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滿屋的月光

   【滿屋的月光】

   按照國際通行的看法,月收入的1/3是房貸按揭的一條警戒線。一旦越過這條警戒線,將出現較大的還貸風險,並且會影響到生活的質量。

   根據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我國有91%的買房者是按揭購房,其中,有32%的人,月供占到了總收入的50%以上。由于背上了沈重的還貸包袱,生活質量大幅下降,這些人不敢娛樂,不敢旅遊,擔心銀行漲息,擔心生病失業,更不要說騰出時間好好享受生活了:

   單身房奴說:“父母替我養房子,誰來替我養父母?”——在當代社會,年輕人通過高考進入了大城市,畢業後留在上學的城市工作,兩年後由父母和親朋好友協助,湊足了房子的首付款,就開始了城市“負翁”的生活。在年輕人中,這種生活狀態越來越普遍。

   已婚房奴說:“養得起房子,就養不起孩子。”——叁十歲到四十歲正是一個人人生和事業的穩定期,但房價的飛漲,使這批人買房後面臨著更大的生存壓力:房貸、醫療、子女的教育費用和父母的養老費用,幾乎壓得他們難以喘息。買房導致了越來越多的丁克家庭的出現。

   那麼,富有階層是不是就可以不當房奴了呢?也不盡然。在西安秦嶺北麓終南山腳下,建有一些高檔別墅區。這些房子的售價,大多在300—500萬元左右。購買這些房子的,多是成功的企業界人士。但根據統計,這些房子的入住率不到20%,大部分人仍然在拼命地工作,去掙更多的錢,去買更大的房子。

   有人把目前這個階段的中國人分成兩類,一類是穩穩當上了房奴的人,一類是想當房奴而當不上的人。想當房奴而沒有當上的人,固然不幸;但已經當上了房奴的人,更是不幸。因爲,他們從房奴,升級到了更高級別的奴才,比如,車奴、色奴等等。

   在一個電視節目秀中,當主持人問臺上的幾個女生理想中的對象是什麼樣子時,她們的標准是“有房、有車”,甚者在這兩個前提下,“有老婆”也可以接受。

   這就是迷己逐物、逐物迷己的悲哀。在這個時候,我們迷失了自己,我們的心被房子等外物所填充、占據,整個人成了外物的奴隸。

   其實,我們原本可以活得輕松一些的。只要把握好其中的尺度,打開心靈,惬意的涼風,美麗的月光就會流瀉進來。而這些大自然的恩賜,本來就是“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的。

   一個垂暮之年的老和尚,臨終時想把自己的衣缽傳給弟子。他有叁個弟子,悟性都很高,這讓老和尚一時很難抉擇。

   在一個月色清亮的夜晚,老和尚感覺到自己就要離開這個世界了,該到選定繼承人的時候了。

   他叫來了叁個弟子,每人發了一枚銅錢,讓他們每人出去買一樣東西,看誰買的東西既便宜,又能填滿禅房。

   大弟子和二弟子拿到銅錢後,就出去了。最年輕的那個弟子,仍然端端正正地在一旁打坐。

   過了一會兒,大弟子回來了,他告訴師父,用銅錢買了幾車幹草,可以填滿禅房了。

   老和尚聽了,搖了搖頭。

   接著,二弟子也回來了。他從袖子裏取出一支蠟燭,把它點亮,燭光照亮了整個禅房。

   老和尚露出了滿意的神色。同時,把眼光掃向了他身旁最小的弟子。

   只見這個弟子慢慢地起身,將銅錢還給了老和尚,雙手合十,說:“師父,我買的東西就要來了!”

   說著,他“噗”地一聲吹滅了蠟燭,禅房頓時顯得一片黑暗。

   弟子將手往門外一指,說:“師父您看,弟子買的東西已經來了!”

   大家向門外看去,只見一輪滿月,碩大無比,懸挂在天上。

   水一樣的月光湧進了禅房,禅房裏灑滿光輝,一片透亮。

   老和尚驚訝得半晌說不出來話,眼中流下了喜悅的淚水。他脫下了袈裟,輕輕地披在了弟子的身上。

   原來,從“以物轉我”到“以我轉物”,竟是這樣簡單——

   只要你擁有一顆喜悅自在的心,不論你走到哪裏,都有清亮的月色,都有我們的穹廬和家舍。轉化的關鍵,就在一念之間!

✿ 继续阅读 ▪ 自在作主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