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行爲要做到至善
南懷瑾大師說,做善事是應該的,應做到做善事不留名,這就是"爲善無近名"。"爲惡無近刑"意思是沒有絕對的完人,每一個人總有不對的地方,但是這些壞事不要達到犯法的邊緣,不要達到受打擊痛苦失敗到極點的邊緣。南懷瑾大師強調人在善惡之間,在人生的行爲上,絕對要走至善的路子。
南懷瑾在講座中說道:要自己真有心幫助人,而不挾帶任何別的思想。像黃醫師經常爲病人開刀而顧不上吃飯,有時打電話來請個假,說不能到我這兒上課了,這是對的。吃飯、上課只是個人的享受,爲了病人的生命,這些都可以犧牲,這就是"一切施與"的道理。
什麼是真正的至善?佛祖講得很清楚,一是出于至誠之心;二是不求回報;叁是不貶低人家。下面我們不妨一一剖析:
第一,依從一念之善,是真行善。在佛的叁大布施原則中,最重要的當然是至誠之心。你不是因爲他有權有勢,不是因爲他長得漂亮,不是因爲他將來可能有出息,不是因爲想炫耀自己,總之沒有任何私心雜念,完全是因爲一念之善,這樣的施予才是真正的慈善,無論你的施予多麼微不足道,都是該得善報的。
南大師曾講過一個施善得報的故事:
有一次,佛托著缽出來化緣,遇到兩個小孩在路上玩沙子。他們看見佛,就站起來非常恭敬地行禮,其中一個孩子抓起一把沙子放在佛的缽盂裏,說:"我用這個供養你!"
佛說:"善哉!善哉!"
另外一個孩子也抓起一把沙子供在佛的缽盂裏。佛就預言,百年後,一個是英明的帝王,一個是賢明的宰相。
百年後,一個孩子當了國王,就是曆史上有名的阿育王;另一個就是他的宰相。在典籍中,關于阿育王的史實與傳說很多:比如,他曾經打敗東征的亞曆山大;他建的一座寺曾經飛到中國來,就是浙江甯波的阿育王寺。
阿育王的一把沙子就得到了這麼大的回報,很多人向寺廟裏捐金捐銀,什麼好處也沒見到。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爲捐金捐銀者動機不純,或者是爲了炫耀自己的好心,或者是出于對未來的渴求,或者是出于對過去所行惡事的恐懼,總之都無誠意。阿育王和他的夥伴卻僅僅是出于一念之善,沒有任何私雜念。
另外,在我們看來,一把沙子根本不是可捐之物。但對兩個玩沙子的孩子而言,沙子是他們的玩具,是他們喜歡的東西。所以,他們的善念的價值並不比別人送出財物低。
第二,行善不能求回報,否則不是真行善。有的人天天抱怨:我好人沒少做,壞事沒多幹,爲什麼好事輪不到我頭上?真是"好人沒好報"啊!這種人居然自稱好人,真是滑稽!與其說他是好人,不如說他是商人--他做好事都是爲了換取好報,跟商人賣東西賺錢又有什麼差別?而且他追求的是暴利,想用微小代價換取巨額回報,認真算起來還只能歸入奸商一列。
真行善者是出于幫助他人的善念,並無要求回報之心。我們不妨看一個故事:
一個貧窮的少年爲了攢學費,挨家挨戶地推銷商品。有一天,他跑了很多地方,什麼東西也沒有賣出去。他感到又累又餓。他想買東西吃,但摸遍全身,只有一角錢。怎麼辦呢?他決定向人家討口飯吃。
他敲開一戶人家的門,開門的是一位美麗的少女。少年正處于青春期,他怎麼好意思向美女討東西吃呢?于是,他只是小聲地請求對方給一口水喝。少女看出他很饑餓,就拿了一大杯牛奶給他。男孩慢慢地喝完牛奶,問道:"我應該付多少錢?"
"一分錢也不用付。"少女回答,"媽媽教導我們,施以愛心,不圖回報。"
男孩說:"那就請你接受我衷心的感謝吧!"
然後,男孩離開了。
多年後,那位好心少女已經成爲一個美麗少女,她不幸得了一種罕見的病,當地的醫生束手無策,她被轉到大城市醫治,由專家會診。
經過艱辛的努力,手術成功了。當醫藥費通知單送到這位特殊的病人的手中時,她嚇得不敢看。因爲她確信,那一定是個天文數字,足夠讓她花去全部家産。
最後。她還是鼓起勇氣,翻開了醫藥費通知單,旁邊的那行小字引起了她的注意,她不禁輕聲讀了出來:"醫藥費:一大杯牛奶。霍華德
凱利醫生"。
原來,在參與會診的專家中,有個名叫霍華德
凱利的著名醫生,他就是當年那個接受過一杯牛奶的男孩。凱利醫生認出了床上躺著的病人是誰,因爲這麼多年來,他從來沒有忘記過那杯牛奶和那個少女溫和的笑臉。
一杯牛奶的價值跟一大筆醫藥費是無法相提並論的,但它們附著的善心是相同的。如果爲了回報而給人一杯牛奶,它的價值就僅僅是一杯牛奶。由此可見善心之可貴。
第叁,不要輕視和貶低接受幫助的人。"不輕毀他"是什麼意思呢?"輕"是輕視。因爲自己處于"施主"的地位,心裏難免有幾分優越感,在語言神態上就可能表現出看輕對方之意。"毀"是诋毀的意思,也就是說人家的壞話。這個壞話不是當場說的,是背後說的。比如,受自己幫助的人發達了,自己卻原地踏步,說:"那小子,當初如何如何,要不是我幫他一把,他哪有今天?"這就不止是诋毀,而是誣蔑了。他混到今天這一步,99%肯定是靠他的才能和努力,你那點幫助哪夠用?不自度者,連佛祖也認爲度不了他,難道人的本領比佛祖還大?你的話,等于抹煞了他的全部努力,不是诋毀嗎?人家不報複就好了,你還指望他的回報?
南懷瑾大師告誡說:"不要輕毀任何一個人,這是大乘佛法的菩薩戒。你明知這個人是騙子,但並不因此看不起他。他來騙你,說明他有需求,達不到目的,他會睡不著覺,明天還會想辦法來找你。你幹脆受他一騙,讓他睡一個好覺,亦一大樂事也。"所以,我們平時起碼要保證不輕視和貶低接受幫助的朋友,才叫至善。
一日一心得
懷著那種好心情、好精神的人,雖然沒有一文錢可以施舍給別人,但是他能比那些慷慨解囊的富翁行更多的善事。古往今來,與人爲善是美德,備受推崇和褒獎。"君子莫大乎與人爲善",也充分說明與人爲善是君子之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與人爲善;"先天下之憂而忱,後天下之樂而樂",更是與人爲善。與人爲善是每個人都有應具備的品格。只有與人爲善,才能有效地化解矛盾;與人和睦相處,才能有社會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