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志的放下】
釋迦牟尼在世時,有一位梵志,兩手分別拿了一個花瓶,站在釋迦牟尼的前面,想把這兩瓶花獻給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說:“放下。”
梵志把左手的花瓶放下。
釋迦牟尼又說:“放下。”
梵志把右手的花瓶放下來。
釋迦牟尼還是對他說:“放下!”
梵志感到奇怪,問:“我已經兩手空空,沒有什麼可以再放下的了,我還放下個什麼?”
釋迦牟尼說:“我叫你放下,並不是叫你放下手裏的東西。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塵和六識。當你把內在的意識、念頭徹底放下時,你就會獲得甯靜而幸福的生活了!”
梵志這時才領會了“放下”的真義。
一個人如果執著于色,執著于對物質的追求,就不能“空”,不能放下,就會淹沒在物欲的洪流中,缺乏靈性與超脫。所以,必須看得透,參悟“色即是空”,才能放得下,活出智慧和輕松。
可見,“色即是空”給予我們的啓示,就是看破、放下。
“看破”,是觀念上的轉變,“放下”,是行爲上的實踐。
“看破”是要有足夠的智慧,“放下”是要有足夠的勇氣。
“看破”是真學問,“放下”是真功夫。
可以說,禅的體驗的過程,就是看破、放下的過程。放下,是我們一生一世的功課。這個功課,你老老實實去做,每天看破一點,放下一點,總有一天,你就會發現,在你眼前的,是一個完全嶄新的世界。
《涅槃經》說:“皮膚脫落盡,唯有一真實。”樹的死皮枯葉褪掉了,那個堅朗如鐵的枝幹才會顯現出來。
繁華如沙,當繁華脫落的時候,那個真實、那個本來的面目就會顯現出來,它不是別的,就是我們的本心本性。
“大死一番,再活現成”,“絕後再蘇”,“死中得活”。當我們看破、放下,還必須擔當、奉獻,這才是圓融無礙的禅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