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美仁波切簡介
藏傳佛教中湧現出的曆代高僧大德,無一不是爲了繼承、發揚、廣弘釋迦牟尼佛的教法瀝肝披膽光前裕後,樹立起一座座明彰顯著的裏程碑。在層出不窮的無數持教大德中,噶瑪喬美仁波切以其卓越的實證功德脫穎而出。爲如今的修行者樹立了一個鮮明的楷模。並將甯瑪噶舉兩大宗派的法源彙融成一支,創立內多噶舉派,成了這一派系的開山祖師。從此,聲譽威振四海,名揚天下。
喬美仁波切約于公元十七世紀(具體生卒時間、地點不詳)出生在一個普通的牧民家庭裏,父親名爲班瑪旺紮,母親秋炯傑。他生來便具有強烈的慈悲心與非凡的智慧。由于前世的宿緣善根。從小就對叁寶有猛烈的誠信,對正法有迫切的希求心。從孩提時代就對觀修心性有濃厚的興趣。小時候經常在草坪上打座,尋找心的來蹤去迹。五歲時已對心的本來面目有了一定的認識。
六歲開始學習文字的讀誦與書寫。由于天資聰穎,沒用多久,便運用自如,流利閱讀經論謄寫典藉。七歲的時候,在仲巴上師前剃度出家,從此以後,謹持淨戒,修持六度萬行。
與其他修學者不同的是,他並未進行廣泛的聞思,而幾乎將所有的精力全部投注在修行上。精進實修,廢寢忘食,甚至通宵達旦,徹夜不眠。他追循前輩苦行的足迹,曆盡風風雨雨,爲修法所付出的努力和經曆的艱難困苦,實非我們常人所能想象的。
二十歲那一年,在被公認爲阿彌陀佛化身的紅帽金剛上師前恭聽了"蘭結即約"修法引導,並且潛心專研了因明的入門《攝類學》,同時也認真背誦許多經典論著,也聽受了噶舉派、甯瑪派的諸多教言及竅訣,盡管如此,但大部分時間仍然用于觀修心性上,行住坐臥無時無刻不在修行的境界中,無論身居鬧市,還是獨處靜處都是一模一樣,自心不爲外緣所轉,修證不斷提高,日臻究竟。此後,也時常到俗家作經忏,超度亡靈,隨緣度化衆生,攝受有緣弟子。
高僧大德的品行,有時從一件事情中也可表現出來。一次,當地的人們染上了一種嚴重的傳染病,部分人不幸身亡,許多人祈請喬美仁波切慈悲加持消除這場災難,他親自到患者家中念經加持,絲毫未考慮自己時刻有被傳染上此病的危險。而被他挽救了生命的那些人卻沒有感恩戴德之心。對此喬美仁波切並未放在心上,而是真摯祈願生生世世救度他們擺脫更大的疾患--業惑。諸如此類的事例有許多,恐繁不述。
到了晚年,他一如即往地勤奮實修,隱居幽境閉關,期間也爲部分有緣眷屬傳授修法竅訣,指導他們修持。弟衆中獲得共同、殊勝成就的人,爲數不鮮。與此同時也著書立傳,爲後代的學人留下了《山法論》《轉經輪功德》等許多無價之寶--修法竅訣。其中最爲廣泛弘傳的是《極樂願文》。文句優美流暢,意義深奧,具有不共的加持力,可謂是雅俗共賞的傑作。尤其是在雪域,幾乎家喻戶曉,人人皆能背誦,諸大尊者以此在各地舉行極樂法會,無量衆生依此趨向解脫的彼岸。
喬美仁波切圓滿人間的事業後,不舍肉身攜母親、家犬等一同往生西方淨土--極樂世界。
他真正實踐了受持證法,爲佛教作了卓越的貢獻,實爲我們這些後學效仿的典範。
※※※※※※※※※※※※※※※※※
喬美仁波且生活小趣
(本段文字經丹增嘉措活佛開許可公開流通,引自活佛著作《喬美仁波切密傳》)
他不敢打上師
在喬美仁波且小時候,當地來了一位修習格薩裏法獲得成就的瑜伽士,名叫嘉覺巴。傳聞他的成就與神通非同凡響,引起了人們的哄動。
一位喇嘛和喬美仁波且商量:“我們是去好還是不去好呢?如果去了,上師曾經教誨我們說,在末法時期,對于示現神通的人,要慎重對待。再說他十分厲害,在人群中動不動就打人,我們要是挨打了怎麼辦?那也太丟臉了!不過,其它所有的人都去了,我倆要是不去,那肯定會有人說我們不懂禮貌,不恭敬瑜伽士……這怎麼辦好呢?”
