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精進彌陀佛七開示

  精進彌陀佛七開示

  一個學佛的人,如果學習了佛法但卻沒有信心,

  那麼就無法把佛法落實在我們的身口意上,落實在我們的生活裏面。

  雖然「念佛」這個法門,是叁根普被,不管是上根器的衆生、中根器的衆生、還是下根器的衆生,都能夠修學,都能夠獲益。

  但是如果沒有信心,這一切的利益就無法成就。

  我們學習佛法,一定要知道這世間一切的現象,皆是因緣所生,

  沒有一件事情、沒有一個東西、沒有一個人,能夠恒常地存在;

  但是衆生並不了解這樣的實相,因此他的心有所依靠,

  一直想要依靠這個世間,想要執取這個世間的所有,

  認爲它能夠恒常不變,認爲它可以作爲我們的依靠,

  哪裏知道這一切都是無常幻化,如夢、如幻,一瞬間就消失了。

  所以,如果我們可以對這世間的實相,有深入的觀察有深入的了解,

  我們對于佛所說的教法,就能夠生起深刻的信心。

  因爲一般人沒有去做這樣的觀察,也沒有這樣的了解,

  所以他對于佛法不能夠接受,也不能夠理解,因此無法生起信心。

  我們發心要修學凈土法門,希求往生,不只是自求去到一個快樂的境界,

  而是希望能夠讓自己更增長、更進步,

  讓我們的煩惱能夠破除,讓我們的智慧、福德能夠圓滿,

  這樣才有辦法去分享自己的生命,去利益一切的衆生。

  所以極樂凈土不是天堂,不是讓我們去享樂的地方,

  雖然這個地方叫極樂世界,無有衆苦但受諸樂,但是衆生不是往生到這裏來享樂的,

  而是來這裏修學大乘菩薩的精神。

  所以經中說,不可以少善根因緣往生彼國,

  我們念佛發心修學這個法,希求往生就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

  所謂的善根,就是發菩提心。這是一切善的根本,能成就最殊勝的果,也就是無上菩提。

  所以說不可少善根,也不可少福德因緣。

  所謂的福德因緣,就是助道法,如布施、持戒、修忍辱、精進、禅定等等。

  若是我們平常不修學,不歡喜跟衆生結善緣布施,

  自己也不持戒,端正自己的身口意,甚至修忍辱、修精進、禅定,

  這樣我們就無法降伏堅固的煩惱,

  唯有我們的福德因緣增長,我們的心地才會柔軟,煩惱才得以降伏。

  像我們現在坐在這裏念佛,盤腿坐著,坐著的時候可能身體就會有些障礙;

  當這些障礙生起的時候,內心裏面就有嗔,憂愁抗拒的心理就會生起,

  與這個苦對立,但越是對立,心就越苦。

  我們如何超越苦,超越煩惱呢?

  唯有一顆柔軟的心,才有辦法突破,才有辦法超越。

  當我們在受苦的時候,想一想衆生的苦,那些苦可能比我們現在的苦,還要多得多,

  想一想我們無始劫來所造的業,如果這些果報現前,可能不止眼前的這些苦,

  所以現在是重業輕報,應當要生歡喜心,要承擔。

  我們要還債,債還完了自然就自在了。

  所以坐著的時候要修忍辱,不要去抵抗它,看著那個覺受,念你的佛,與佛相應。

  以佛的加持力,來超越你當下的這些煩惱,這些苦。

  這就是我們要做的練習,是我們的功課。

  如果我們平常都可以這樣子做功課,點點滴滴的累積,我們的善根因緣必然增長,

  當我們生命中遇到這些困難、煩惱境界、苦的境界,慢慢地才有辦法轉,才有辦法突破、超越。

  人的生命最大的功課就是生死,其他的都是次要的。

  所以在臨命終時,我們的心是否安穩,就看我們當下現前的用功。

  所以我們要建立對佛法的信心。

  信心是由于理解而建立的,因爲我們深入地了解佛所教誡的法,深入的觀察生命的道理,這個信心才能夠鞏固!

  再加上我們了解往生西方極樂凈土,須要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要發菩提心,

  一顆慈悲柔軟的心,一顆清凈的心,與佛相應的心;

  因此平常要多修福來柔軟自己的心,平常要多念佛來莊嚴自己的心,

  到了臨命終的時候,這一切的功德才能回向凈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