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茅篷劄記(選錄)

  圓因法師著述

  1.華藏就是極樂

  2.殺生與放生

  3.不得示有版權

  4.苦、集、滅、道

  5.蓮池大師诠釋放生

  6.深自慚愧

  7.真空妙有

  8.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

  9.善惡報應

  10.菩提心

  11.勝造七級浮屠

  12.放生

  13.一念淨心是道場

  14.匡正時弊

  15.放逸

  16.一念

  19.日增日損

  20.戒定慧

  21.版權所有

  22.論傳戒

  23.菩薩大戒,豈可隨便

  24.是非入耳君須忍

  25.以戒爲師

  26.盛者衰之始

  27.念佛

  28.求生淨土

  29.敗

  30.請佛住世

  31.佛陀叁個不能

  32.金剛上師說

  33.戒殺放生

  34.四分律

  35.唯佛與佛能究竟

  36.阿字功德

  37.修淨業

  38.念佛貴斷疑

  39.發菩提心

  40.仗自力難

  41.學密

  42.無有是處

  43.叁淨肉

  44.放生

  45.文殊示佛皆念佛而生

  46.禮佛

  47.行與願

  48.自誤誤人

  49.甯居下品

  50.皈依

  51.一心不亂

  52.精誠

  53.南柯一夢

  54.諸經宗要

  55.早辨修行路

  56.放諸生命

  57.施食

  58.蓮池大師诠釋放生

  59.戒殺生

  60.最有效的方法

  61.禮忏滅罪

  62.誤事

  63.念佛宜早

  64.口訣

  65.老實念

  66.浪死虛生

  67.有德即有福

  68.念佛兼作福

  69.放生贖命

  70.素食添福

  71.莫求人天福報

  72.大願王

  73.雪中送炭

  74.知足

  75.禍福

  1.華藏就是極樂

  淨修捷要說:“大日遮那同歸光壽,華藏密嚴不離極樂”毗盧就是彌陀,華藏就是極樂。

  2.殺生與放生—靈峰宗論六之叁,九五叁頁

  殺生即殺自心未來諸佛,放生即放自心未來諸佛。若放自心未來諸佛,即真念佛叁昧,修此念佛叁昧,是恒轉法華經百千萬億部也。

  3.不得示有版權

  印光大師說:凡屬弘揚佛法之書,皆不得示有版權。若示,則弘法之功德,不敵阻遏流通之罪過矣。

  4.苦、集、滅、道

  境苦生厭 此苦谛慧也

  厭苦則不敢造業 此集谛慧也

  因不生則果不生 此滅谛慧也

  殷勤知悔 即道谛慧也

  5.蓮池大師诠釋放生

  淨業叁福,慈心不殺實居其一,今能不殺,又放其生。既能放生,又以法濟令生淨土,如是用心,報滿之時,九品蓮臺高步無疑矣。(淨業良導)

  6.深自慚愧

  內不見有我,則我無能;外不見有人,則人無過。一味癡呆,深自慚愧,劣智慢心痛自改革。(蕅益大師)

  7.真空妙有

  金剛經上講的真空,真空不空即是念佛法門的妙有。念佛法門的妙有不有即是金剛上所講的真空,兩者在理論上並無抵觸,而且是融會貫通的。(道源法師)

  8.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

  十往生經雲:“佛言:若有衆生,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臥,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

  9.善惡報應

  無量壽經雲:“天地之間,五道分明,善惡報應,禍福相承,身自當之,無誰代者。”

  10.菩提心

  維摩诘經雲:“能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即是出家。”(菩提心就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的簡稱)

  11.勝造七級浮屠

  李炳南老居士說:上等功德,除了斷惡緣外,必須兼放生。佛家有一句話說: 救一衆生,勝造七級浮屠。七級浮屠就是廟的七層寶塔。如此就知救一衆生之功德是多麼大,因爲佛是心心念念要救度衆生的,所以救一條衆生的命就和報答佛恩一樣。

  12.放生

  放生一事,原爲啓發現未人之善心,以期戒殺吃素,普令含識,各得其所,各盡天年。近之則息殺因,遠之則滅殺果,小之則全吾心之純仁,大之則消弭世界之殺劫,且勿以爲不急之務,而漠然置之也。

