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對精神危機的解釋

  禅對精神危機的解釋

  中國曆史上有叁次大的外來文化輸入浪潮。

  第一次浪潮是佛教的傳入。佛學傳入中國的時間與基督教誕生時間差不多,約在公元前一世紀初,正是我國漢朝時期。佛學在中國經過叁百年並沒有興旺,當時宗教思想以道教爲主,而儒家學說才是支撐人們精神的支柱。兩晉時期,文化中心向南遷移,佛教才開始受到人們的歡迎。到隋唐時期,佛教達到鼎盛,禅宗則成爲佛教的一個重要宗派,佛教文化與中國文化結合起來。至唐後期,禅宗幾乎取代了其他宗派,禅學成爲佛學的同義詞,影響及于宋明理學。

  第二次浪潮是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傳入。基督教最早在唐朝傳入中國,經過元明清,頑強地在中國輸入了1000多年,但不斷受到中國民間傳統文化的阻擊。近代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殖民運動也與基督教的傳入有關,對其傳播産生了一定的作用。

  第叁次浪潮是現代西方思想的傳入。這是由五四時期開始的,“打倒孔家店”,實際上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批判。新文化運動改變著中國人的思想觀念,對當時青年人影響尤其深遠。當時的新文化運動在形式和內容上都反對封建主義。內容上提倡新文學,即人的文學,反對舊文學,反對“文以載道”和“代聖賢立言”;形式上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白話文對傳統文化的打擊是致命的,它使參加運動的前後兩代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中,使用著不同的語言,從而斷絕了新一代與傳統的聯系。這種浪潮延續至今,現在的心理學也是西方傳入的學科。

  禅由印度輸入中國,再從中國輸出至國外。禅在梵文中意思爲靜思、靜慮。坐禅的曆史比佛教曆史更爲久遠。坐禅的由來源于欲求不滿,心理的追求無法實現。印度屬于熱帶國家,因而許多人喜歡靜思冥想,解除酷熱,強身健體。而禅發展到中國,不僅是一門強身健體的技術,更重要的是禅詩成爲了一種思想文化。

  釋迦牟尼曾說過“人生在世,享受越多就越害怕”“人赤裸裸地來赤裸裸地去”等哲語,他認爲生活越好,死時就越痛苦。而人在世界上究竟是痛苦的還是快樂的呢?想到這種問題時,印度人就去靜坐,借以消除內心的不滿和欲求。

  禅有何益處呢?回答是可以“暫抛煩惱”。釋迦牟尼關心人類終極關懷的觀念,希望悟透天地真理。在印度教中存在輪回說,提出人、神等不同的境界,提出了人如何修煉、解脫,如何能不受束縛,到什麼樣的境界可以看透一切等。

  適應境界,順其自然,是自我解脫之道,也是一種原始的自我解脫之道。佛教中提出“四谛八正道”,認爲世上的一切現象都很痛苦,快樂是對痛苦的錯誤理解或痛苦的表現形式。痛苦的最大理由是每個人都有一個自我,“我是誰?我有什麼樣的地位”等。總之,人無法脫離自我的欲求,因而會産生痛苦。

  真正成爲東方文化支柱的禅,大致始于六世紀的中國。當時,中國一個有名的學者神光,由于他不滿足已有的理論說教,特別是儒家的入世和道家的出世理論,求教于嵩山少林寺中從印度來中國傳播印度宗教文化的禅師—達摩。從心理咨詢的角度講,神光相當于“求詢者”,達摩相當于“咨詢師”。達摩乃印度高僧,在寺中面壁修煉九年。初始神光來咨詢時,達摩並未理睬神光。神光感到深深的不安和苦惱,于是他再次拜訪。一天夜裏天降大雪,神光站在門前,雪蓋住了膝蓋,達摩深受感動,問其何以如此。神光眼含淚水,要求這位高僧爲其解決精神中的苦惱、不安以及生命中的困擾。達摩說:“你要解決苦惱和困擾,追求智慧之路是非常艱難的,這是沒有毅力和決心的人所達不到的。”神光聽了撥出利刃,斬斷左臂,置于達摩面前。這就是有名的“慧可斷臂”(慧可即神光)的故事。神光的行爲表示了他的決心,此時達摩才收其爲學生,取名“慧可”。後來,達摩被人稱爲“始祖”,慧可被稱爲“二祖”。

  從精神分析學的角度看來,人的矛盾沖突在于人的內部存在著欲求不滿,意識和潛意識發生了沖突,本我和超我發生了矛盾。精神分析學從人的主體內心來分析,它認爲,意識和潛意識、本我和超我和諧的時候,個體就處于適應狀態,即達摩所說的安心的狀態。禅認爲,人在痛苦和不安時,主體的自我和客觀環境在內心産生矛盾沖突,于是就導致了不適應。只有解決這一沖突之後才能達到適應,因爲禅的目標就是解決主客體的不協調、分離或沖突。禅要人認識自我是什麼,客觀的世界是什麼,即“調整自我”,使自我內心適應這個客觀的世界。

  禅與精神分析相同的地方在于指明了要解決人的心理危機,首先要深入到人的內省去。

  慧能是達摩之後中國最偉大的禅師,他把禅和頓悟發揮得淋漓盡致。一天,一挂單的和尚向慧能求詢:“如何能擺脫精神的痛苦,找到真理。”慧能一語中的地說:“來的是什麼東西?”這句話使這個和尚費了八年的時間才得到答案:要解脫痛苦,先要把自己的主體拿來。又有一次,慧能問求詢者:“父母未生你之前的面目是什麼?”即:你向我要求擺脫自己的痛苦,在你的自我意識中,當自我還沒有區分主客體之前,你是什麼?你就是自然,自然就是和諧、適應。因此,順應自然很重要。

✿ 继续阅读 ▪ 禅修達到的境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