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散亂修:在亂雲飛渡中尋找從容

  散亂修:在亂雲飛渡中尋找從容

  資糧圓滿之後,就要修加行,加行被稱爲“加行道”。

  修道中間有五個階段:第一資糧道,第二加行道,第叁見道,第四修道,第五無修道。通過這五個階段,就可以證得佛果。

  上文我們講了許多資糧道的通關方法,但總而言之,俱足信心的那一刻,資糧便會瞬間圓滿。接下來,我們要講的就是如何修加行道。

  《成唯識論》中說:“(加行道)乃加功力進修之道……即爲斷除煩惱而預備加功用行的修行之道,修此方便加行,能引後無間道而趣向涅槃之道。與唯識五位中的加行位相同,即“見道”之前的四善根(暖、頂、忍、世第一法)之位。”

  《瑜伽》叁十七卷中說:“加行者:謂爲獲得自勝義利,猛利樂欲爲所依故;或怖當來墮諸惡趣,或怖現法他所譏毀;于諸學處,常勤護持;無間所作,殷重所作。”

  修加行的修法很多,但在沒有真正得定之前,一般的修都屬于散亂修。許多人在單純地念誦生起次第儀軌,這也是散亂修的一種。因爲一開始還得不了定,只能散修。

  散修是一個非常痛苦的過程,就像在一間堆滿了細小雜物的房子裏尋找一顆紐扣。如果你還不明白這種境地的痛苦,不妨看看以下的幾句詩:

  春雷才嘯歇,蛙吼大如潮。

  不見舊時月,空余腹內嗥。

  隆隆雷聲初歇,窗外的群蛙又奏起了交響樂,那亂七八糟、震耳欲聾的聲音,像潮水一樣無休無止。這正是我們散修時內心的真實寫照。

  這時,你的心裏充滿了各種各樣的雜念,怎麼都安靜不下來。你聽不到那支從出生起就一直陪伴著你的小夜曲,也看不見舊時朗照虛空的明月,即使你對此有著無數感歎與抱怨,也無濟于事。

  這裏的小夜曲和明月,象征你的真心。

  大部分人剛開始修生起次第時,雜念太多,有時候連咒子都能忘記,更談不上明心見性。

  初覺如瀑流,妄念大紛擾。

  尋他千百度,難見心之饒。

  雜念像瀑布一樣,亂哄哄而來。妄念紛飛,一時想著“呀,我還沒買菜”,一時又想“昨天借的那張影碟好像還沒還”,有時甚至還會想起昨天在街上看見的胖小孩那張挂著鼻涕的小臉蛋。真是不勝煩擾。

  我多麼想盡快明心見性啊,但是卻怎麼都找不到覺悟的路,無法開啓智慧的寶藏。

  這裏的“饒”,是豐饒之意,象征自性的寶藏。

  接下來,就要經曆修行中最苦的時候:

  尋覓複尋覓,熱惱熏吾心。

  諸方無清涼,萬裏絕佳景。

  黃沙撲眼眸,八風亂哄哄。

  火中幹沙碛,冰裏荊棘林。

  走了很久,找了很久,都看不見覺悟的曙光,我真的可以明心見性嗎?我越來越懷疑自己了。

  這時候,你比較痛苦,你開始尋找,開始尋覓,你整天愁眉苦臉,你的內心充滿了困惑和擔憂,持咒時雜念很多,觀修也沒什麼進展。你感覺不到一絲清涼和舒心,覺得很煩,也看不到一點兒希望,沒有任何安樂,只有苦,滿眼都是蕭條。

  “黃沙撲眼眸,八風亂哄哄。”世間八法也把你的心攪得一塌糊塗,你忽而想做這個事,忽而想做那個事,世界上的一切現象都在誘惑著你。你的心也變得越來越焦躁,就好像“火中幹沙碛,冰裏荊棘林”,始終覺得自己像臥在冰窟裏的荊棘上一樣。這時候是修行最苦的階段,但你卻沒有生起退轉心,你仍在痛苦中向往光明。

  注意,出現這個階段,就是因爲剛開始修行時雜念紛飛。

  這是初步階段。

  我用一首詩形容了這種狀況:

  此心寓何處?翩羽心渺渺。

  撩眼太虛近,凝眸師尊遙。

  黑水白天外,關山路迢迢。

  但恨身無羽,魂夢空牽繞。

  你忍受著極度的愁苦,心就像一根失落的羽毛。你的心中妄念紛飛,也不知道該如何依止。你就好像是空中的一片羽毛,被業風吹得飄飄蕩蕩,無著無落。不知道該怎麼辦,說不清依止誰。不明白如何安止自己的心,也不知道怎樣才能讓自己得到一種安甯的快樂。“撩眼太虛近,凝眸師尊遙。”你擡起頭來,仰望天空,那種明靜虛空仿佛近在咫尺,但觀修的本尊或你期望的覺悟卻遙遙無期。你觀也觀不清,看也看不到,想也想不明。

