra):實修心髓》、《光明大手印(Mahamudra):實修頓入》,書中對“無二無別”解釋甚詳。

  因此,對本書,你可以有四種理解:

  一、它是在我和“他”還沒有達成“無二無別”時,由采訪完成的一種記錄;

  二、它其實是我自己的一段神秘的靈魂曆程;

  叁、你還可以將它當成小說家言,是另類的心靈小說。

  四、你也可以將它當成一種象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