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六字真言

   【十六字真言】

   禅的十六字真言是:

   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不立文字”,就是不拘泥于文字,它強調要體悟語言文字之外的意義。禅宗有一部著名的書叫《指月錄》,就是用手指和月亮,來比喻文字和真理的關系。真理如同月亮,語言好比指向月亮的手指。見到了月亮,就要忘了手指,不要執著于文字。這就叫“見月應忘指,歸家罷問程”。

   “教外別傳”,是指禅的傳承與佛教其他宗派傳承不同,有著獨特的方法。禅宗注重的是拈花微笑式的以心傳心,心心相印。禅師往往用行棒行喝、豎指擎拳、開單展缽、穿衣吃飯等方式,來傳達最爲精深微妙的禅意。

   “直指人心”,禅的一切機鋒、語言、方法,都直截了當地指向人人本具備的覺悟之心。禅師們的種種努力,都是讓我們回到生命的本源,回到那個沒有受到汙染的清澈純潔的生命的源頭。

   “見性成佛”,當我們見到了我們的本心本性,我們就獲得了覺悟,我們的生命就是覺悟的生命,我們也就成了覺悟的佛陀了。

   爲了更清楚地說明這個道理,我們看一則禅學中的經典寓言。

   【商人的四個朋友】

   從前,有個商人,結識了四個朋友。他對第一個朋友言聽計從,給他穿最好的,吃最好的,住最好的,用最好的。第二個朋友,氣宇軒昂,儀表堂堂,商人對他非常看重,想盡種種辦法維持和他的關系,並帶著他在人前炫耀,以擁有這樣的朋友而洋洋得意。對第叁個朋友,商人的態度較爲平淡了一些。但因爲這個朋友料理事務的能力非常強,商人對他也很滿意。唯有對第四個朋友,商人幾乎從來沒有注意到他的存在。

   有一天,商人要到很遠的地方去做生意,想要帶其中的一位朋友前去,以解除旅途寂寞之苦。問第一個朋友,第一個朋友說,我們只能共歡樂,不能共患難,我沒有陪你出遠門的義務。商人很是傷心,問第二個朋友,第二個朋友說,我知道你對我很好,但是我也知道普天之下所有的人也都對我很好,所以我也不會陪你前去。傷心的商人問第叁個朋友,第叁個朋友說,我可以送你走一段路,但送到門外後,我就要返轉身來,因爲有很多的事情等著我去處理。傷心的商人這時終于想到了第四個朋友。出乎他意料的是,第四個朋友什麼話也沒說,就陪他一起上路了。

   在這樣的一則禅的故事裏,那位商人不是別人,就是我們每個人自己。他要去的那個很遠很遠的地方,不是別處,就是死亡的國度。這則故事的主旨在于說明:當我們有朝一日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我們到底能從這個世界上帶走什麼東西?

   第一個朋友,是衣食之友,是我們的肉體。我們很多人一輩子都圍著肉體打轉,滿足一己的感官享受,但到最後,這具肉體並不能隨我們而去。所以清代乾隆皇帝說:“未生之時誰是我?合眼朦胧我是誰?”——我們的父母沒有生我們的時候,“我”在哪裏?有朝一日永遠閉上了眼晴的時候,“我”又在哪裏?

   第二個朋友,是名利之友,是我們的財富、金錢、地位。我們辛辛苦苦地追逐,惟恐稍不努力,這些東西就會離我們而去。《紅樓夢》裏有首《好了歌》說:“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第叁個朋友,是親屬之友,是我們的妻子、同事、夥伴。在我們的生命中,與這些朋友相聚共處,是一種值得珍惜的緣分。但是,當我們離別這個世界時,他們並不能隨我們同去。“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限來時各自飛”。即使是最親愛的夫妻之間,當大限來時,也還是各人的生死各人了,更何況其他的人。

   第四個朋友,是心靈之友,是我們的心靈、感受。我們能從這個世界上帶走的,是這顆幹幹淨淨、清清純純的心靈。只有它和我們生死不離,不抛棄,不相離,但我們偏偏忘了它的存在!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固然要善待我們的身體,善待我們的金錢、名利、財富,善待我們的親人、同事,但是,我們更要善待我們的心靈!

   禅的智慧,就是要我們關注我們的心靈,善待我們的心靈,停下匆遽的腳步,聆聽真實生命的聲音,從而使生命多一份從容與淡定。然而不幸的是,我們很多人一輩子都在追逐、應對第一、第二、第叁個朋友,而偏偏忽略了第四個朋友。而這第四個朋友,恰恰是我們最需要關注的朋友,是我們生命中最寶貴的本心本性

   這則經典的禅學寓言,指明了禅學的根本目的:明心見性,頓悟成佛。認識了這第四個朋友,就是明白了本心,見到了本性。正如慧能大師所說:

   “佛向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識自本心,見自本性。”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菩提自性,本自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 继续阅读 ▪ 冷暖自家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