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大悲心,行菩薩道
南懷瑾語錄:一個人如果覺悟了,悟道了,對一切功名富貴看不上,而萬事不管,腳底下抹油溜了,這種人叫做羅漢。但是菩薩境界則不然,覺悟了,解脫了世間一切的痛苦,自己升華了,但是,看到世上林林總總的衆生,還在苦難中,就要再回到世間廣度一切衆生。這種犧牲自我、利益一切衆生的行爲,就是所謂有情,是大乘菩薩道。
菩薩,南懷瑾大師的解釋就是"覺悟有情"。也就是說,自己覺悟了,又發善心度人。他說:"自立立他,自覺覺他,犧牲自我,普濟衆生,這才是大乘菩薩永不退失的行願。經雲:”自未得度,先度他人,菩薩發心。”"菩薩已經悟透了"五蘊皆空",因爲"有情",尚未到一切皆空的境界,只是接近佛境,還沒有成佛,但他們卻發願將衆生超度到更高層次,也就是讓衆生成佛。
菩薩自己還未成佛,卻想讓衆生成佛,這是什麼境界?
修佛有成者,有叁種很高的境界:佛、菩薩、羅漢。
羅漢是"無情"的,正如南大師所說,他們覺悟了,就"腳底抹油溜了",去享受他們的"極樂"去了,不再理會我們這些尚在紅塵中掙紮的人。
佛在有情無情之間,對芸芸衆生,在管與不管、度與不度之間。他只是用一片佛光引導我們自度,不肯親手幫忙。好比一個父親看見孩子摔在地上,不扶他也是愛他、幫他。
只有菩薩是"有情"的,她有時會親手度人。我們能從菩薩那裏看到實惠,自然就感覺親切些。這種心情,如同孩子感覺母親比父親更親。但是,菩薩畢竟不是世人的母親,她的"有情",不是"人情",是"大情"。人、鬼、畜生她都要管。她的"有情",不是愛憎之情,而是慈悲之心。她無愛亦無憎,自己覺悟了,卻悲憫後進者被貪、嗔、癡的枷鎖所系,想做一些事,幫助衆生掙脫枷鎖,同臻極樂之境。
在這個世界上,佛、菩薩、羅漢是否真的存在?你可能要說,不要迷信了,要有唯物主義的觀點才行。
但是,南大師說,活佛、活菩薩、活羅漢是確確實實存在的。或者說,有佛心、有菩薩心、有羅漢心的人世上很多。活佛境界太高,雖然他們存在,我們也看不見--站地平原上的人,哪看得見珠穆朗瑪峰頂上那個人呢?羅漢、菩薩較易看見,比如,陶淵明不是一尊活羅漢嗎?他自己覺悟了,就跑到深山老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世人做事要有幾份菩薩心腸。一位財大勢大的董事長,他原本擁有好多個礦山,家産富足。但是卻恃富而驕,貪迷五欲,財大氣粗,對人苛薄無情、對朋友無義,更不知體恤工人。天有不測風雲──礦區頻頻出事,後來,他也發生車禍、撞斷了腿。爲了醫治腿,找遍名醫,但皆無效,醫到後來,礦山、房子都賣光了,事業也一敗塗地。以前認識他的人卻說:"這是報應!?"可見,平時爲富不仁,落難時也難得他人同情。
有一個平時愛花錢的朋友說:"佛教講廣結善緣,我也結了很多緣啊!你想想,我一天到晚請客,那一桌桌的酒席,光一桌就一萬多元。我不是很慷慨嗎?而且每次給小姐的小費每人都一千元以上。很多人說我不慷慨,到底我哪裏不慷慨?"他是非常慷慨。可是他不知道一桌的酒席費用,可讓暗角的衆生,維持很久的生活費用;破茅屋中,淋雨受寒的老弱貧病、孤兒寡婦還等待救助!他更不知道一桌數萬元酒席的錢,在醫院中也許可以救回一條人命。他或許都沒考慮到這些,只是天天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這便是順于生死的衆生。
誰才是真正的"菩薩"?那些懷有一顆善心去做一件件小事的人。比如那些勤奮敬業的老師,他們自己對世界的理解非常有限,他們卻願意用自己的肩膀,將學生們送到更高的境界,這不正是"自未得度,先度他人"嗎?比如那些奔波于各地的社會志願者們,自己尚且工作都難保,卻願意拿出有限的能力是去幫助他人。比如,那個到處要飯的乞丐,卻願意把自己討來的錢捐給希望小學。--這才是真正的"活菩薩"。
有一位哲人問他的學生:"對一個人來說,最需要擁有的是什麼?"答案很多,哲人都搖頭否定,但有一位學生的答案令他露出了笑容,那位同學答道:"一顆善心!"哲學家說:"在這”善心”兩字中,包括了別人所說的一切東西。"
爲人處世,要完全做到"自未得度、先度他人"的菩薩境界,極難極難,但是,存幾分菩薩心腸,對他人、對這個世界有所奉獻,自可感染他人、感化他人,它是人類溫情的源泉,它使我們周圍的生存環境得到真正的改善。這不正是"自覺覺他、自利利他"嗎?"菩薩心"像明礬一樣,使世界變得澄清。
一日一心得
菩薩心是大智慧心,大慈悲心,其涵義爲"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看見別人遭遇痛苦而暗暗高興的人,如此狹隘,這輩子是不幸的。有的人一開口就讓別人不開心,一辦事就別人頭疼,這樣的人實在是世間怪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