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

  觀察諸因緣,無我無常空。

  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

  千年之前,佛陀的大弟子舍利弗在拜佛陀爲師之前,聽到有個沙門說到《阿含經》裏的一個偈語:“諸法因緣起,諸法因緣滅。我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便馬上證得了法眼淨。

  法眼淨是什麼呢?它是一種境界。經典中說過,所謂的法眼,便是以毫無個人立場的眼光觀察世間一切,如明鏡般將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都如實映照在自己的心中,清楚其中的原因與必將導致的結果,也清楚衆生的解脫之緣分別是什麼,並能分別對其作出相應教授,使之能夠依法而獲得解脫。可見,所謂“法眼淨”,指的是一種洞察世情的智慧境界。《叁藏法數》中說:“法眼者,菩薩爲度衆生,以清淨法眼遍觀一切諸法,能知能行,謂因行是法,得證是道,亦知一切衆生種種方便門,令修令證也。”《瑜伽》八十叁卷雲:“言法眼者:謂如實現證唯有法慧。”

  當時,舍利弗聽到這一偈語的時候就問這個沙門,你講的這些道理是哪裏來的?因爲,在以前的婆羅門教義裏,沒有這種說法。當時,古代印度盛行“邪因緣”與“無因緣”兩種法執:前者認爲梵天創造了世間一切;後者認爲世間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産生的,無須借助因緣,也無須借助造物主。《阿含經》中的偈語則傳達了一種完全不同的訊息:它認爲,世上的一切法、一切事物、一切現象,都是由因緣聚合而生的。因緣聚,法就生了;因緣散,法就滅了。舍利弗一聽到這種全新的說法,便明白它才是真正的真理。所以,當這個沙門告訴他,那是我師釋迦牟尼佛的教授時,他就跟著這個沙門,找到了釋迦牟尼佛,並拜他爲師。不久,他便證得了阿羅漢果。

  促使舍利弗走向覺悟的,正是“緣起性空”的真理。

  有一句歌詞裏說道“有緣千裏來相會,無緣對面手難牽”,它形容的僅僅是一種“有情人終成眷屬”所必需的緣分,但也恰好道出了世界的真相。什麼真相呢?世間一切事物,無論是看起來理所當然的,還是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其實都是因緣和合的産物,沒有因緣的聚合,就沒有現象的誕生,因緣一旦解體,現象也會隨之消失。這正是整個世界運作的規律。真正明白了“因緣”二字,也就明白了什麼是無常。

  那麼,因緣是什麼意思?我們舉個例子,若是我們把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當成“因”,那麼,六根所對應的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則是“緣”。當“因”碰到對應的“緣”之時,它們就會共同作用産生一種“識”,即我們內心對外緣的解讀,這些解讀決定了我們以怎樣的態度與方式去面對和應對外部世界;這種態度與方式對他人來說,又是一種外緣,這種“外緣”會與他們的“內因”結合,于是他們的心中也會産生一種“識”,這種識又將影響他們的選擇與態度……

  舉個例子,早上起床,看到窗外燦爛的陽光時,有的人會覺得“那麼美的陽光,把我心裏的陰霾都驅走了”,有的人則會認爲“外面那麼曬,肯定很熱,這樣的日子還要出門辦事,真煩人”。這樣一來,前者的一天或許就是快樂的,他甚至會用自己的快樂來感染別人,比如,他會對每一個人微笑,輕松而愉悅地處理許多事情,忽略一些平時會影響自己心情的東西;但後者的一天或許就是煩躁而焦慮的,他只想快點把事情辦完,然後回到空調房裏靜靜待著,做點自己想做的事情,期間,無論誰跟他說話,他都會視爲一種打擾,聽到小鳥的叫聲,他也會覺得嘈雜。不過,這種快樂與煩躁仍然不是一種固定的狀態。一旦前者遇到什麼讓他感到非常頭痛、難以解決的事情,或者哪個他非常討厭的人又來糾纏他,那麼他的心情可能就會變差;一旦後者遇到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或者完成了自己必須完成的東西、達成了某個心願的時候,他的心情或許就會馬上變好。

  明白了這一點,你也就明白了,無須過于在意世界上的一切,無論是別人的看法,眼下的情緒,還是暫時的成功與失敗、傑出或平凡,都是一種因緣聚合的東西,導致它們産生的因緣一旦解體,它們就會變成其他的東西,傑出的也許會墮落,平凡的或許會偉大,成功的也許會失敗,但失敗的可能又會成功。沒必要爲了眼前的逆境而輾轉反側,也不能因爲眼前的順境而沾沾自喜。因緣的流轉,意味著生命中有太多可能,而我們所應該去做和能夠做到的,僅僅是清醒和珍惜。而且,你也會明白,爲什麼同一個經曆會讓一些人覺悟,卻又會讓另一些人變得更加迷惑、墮落。因爲,因緣的“因”與“緣”中,以內因更爲重要,內因決定了你如何解讀外緣,因此也決定了你對待世界與人生的態度。

  正如我前面舉過的那個例子中所說,大家住的樓房,表面看來是實有的,但實質上它是由各種因緣聚合而生的,因此它的“有”是一種“假有”,一種虛幻無常的“有”。磚頭、水泥、鋼筋、人力、工程師的設計等等,各種因緣聚合,然後建起了這幢樓房。那麼,樓房建好之後是不是就變成實有的了?是不是就永恒不變了呢?不是。幾十年之後,這棟樓房會變得殘舊不堪,如果有人要在這個地方修新的建築,那麼這幢樓房就會被拆除,那麼以前所聚合的那些因緣就該解散了。因緣解體之後,樓房的存在就會變成一種記憶。人們忘記了它,它便失去了存在的證據;記得它的一代人死後,它也會失去存在的證據。所以,樓房是無“我”的,是沒有自性的,它沒有一個永恒不變的本體。爲什麼說無我?因爲“我”,指的是永恒不變的本體。

  所以,緣起性空指的是,這些因緣聚合之物雖然在某個短暫時間內確實存在,但是它們經常在變化,沒有一個恒常不變的“我”。因緣的本來面目是無我、無常,一切歸于空性,因此在觀察所有的因緣聚合之物時,便會發現它們“無我無常空”。

  那麼,“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又是什麼意思呢?因爲這些事物的存在,因緣聚合又有了新的東西。比如,我在書裏說這些東西,你剛好又買了這本書,而且正在閱讀、理解、接受這本書裏所講內容的時候,這個說法的過程也就存在;當你看完了這本書的時候這個講法的因緣就解散了,這個過程自然也就不複存在了。

  世上的萬事萬物都是這樣,一切因緣聚而有,一切因緣散而空。許多東西,表面看來有,但實質上是無常、無我的。因緣一散,一切就消散了。所以,我們才說:“送君千裏,終有一別”、“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