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百善孝爲先

  百善孝爲先

  南懷瑾語錄:做兒女的孝敬父母,不要等時間,不要等空間,不要等環境,盡力去做就對了。我今天住草棚,那就住草棚孝敬父母;只能買得起一根油條,我想吃,爸爸媽媽也想吃,我不吃,拿給爸爸媽媽吃。我只有這個力量,就盡到這份孝心,這也就是"孝之至也"。

  有一次,南先生講課時,曾談到自己的這種心情:"我們老一輩子,從小就是在刀槍戰火中討生活,幾乎沒有一日是安甯的日子。當年我離開家鄉,一晃幾十年,沒辦法和親人聯絡,父母生死不知。一二十年也沒消息,所以曾有兩句詩說:”曆劫幾能全骨肉,對人不敢論亡存。”內心很傷感。別人問起你的父母現在怎樣?實在不敢答覆,根本不願去提,怕講了會悲傷、會難過。"

  後來,大陸與臺灣之間稍松動,但並未實行"叁通"。南先生接到老母身體欠安的信,卻無法來探望,睹信思人,只能化作一聲哀歎:"恐怕等不到與母親見面了!"這句話不幸而言中。後來,兩岸實現了叁通,他有機會來到故鄉,母親卻早已亡故了。真可謂"子欲養而親不在",古人言之不虛啊!

  改革開放後,多年不通火車的溫州,准備興建溫州-金華鐵路,但苦于缺乏資金。當時的市長劉錫榮,知道南先生在國外有不少學生,就想通過他爭取海外投資。劉錫榮得知,南先生是一個孝子,就想請高明之士,用南母的頭發繡一幅南母的肖像,送給南先生。正好南先生在大陸的妻子,當年爲婆婆梳頭時,有心留下了不少南母的頭發,所以,這幅肖像得以順利繡成。

  當時南先生已移居香港,劉錫榮決定到香港與他會晤,事先沒有告訴他要送肖像,想給他一個驚喜。見面後,劉市長揭開鏡框外的綢布,南先生一看見母親的肖像,激動得"撲通"一聲,跪倒在地。當他得知肖像是母親的頭發繡成,更是激動不已,當場慨然允諾,一定爲籌建金溫鐵路竭心盡力。後來他果未失言,爲金溫鐵路作了很大貢獻。

  時至今日,南先生雖已九十高齡,對父母的孝心仍然不減。他每天早晚必給父母念經。他說:"事情再忙還是要念,經常是”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七卷、五卷,一定少不了的。如果不念,覺都睡不著。"

  而且,爲了母親的緣故,他從不過生日。有一次,一個學生提著蛋糕去祝他生日快樂,他卻不理不睬。他認爲,生日即是"母難日",是母親受苦的日子,有什麼好慶祝的呢?

  在中國的古書上,有"香九齡,能溫席"的記載,講的是我國古代"黃香溫席"的故事。

  黃香小時候,家中生活很艱苦。在他9歲時,母親就去世了。黃香非常悲傷。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親生病期間,小黃香一直不離左右,守護在媽媽的病床前。母親去世後,他對父親更加關心、照顧,盡量讓父親少操心。

  冬夜裏,天氣特別寒冷。爲讓父親少挨冷受凍,他讀完書便悄悄走進父親的房裏,給他鋪好被,然後脫了衣服,鑽進父親的被窩裏,用自己的體溫,溫暖了冰冷的被窩之後,才招呼父親睡下。黃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親的心。黃香溫席的故事,就這樣傳開了,街坊鄰居人人誇獎黃香。

  9歲的小黃香就是這樣孝敬父親。人們說:"能孝敬父母的人,也一定懂得愛百姓,愛自己的國家。"事情正是這樣,黃香長大後做了地方官,果然不負衆望,爲當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孝敬父母的故事,也千古流傳。

  我們中國古代,將"孝"作爲考察人的一條重要標准。古人認爲,一個對父母講孝心的人,一定能對社會,對人民,對國家忠誠服務。所以,自唐堯起,"孝"就成爲選拔官員的標准。而那些對自己父母不孝的官員,就會被除官,或者治罪。

  孝心是愛,孝心是美。在人的一生中,對自己恩情最深的莫過于父母。是父母給予了我們生命,是父母辛勤地養育了我們,我們的成長凝結著父母的心血,每一個人都是在父母的悉心關懷、百般愛護和辛苦撫養下慢慢長大的。父母的親子之愛只能用兩個詞來形容--無私、偉大。他們可以爲子女付出一切,也甘願付出一切。

  我們中華民族曆來崇尚受恩不忘、知恩必報,這也是做人的基本道德,也是一個人的良心。一個人如果對付予自己生命、哺育自己長大的父母都不知報答,不知孝敬,那就喪失了做人的良心,那是沒有道德可言的。試想一下,一個連生他養他的父母都不愛的人,怎麼能指望他去愛別人呢

  可見,人世間一切的愛都需要從愛父母開始。

  孝心是人類最樸素的感情。孝心,讓每一個家庭彌漫最溫馨的氣息。孝心,讓你品嘗生活的芳香時,也承擔一份責任,這責任是一種幸福。

  一日一心得

  人生有兩件不可等待之事,如丘吾子所雲:"往而不來者,年也;不可得再見者,親也。"子路也說:"二親之壽,忽如過隙,草木欲長,霜露不使,賢者欲養,二親不待。"所以,成功要趁早努力,盡孝要趁早用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