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疑大悟,小疑小悟
南懷瑾語錄:中國佛法中的禅宗要你起疑情,有疑才有悟,何況一切衆生本來就在懷疑中。沒有成佛以前處處是問題,生從哪裏來?死向何處去?佛法說有前生,你見過?死後靈魂究竟存不存在?誰能證實?這些都是問題。禅宗的方法之一就是挑起你的疑情,你說你有痛苦,那麼,痛苦從哪裏來?因爲有我,你又是生命東西?肉體?肉體不是你。真正的我是心,心在哪裏?如此一步一步追問下去,大疑就是大悟,小疑就是小悟。
南懷瑾在一次講座中還曾提到:中國佛法中的禅宗要你起疑情,有疑才有悟,何況一切衆生本來就在懷疑中。現代青年喜好學禅,問他有沒有問題呢?半個問題都沒有,不疑就不悟,這樣還學什麼禅呢?禅宗講參話頭,"釋迦拈花,迦葉微笑",迦葉爲何微笑?牙齒白呀?釋伽牟尼佛又爲什麼要拈花?假如你不去參究這類問題,那就不要學禅了,沒有懷疑,何來開悟?
南先生進一步講到"學"與"思"的關系。學問,要學,更要問。讀書光好學還不夠,還需善疑好問。多向人請教,多向人學習,接受前人的經驗,結合自己人生經驗的所得,便是學問。清人劉開說:"君子之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
有一句名言:懷疑把我們引向真理。我們還是帶著懷疑去做該做的事吧!終有一天,我們會心有靈犀,悟透人生的玄機。
佛祖所講的"最深奧、最秘密、最透徹、最根本的佛法"是什麼呢?歸根到底,還是一個"空"字。佛祖說:"一切世界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起止,念念相續,循環往複,種種取舍,皆是輪回。"轉一小圈,回到原點,是個零;轉一大圈,回到原點,還是個零。都是空的!這是最簡單的佛法,也是最深奧的佛法。如果有悟,一念即悟;如果無悟,也用不著大傷腦筋,把這個問題輕輕放下就可以。倒是"得決定信,永斷疑悔"八個字,值得我們好好琢磨一番。
有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孤兒,無依無靠,既無田地可種,也無錢財經商,他過著流浪與乞討的日子,沒有人瞧得起他,對前途十分迷茫和彷徨。有一天,他去拜見一位高僧,求教怎樣改善處境。
高僧把他帶到一處雜草叢生的亂石旁,指著一塊石頭說:"明天早晨,你把它拿到集市去賣。但要記住,無論人家出多少錢要買這塊石頭,你都不要賣。"
孤兒滿腹狐疑,心想,怎麼會有人花錢買這塊石頭呢?但他還是抱著石頭來到集市內,在一個不起眼的地方蹲下來叫賣。第一天過去了,無人問津。第二天過去了,也是如此。直到第叁天,才有人來詢問。第四天,有人想用賤價買下這塊石頭。到了第五天,那塊石頭已經能賣到一個很好的價錢了。
孤兒回到寺廟,興奮地向高僧報告這一情況。
高僧說:"你明天把它拿到黃金市場上去賣,無論人家出多少錢都不能賣。"
孤兒又把石頭拿到黃金市場去,過了幾天,對這塊石頭感興趣的人越來越多,價格也被哄擡得高出了黃金的價格。
孤兒又去找高僧,高僧說:"你把石頭拿到珠寶市場去賣,無論別人出多少錢,你都不能賣。"
孤兒把石頭拿到珠寶市場,結果,這塊石頭的價格被炒得比寶石還要高,被稱爲"稀世珍寶"。
對此,孤兒大惑不解,又去請教高僧。高僧說:"世事皆是如此,如果你認定自己是塊陋石,那麼你永遠只是一塊陋石;如果你堅信自己是一塊無價寶石,那麼你就是無價寶石。"
在這個故事中,"無論多少錢都不賣",就是"得決定信,永斷疑悔"。孤兒對這塊石頭的價值並不深信,有所懷疑,甚至可能因沒有把它賣出去而後悔,但他遵從高僧的囑咐,堅決不賣,仍然達到了"永斷疑悔"的效果。
有人會想,這塊石頭畢竟沒有賣出去,自己沒有得到價值。但是,這塊石頭既是"稀世珍寶",爲什麼要把它賣出去呢?如果辦一個展覽會,人們會排著隊前來觀看。甚至可以爲它專門建一座廟,接受信徒們的香火。現在廟裏的菩薩多是泥塑木雕,質地還沒有這塊石頭堅硬呢!
