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當乃丈夫】
我有一個朋友,曾經有過一個和諧美滿的家庭。在“文革”中,工宣隊隊長看中了他妻子的美貌,就找了一個借口,把他打成右派,霸占了他的妻子。後來那個時代結束了,工宣隊隊長也病故,前妻孤苦無依,他們又重新複合了。經曆了這樣一段慘痛的事件,朋友心上的陰影久久揮之不去。
這個朋友知道我對禅學很有興趣,就給我寫信,訴說心中的苦悶。在信裏,他抄錄了一句禅語:“好事不如無。”我很清楚他抄錄這句話的意圖,就在後面續了一句說:“擔當乃丈夫!”
半年後,他在一個深夜給我打了電話,聲淚俱下。
這句話後來成了他精神的支柱。漸漸地,他的性格又變得開朗起來。
“好事不如無”,是對“色即是空”的體會。而“擔當乃丈夫”,則是對“空即是色”的運用。“好事不如無”就是放下,“擔當乃丈夫”就是擔起。
那麼,怎樣才能將“放下”、“擔起”圓融無礙地運用到生活中?
有一位聽了我禅學講座的朋友在博客中現身說法:
吳言生講禅,說要看破、放下、擔起、自在,頗符合我現在的情況。
前不久,機關搞競爭上崗,我作爲資曆較老的中層,希望能輪換一個好一點的崗位。但是又不好把自己的想法講出來,總想著領導會考慮的。後來結果出來,那些跑去找領導彙報思想的人都得到了重用,給我的崗位很不理想,甚至給人一種被貶的感覺。單位有的人也同情我,高層決策時也有人幫我說話。現在過去好多天了,我已經走上新崗位。
回頭想想,過去真是沒有看破。雖然近幾年都免不了常想自己職位的事,有時也看看《道德經》、禅一類的書,真到了結果出來,還是沒有看透。
人的修養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既然知道現在的職場就那麼回事,自己又拉不下那個臉面去跑去要,心裏卻還有些牽腸挂肚的,何必呢。
現在我算想通了。看破就要放下,但放下不等于躺倒不幹,而繼續幹事,又與過去那樣孜孜以求不同,要在幹事中求心靈的安甯自在。這真是我以後應該努力的方向呢。
這位朋友,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曆,對“放下”與“擔起”有了深切的感悟。雖然文字平平實實,卻原汁原味地記錄了心態轉變的過程。
禅者以“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爲人生理想。所謂“覺悟人生”,就是“色即是空”,就是放下。所謂“奉獻人生”,就是“空即是色”,就是擔起。
擔起,就是慈悲。慈悲,就是與樂撥苦。與樂,給予別人快樂。撥苦,解除別人的痛苦。
真正而徹底的慈悲,叫大慈大悲。大慈,就是無緣大慈。大悲,就是同體大悲。
無緣大慈的意思是說,雖然我們之間沒有緣,沒有任何關系,但我也發大慈心來幫助你。這時候,我給予你的快樂是沒有任何前提條件的。我們沒有具體的師生關系、親戚關系、朋友關系,但是我無條件地給予你快樂,這樣的行爲是純粹的;
同體大悲的意思是說,雖然我們是不同的生命體,但是我把別人與自己看成一體,把別人的痛苦看成是自己的痛苦,而生起大悲心來幫助你。在《維摩诘經》裏,別人問維摩诘居士,既然你已經是解脫了的大菩薩,爲什麼還會生病?維摩诘說,菩薩本來沒有病,但是菩薩把衆生看作是自己的兒子,兒子病了,作父母的當然也就病了。菩薩什麼時候才沒有病?等一切衆生的病解除了,菩薩的心病自然而然就會好。這就叫:“欲令居士身無病,直待衆生苦盡時。”(唐劉言史《弼公院問病》)
有一句經典禅語說:“娑婆往來八千度。”娑婆,意譯爲堪忍,指我們衆生所生活的這個紅塵世界。雖然有五欲八風種種煎熬人心的東西,但我們樂在其中,不思出離,能夠忍受,所以叫“堪忍世界”。菩薩會充滿愛心地、無限製地到這個娑婆世界中來,來幹什麼?來度化衆生。因爲“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
那麼,衆生是不是能夠度盡的呢?衆生度不盡。衆生度不盡,是不是就索性放棄了?絕對不是,這就叫“喚他癡聖人,擔雪共填井”(《明覺禅師語錄》)。衆生的欲望如井,你擔再多的雪能填得上嗎?填不上。但是,這“聖人”是多麼的傻,多麼的癡,明明知道無法填滿,仍然樂呵呵地、無怨無悔地去做。這個禅宗聖人的境界,也正是《論語》中所說的孔聖人的境界:“知其不可爲而爲之。”這樣的精神,就是“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華嚴經》卷二十叁)的菩薩境界!
有一首從《華嚴經》引申出來的偈子說:
菩薩清涼月,遊于畢竟空。
爲償多劫願,浩蕩赴前程!
菩薩的智慧,如清涼的月色,純潔而圓滿,他證得了“色即是空”的禅意,置身任何境界,都能領略到“空”的最爲高深的意趣。但是,菩薩並沒有遠離人世,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享受,而是爲了報償生生世世的願望,無怨無悔、充滿愛心地奔走在人間。這個生生世世的願望,就是普度衆生,使一切衆生遠離煩惱,活出一個智慧的生命,覺悟的生命。
菩薩是什麼人?菩薩就是覺悟者,是一個充滿了愛心的覺悟者。我們每個人覺悟了,有了愛心,也就是這樣的菩薩。
***
參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可深入禅的叁昧:
“色”是由各種因緣和合而生起的,它的本性是“空”;
正因爲“色”的本性是“空”,才能由因緣和合而生起各種事物。
世界上沒有絕對的色,也沒有絕對的空。所以對兩者不可偏執。
執著于“色”,會流于享樂主義;執著于“空”,會流于虛無主義。
爲了破除對事物的執著之心,所以要參悟“色即是空”;爲了破除對事物的虛無之念,所以要參悟“空即是色”。
參透了“色即是空”,就要勇于“放下”;參透了“空即是色”,就要勇于“擔起”。
放下的是執著,擔起的是責任。
“色即是空”就是覺悟的人生,“空即是色”就是奉獻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