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力:行爲的反作用力
縱容貪嗔癡,多行殺盜淫。
造諸罪惡業,輪回受諸生。
“縱容貪嗔癡,多行殺盜淫。”因爲貪婪、仇恨,迷者變得更加愚癡。因爲愚癡,也更加貪婪,更加仇恨,這便陷入了惡性循環。“多行殺盜淫”,“殺”是殺業,殺衆生;“盜”是強取豪奪;“淫”是無明的那種淫蕩。“殺盜淫”代表著種種惡業。
以各種借口來美化自己的行爲,使自己犯下的錯誤甚至罪惡顯得比較合理,這就是對無知的放縱,它必然招來業力的回報。什麼叫業力?業,是造作、行爲的意思。你的各種行爲對世界造成了某種影響,世界會根據這種影響對你有所回應,這個回應就叫“業力”,也有人將業力稱爲“行爲的反作用力”。有什麼樣的行爲,就必然有什麼樣的反作用力,比如你用力打某人,某人感到痛的同時,你的手也會覺得痛。所以說,你行善就會得到“善”的反作用力,作惡則會得到惡的反作用力。
當你放縱自己的無知,滋長貪婪、嗔恨又無法明辨是非的時候,你就會在欲望的驅使下不斷作惡,這時惡的業力會變得越來越強,像繩子一樣把你牢牢捆綁起來,你就無法解脫。于是,你會身不由己地開始墮落。什麼叫“墮落”?墮落就是失去向上、向善的追求,完全屈服于內心的動物性,爲滿足肉體的需求,而毫無准則與底線地行事做人。這就像你失足掉下懸崖,幸好腰間還綁著一條安全繩索,繩索另一端的人在用力把你向上拉,你自己一開始也在努力,但終于堅持不住了,于是心灰意冷地切斷了繩索。把你向上拉的是誰?是你內心的佛性;引誘你切斷繩索的是誰?是妄心。妄心不關心你是否會墜落深淵摔個粉身碎骨,它只在乎自己能否得到滿足。明白什麼才是真正的救贖,引導你獲得真正的解脫與快樂的,只有佛性。
看不見本有的佛性,就不能降伏自心,不能降伏妄念與欲望。這時的你,就像懸崖邊上那不甘心墜落的人,你的內心不斷發生著善與惡的糾葛,善占了上風的時候你會行善,惡占了上風的時候你又不由自主地作了惡。于是,你一會兒被善的業力牽引到天堂,一會兒又被惡的業力拽進了地獄。你心的愚癡造成了種種行爲,那種種行爲産生的種種業力把你不停地牽來勾去,于是就形成了輪回。
可見,輪回的原因,仍是因爲無知,因爲不能認知真心。
但是,有人也許會問,既然真心是衆生本有的覺性本體,那麼,衆生爲什麼會迷呢?
因爲,雖然本元心人人皆有,但迷者不識家中珍寶,才會外出乞討。等到他識得家中珍寶,就不會再到他鄉去覓寶了。真心便是這家中的珍寶。
認知真心、證得空性之後,便明白各種因果也是歸于空性的,但是仍然不作諸惡,這便是聖者。聖者的不作惡並非害怕果報,而是因爲毫無執著貪戀,起心動念無非利衆,因此他們不以善小而不爲,不以惡小而爲之。他們的行爲構成了他們的價值。你看,古今中外多少大富翁肉身沒入黃土、虛名比肉身腐朽得更快,但放棄了富貴榮華的佛陀卻名垂千古,他的智慧與慈悲精神至今仍是照耀塵世的明燈。所以我常說,一個人的行爲構成了他的價值,他的價值又構建著他的人生大廈。
有人也許會說,反正名字比身子死得快,我也不求後世記得我,所以我什麼也不做,善也不爲惡也不做,只顧好自己的自在快樂就行了。那樣也行,是你的選擇,但價值不同于名字,是能讓衆生獲益的東西,是一個人活著的意義,假如你不思善,也不思惡,便會陷入無記,跟石頭沒啥兩樣了。你看那許許多多的寵物們,它們的一生便在吃、玩、睡的輪回中懵懵懂懂地度過,活一天、活一百天、活一輩子、活幾輩子,又有什麼區別?它們的活,僅僅是爲了走向死。幸好它們也能帶給豢養者快樂,否則,它們爲何要曆經生老病死等痛苦走完一生?
所以說,既然明白了迷和悟,你就應該創造一種相對不朽的價值。人生的價值被稱爲功德,是一種歲月毀不了的東西。我們所說的福德,多指物質層面,比如金錢財物等,這些東西是有漏的,很快就消失了。功德則是你用自己的行爲,承載的某種利衆精神,它是歲月毀不掉的東西,也承載了一個人活著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