  唉,路途何其遙遠,到底什麼時候才能得見真心呢?要是我長了對翅膀,能馬上飛到淨土佛國,借由本尊的加持馬上明心見性,那該多好!也就不用魂萦夢繞而求之不得了。這時候,很像無著菩薩那覺悟前的十二年苦修,你可能連一點感覺也沒有。

  這是亂哄哄後的苦,爲了改善這種狀況,你就開始讀經,這裏的“讀經”代指得到了一種清涼的慧光。

  雖言心無事,息羽去聽經,

  奈何羽在側,默裏發大聲。

  雖說你已經放下了許多執著,想專注地誦經、持咒、聽法,奈何心靈的翅膀卻耐不住寂寞,悄悄地,一次又一次扇動著,發出巨大的聲音,在想要平靜的心湖上掀起波浪。

  這波浪就是放不下的執著和止息不得的妄念。雖然我明白該怎麼做,也在不斷打掃心上的灰塵,卻無法控製自己的心,無法做到完全的隨緣和真正的清淨。

  這裏的“羽”字,代指紛亂的心,就是說想要自己心中無事:放下吧,一切都放下吧,息羽去聽經。

  很多寺院的牌匾就是“息羽聽經”——把心收回來聽經。但“奈何羽在側,默裏發大聲”,雖然你在聽經,但心的翅膀還是扇來扇去,在沈默中發出巨大的聲音。你心裏說,要放下,放下!但就是放不下,你想息羽息羽,但就是息不了羽。你雖然明白自己應該怎麼做,但就是控製不了心。

  不過,經曆了這個過程之後,你就可能得到清涼慧光的滋養,在生活中就漸漸學會了隨緣——

  隨風散柳絮,迎面唾紅塵。

  蕭索關道上,相偕玉玲珑。

  你漸漸明白了如何對治雜念,念如柳絮,隨風而去吧。它來者自來,去者自去。對待生活中的所有事情都是這樣,要有出離紅塵的勇氣,任何事都不要執著它,不要讓自己的心被紅塵中的事情束縛。

  古人所說的“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正是這種境界。

  你雖然拒絕了紅塵的各種牽絆,但是卻感覺自己仿佛走在蕭索的關道上,內心感到無比的冷寂,幸好這一路上有摯友伴隨左右。這位摯友就是對真理的熱切追求,也是當初發下的誓願。

  不過,你雖然有了一點慧光的滋養,但一遇到生活中不順心的事情時,還是不穩定,熱惱熏心。我用一首詩來形容這個階段:

  翩跹山海關,黑風正淒淒。

  風中無飛白,足下石咕噜。

  牽手八萬裏,談笑逐飛絮。

  歎醒大夢後,息羽無歸期。

  這時候心仍然在風中飄蕩,雜念還是占據著大腦。修行的狀態不夠穩定,還是看不見覺悟的光明與希望。

  幸好,在這麼長的一段修行路上,對覺悟的熱切追求始終如摯友般陪伴在我的左右,讓我能夠笑對紛飛的妄念,而不追隨它。

  唉,這紅塵中所有的事情都如夢如幻,變化莫測,執著于它,只能平添痛苦煩惱。到底我何時能超脫紅塵,明白覺悟呢?

  注意,這時候,你正處在一個修行的重要關卡上,順利度過之後,修行的狀態就會趨于穩定,一切情況都會慢慢好起來。

  “翩跹山海關”,這時候需要破關。注意,這一關過去之後,一切就慢慢好了。

  “黑風正淒淒”,你處境並不是很好,心還是被黑風遮住,看不到光明。

  “風中無飛白,足下石咕噜。”腳下石咕噜,你站得不是太穩,你這時候修行還不夠穩定。“飛白”,希望。風中無飛白,你也許一點希望也看不見。

  但好的一點是:“牽手八萬裏,談笑逐飛絮。”無論多遠的路,心中都有個玉玲珑。我們還是有發心,有追求覺悟的心,所以說“談笑逐飛絮”。

  不要緊,無論多麼苦我們都“談笑逐飛絮”,雜念讓它該來的來,該去的去,不要執著,也不要在乎。

  “歎醒大夢後,息羽無歸期。”雖然這時覺悟到紅塵如夢如幻,但還是說不清那妄心什麼時候才能息下來。

  前面講的諸多,都屬于散修。現在許多修行人都屬于這個散修階段。散修還包括生起第次中間的散亂之修,會供也是散修,一邊會供,一邊散亂地修。有些人在散修時還會睡著。

  好多人修行很苦,苦了幾個月,閉了幾年關,最後和別人在關房裏面打架。正是因爲還在散修階段,心裏仍然充滿了雜念和痛苦、冷寂和熱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