喬美仁波且說道:“我倒是有個辦法。我們不妨可以把自己觀想成他的上師——瑪吉拉准空行母,不是他的神通特別大嘛!他肯定不敢打上師。”同伴喇嘛聽了頻頻點頭說:“這真是一個好主意!”他倆把自己觀想成瑪吉拉准空行母,就去拜訪瑜伽士。
果不出所料,瑜伽士一見到他們,感到親切無比,笑逐顔開,十分盛情地款待他們。相互間開著玩笑,暢談了許多佛法方面的問題……
疼得要命
在小時候,喬美仁波且在一次閉關期間,要完成誦咒的定量。其間因有急事必須出關。于是,他晝夜精進誦念咒語。
由于整夜未睡,不由自主地打起盹兒來。他本想起身活動一下,但依照閉關的嚴格要求:一定要用體溫保持座墊的溫度,身體不能離開座墊時間久了……不過,要是不活動,一直坐在墊子上,那肯定會睡著的。
他想了一個辦法。在座墊上放了一個高木凳,用衣服蓋住墊子——它可別涼了。他坐在凳子上,如果睡著的話,就會從凳子上摔下來,這可以避免磕睡……雖然這一方法暫時奏效,但因連續幾天沒有睡覺,仍然抵擋不住困倦的進攻,終于從凳子上摔了下來。不得了,頭撞在了床板角上,真是疼得要命……這可好,再想睡都睡不著了!
打雜工
在楚布寺的時候,喬美仁波且與幾位喇嘛共住。這些喇嘛象用仆人一樣使喚他,經常讓他幹一些雜事。
喬美仁波且暗想:真是千恩萬謝,爲了消除業障,他們給了我一次絕好的機會!我可以利用打雜去修行……
有時,他去提水。在去的路上,他念誦心經和度母祈禱文;在回來的路上,他觀看自己的心性。
在晚上,輪到他們值班,他大聲地念誦前行儀軌——這可惹惱了仲然晉美喇嘛,招來了一番猛厲的喝責:“你大嚷大叫的,真象一個在家蠻種。”他聽了以後,嚇得再也不敢出聲念,只好默默地念誦。
我決不會殺人
當地有一位貝約王爺,性情凶殘,時常幹一些傷天害理的壞事兒。聽說他殺了許多出家人,但仍不罷休,總想殺夠他所要達到的殺人數量……于是就暗地派了一些殺手,企圖謀害高僧大德。
當時,爲了保護喬美仁波且的人身安全,有一位親友送給他一杆長矛以便自衛。喬美仁波且想了一下說道:“我獲得了暇滿人身,這一人生的意義在于得到清淨的比丘之身。因此,我是根本不可能傷害他人的。爲了保護短暫的生命而破犯清淨的戒律,反倒不如守持清淨的戒律而死爲好!”說完,他毫不猶豫地折斷了長矛。
不怕傳染
當地流行起一種嚴重的傳染病——赤痢,致使許多人病死。人們談病色變,紛紛祈請喬美仁波且加持禳災。他冒著生命危險,不怕傳染,有求必應,親自到病人家裏念經加持。
不久,大多數人脫離了危險,病體康複。但是,這些人卻把救命恩人根本不放在心上,沒有感恩報德之心……對此,喬美仁波且並未耿耿于懷,而是從內心中真誠禱告:願生生世世度化他們!
搭救小偷
有一次,一個小偷偷了喬美仁波且的兩匹馬。真倒黴!在兩天裏,小偷始終沒能找到路,在森林裏兜圈子,總也出不去。
兩天後,人們發現小偷仍在林子裏打轉兒,引起了喬美仁波且信衆們的極度憤慨。他們義憤填膺,組織了有六十幾人的隊伍,各拿刀槍,身騎駿馬,爭先恐後地去搜捕小偷。即使喬美仁波且怎樣勸阻都不行,非要抓住小偷殺了不可……喬美仁波且萬不得矣,只好回到房子裏,下定決心要保全小偷的生命。他就觀修護輪,搭救小偷。
結果,六十幾個人把那片森林包圍,差一點就抓住了,可小偷在衆目睽睽之下卻突然失蹤了……
討厭的媽媽
有人雖然非常重視修習慈悲心,但對于自己的父母卻並非慈悲。這一狀況本身就違背了慈悲心的宗旨。因爲,父母是修習慈悲心的最佳選擇。
對于喬美仁波且本人來說,最難調化的莫過于自己那位令人討厭的媽媽……
他的媽媽是位喜歡說長道短,嘴巴尖酸刻薄的人。時常動不動就對周圍的喇嘛們破口大罵……許多人向喬美仁波且提出建議:她應該到山下的居士林去住……
喬美仁波且考慮著——如果將媽媽送到山下居士林去住,她年歲這麼大了,恐怕難以照料自己。要是找一位保姆,保姆也受不了媽媽的氣,她們過得也不會愉快。而且,媽媽也會想著天天到我這裏來,她的腿腳不便,來回上山下坡,一定很困難……要是媽媽仍然呆在我身邊,也很難辦,媽媽的言行真令我難堪……
但是,爲了照顧媽媽,報答她的養育之恩,喬美仁波且依然決定:這位令人討厭的媽媽還是留在自己身邊……
富戶人家不喜歡
有時,喬美仁波且出外作經忏法事。
經常有一些有權勢的施主和很窮困的施主在同一時間裏祈請他。那些富戶人家邀請喬美仁波且——“一定要賞臉光臨,應先到我們家來!”喬美仁波且聽了不以爲然,反而先到貧苦人家去念經……
富戶人家的人們感到十分不滿,悻悻地責怪說:“他老人家看不上我們呀!……”喬美仁波且就利用這一大好機會修習忍辱波羅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