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不要讓仇恨蒙蔽雙眼

  不要讓仇恨蒙蔽雙眼

  四爲嗔之結,火燒功德林。

  功德非有爲,源自清淨心。

  在繁忙的都市裏,你常常會發現這樣的一種現象:每個人都非常忙碌,非常急躁,一點小小的摩擦,就能引爆一座嗔恨的火山。所以,公交車、地鐵裏,你常常能目睹一些無意間的碰撞所引起的爭吵。有個學生告訴我,她曾經親眼看見有人因爲這樣的小摩擦而起了殺心——他在沖動之下掐住了對方的脖子。可見,嗔結是魔鬼,在它的教唆下,人會失去理智,做出一些違背道德標准的事情。

  什麼叫嗔結?嗔結,就是仇恨之結,指的是嗔恨心非常重。

  嗔爲五毒之一,是衆生做出各種惡業、被生死輪回所縛的其中一個原因。憤怒的人,跟酒醉的人一樣,是失去了理智的。被怒火狠狠燒灼著的你,既體會不到愛,也體會不到歡欣與快樂,所有對善的向往與堅持,都會被燒得煙消雲散。你看,假如那個因爲一點小摩擦而動了殺心的人,不能及時找回自己的理智,放縱自己的憤怒,他或許就真的會掐死那個與他發生爭執的人。當然,如果他真的這麼做了,就難免爲自己的行爲負責,這個責任是世界回饋給他的一種反作用力。嗔恨行爲的反作用力中最直接的一種,就是他會失去所有的甯靜、快樂與坦然,陷入後悔、心虛與對後果的擔憂當中。

  我們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你剛開始心還很清淨,安住于本元心之中。忽然,別人侵犯了你的利益,你便怒火中燒。那麼,我問你,當你嗔火熾甚的時候,剛才的清淨到什麼地方去了?有沒有了?爲什麼沒有了?被嗔火燒了。這便是“火燒功德林”的含義。

  仇恨之火生起時,心就不清淨了。這時,明空沒有了,智慧也沒有了。你心中的一切清明和智慧,都叫那把仇恨之火燒盡了。這是外部世界加諸于你的嗎?是外部世界奪走了原本屬于你的東西嗎?不是的。是你執著于個人利益的心,讓自己陷入了憤怒的痛苦,其實,激起你憤怒的那個瞬間早就過去了。

  試想,公交車上的小小碰撞足以成爲置人于死地的理由嗎?顯然不能,它僅僅是個如夢幻泡影般轉瞬即逝的小小細節、小小記憶,那麼,爲什麼那個人會因此而産生殺人的沖動呢?或許是因爲他在生活中積累了極多的怒火,他的心靈時刻處于一種焦躁、壓抑的狀態,他對外部世界的恨意就像被強行壓在水中的皮球一樣,一個不留神,理性按力就會減弱,這時候嗔恨的皮球就會狠狠地彈出水面,對他的心靈造成難以想象的沖擊。這時候,他就不由自主地生出了殺心。

  社會上有許許多多這樣的例子,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缺乏成就感,如果他又是一個嗔恨心很重的人,那麼他就很可能會把怒火發泄在比他弱小的群體身上,比如,他會動不動就發火,甚至還會虐打自己的妻子、孩子和寵物等等。他的行爲不斷種下惡的種子,當這些種子發芽結果的時候,他就會承受惡的業報。況且,話說回來,當一個人不得不將怒火發泄在一些無辜的弱小生命身上的時候,他其實是非常可悲的,因爲他顯然是懦弱和無助的。而且,埋沒人類本有的良知,必然使他時刻生活在戰戰兢兢當中,生怕自己那些見不得人的行爲會讓他失去僅有的一些東西。

  所以說,忍辱在六度中非常重要。要是你不能忍辱,嗔火一燒,清淨心就丟掉了,功德也就沒有了。比如,有人講法講得非常好,戒律看起來也很謹嚴,可是有一天,他怒火中燒,大發雷霆,張牙舞爪,就原形畢露了。這時,明眼人一看,馬上就明白他的境界了。

  當然,發怒有兩種,一種是示現,另一種是真正生起了嗔恨心。有時,爲了調伏衆生,善知識也會示現發怒相,但實際上他心裏是沒有半點嗔意的,瑪爾巴示現怒容打密勒日巴就屬于這一種。

  一點嗔心起,百千障門開。一發火,你的功德就可能消失。因爲,真正的功德,不是有爲之功,而是源自清淨之心。我經常告訴別人,如果你的布施是爲了求福報,那麼你就沒有功德。你的有爲之心,求來的僅是福德。

  比如,一般的布施,是叁輪體空,施者空、受施者空,施的過程也空,叁者都不執著,才能生起功德。也就是說,你要明白,布施僅僅是你的一種選擇和經曆,它不是你身上的標簽,也不是你用以換取別人的尊重與功德的那個銅板。當你樂于布施而又不執著于它,心中也沒有施者、受施者與布施這些概念的時候,你的行爲才能真正生起功德。在清淨心中,才能生起功德。不清淨的心是生不起功德的。

  梁文帝問達摩,我修寺院無數,度僧無數,有沒有功德?達摩說,沒有功德。梁文帝問爲什麼沒有功德?達摩說,清淨妙圓的智慧,源于空寂的清淨之心,這樣的功德,不是以世間的有爲之心能求到的。換句話來說,正因爲梁文帝有求功德的心,所以他的行爲才不能生起功德。

  世間法中,只能得到福德,得不到功德。所以,一定要有清淨心。清淨心最大的敵人就是仇恨。當你生起嗔心的時候,清淨心就沒了,不清淨的心中,是生不起功德的。所以,生活中常有人說:不要讓仇恨蒙蔽你的雙眼。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