有人又會想,這塊石頭到底有多大價值,科學家用先進檢測一下不就知道了嗎?假如這塊石頭被傳說爲女娲補天石,科學家用什麼先進儀器能檢測出女娲從沒碰過它呢?
有人又會想,這不是騙人嗎?其實也未必。當這塊石頭上附著了某種文化,附著了人們的感情和信仰,它的價值實際上已經不一樣了。好比《蒙娜麗莎》,它的構成不過是一塊畫布,一些顔料,如果把它當畫布和顔料賣掉,就太可惜了。因爲它最大的價值是附著在上面的靈感、藝術。即使是真的金子,之所以具有很大價值,是因爲人們認爲它具有很大價值。如果不認爲它具有價值,它就跟石頭沒有兩樣。
有人又會想,《蒙娜麗莎》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具有欣賞價值,這塊石頭能給人們帶來什麼好處呢?這塊石頭其實也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人們對它的信仰有多深,它就能給人們創造多大的價值。如果認爲摸一摸他能治病,能給自己帶來好運,那麼它的價值超過100個心理醫生。至于它的欣賞價值,就像《蒙娜麗莎》的微笑一樣,看不出妙處就是最大的妙處。
這是不是迷信呢?應該是。其實我們喜歡任何東西,都是迷信。我們欣賞《蒙娜麗莎》,是因爲迷信一些關于美、關于藝術、關于價值的概念。而這些概念只是假設,都如夢幻泡影。就拿蒙娜麗莎的身材來說,用現代美的標准衡量,顯得過于豐滿了;拿到非洲某個以肥胖爲美的部落去,又顯得過于苗條了。那她到底美不美?如果讓一個從沒聽說過《蒙娜麗莎》的人欣賞這幅畫,他就看不出它的超凡價值,反而覺得它過于陳舊了。如果勸他花100元錢買下來,他會捂緊口袋,唯恐上當受騙。直到人家告訴他這幅畫拍賣價達到多少億美元,他才會對這幅畫頂禮膜拜。
我們愛上一個人,也是如此,覺得她是世界上最溫柔、最善良、最可愛的姑娘,其實也是迷信一些自造的概念。如果始終對她深信不疑,愛情就能永遠維持。一旦有所懷疑,愛情就跑掉了。
佛法也像這塊石頭一樣,"非法非非法",價值究竟多大,取決于你的信仰有多深。如果不信,就什麼價值也沒有。
世上的人也像這塊石頭一樣,你有多大的價值,關鍵在于你確信自己有多大的價值。有的人志向遠大,並堅信自己能實現理想,信心勃勃地進行努力,最後就能取得常人望塵莫及的成就。有的人志向遠大,卻不太相信自己能有那麼好的運氣,半信半疑地嘗試著,最後的結果大概是:業績並不出奇,又老是覺得自己了不起。心無大志的人,覺得自己只能過平凡的生活,並且從這方面努力,最後大概跟自己預想的那樣,果然過上了平凡的生活。不過,由于他實現的價值和預期的價值一樣,他的幸福指數可能比第二種人高得多。
不過,在根子上不能疑。比如,學佛法到底有沒有用?學科學到底有沒有用?做好人到底有沒有用?這都是在根子上疑,不如不要開始。先在根子上"永斷疑悔",斷絕自己的退路,勇往直前,就可能走出海闊天空的境界。
一日一心得
佛經說:"信爲道源功德母。"我們無論學佛法,做其他學問,或行走人生,通常都是這樣:有信便有得,不信便不得。但並非不能疑,在方式方法上可以提出各種疑問,也需要提出各種疑問。正如南大師所說,要一步一步追問下去,每解決一個疑問,就前進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