  13.一念淨心是道場

  經雲:

  一念淨心是道場,勝造恒沙七寶塔

  寶塔畢竟碎爲塵,一念淨心成正覺

  14.匡正時弊

  佛製“比丘不得度尼,僧尼不得共住”須恪遵守勿逾。(濟集四頁)

  15.放逸

  少年必當老,諸欲猶如夢。是故有智者,不應樂放逸。(正法念處經)

  16.一念

  修行無巧法,只要生死切

  谛觀百年身,露電同生滅

  千古大聖賢,皆從一念決

  一念識重輕,群妄自超越

  19.日增日損

  同情壞人,你比壞人更壞,你就是壞人幫凶。一日行善,福雖未至,禍自遠矣。一日行惡,禍雖未至,福自遠矣。行善之人,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行惡之賽,如磨刀之石,不見其虧,日有所損。

  20.戒定慧

  防非止惡謂之戒

  六根涉境,心不隨緣,名定

  六境俱空,照見無惑,名慧

  21.版權所有

  印佛教書籍,在後面印上“版權所有,翻印必究”八個字,就表示心量狹小,不肯度衆,靠版權能賺幾個錢,真是因小失大,愚不可及。(無量經玄義)

  22.論傳戒

  太虛大師“論傳戒”說:余自稍知經律以來,辄因于受戒持戒未能自信,故只與人授叁皈、五戒,至多亦授璎珞十善戒、瑜伽菩薩戒而已。于沙彌十戒,且未敢與人授之,況于具足諸微細戒之比丘戒耶?

  23.菩薩大戒,豈可隨便

  菩薩大戒,豈可隨便,以前皆是先受五戒,即五戒論。尚有少分、多分、滿分之別,要在真實能持,不在虛有其名,可想其鄭重矣。受五戒者,行持一二年後,而無犯破,乃可進受菩薩大戒。(李炳南老居士全集)

  24.是非入耳君須忍

  世事如舟挂短篷,或移西岸或移東

  幾回缺月還圓月,數陣南風又北風

  歲久人無千日好,春深花有幾時紅

  是非入耳君須忍,半事癡呆半作聾

  (唐寅.警世詩)

  25.以戒爲師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

  汝等比丘,于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暗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波羅提木叉,即戒律)

  26.盛者衰之始

  盛者衰之始,福者禍之基

  福莫大于無禍,禍莫大于邀福

  禍到休愁,也要會救

  福來休喜,也要會受

  27.念佛

  清朝慈雲大師在觀經直指說:“世間人業障深重,所有一切經咒忏法都不能消除,最後這一句佛號可以消掉,最有效的方法是念佛。

  28.求生淨土

  黃念祖老居士說:“我可以鬥膽的向大家說:修什麼法門,如果不求生淨土,一生成辦,就沒有可能。”

  29.敗

  曾國藩說:

  “家敗離不得一個奢字,

  人敗離不得一個佚字,

  討人厭離不得一個驕字。”

  30.請佛住世

  凡夫徒執佛說涅槃經後,即入滅,以爲佛已舍世,曷能請佛住世。不知請佛住世,即請自己佛,自心作佛,即心即佛也。夫衆生心淨,見佛常住,衆生心垢,見佛舍命。是故佛之常住與否,皆衆生心之淨染相應。吾人若念念在佛,即時時請佛住世,勤修六字,則淨念相繼,吾佛則然顯現。(谛公語錄二四八頁)

  31.佛陀叁個不能

  一.佛能空一切相,成萬法智,而不能即滅定業。

  二.佛能知群有性,窮憶劫事,而不能化導無緣。

  叁.佛能度無量有情,而不能盡衆生界。

  32.金剛上師說

  金剛上師諾那呼圖克圖說:“放生時,念阿彌陀佛,或念觀世音菩薩聖號,或持咒,並代衆生發願,則能消滅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業障,來世可轉生爲種有善根之人身,便可修佛成道,有無量不可思議功德。”

  33.戒殺放生

  經雲:“回向阿耨多羅叁菩提者”就是回向無上正等正覺,就能依這些戒殺放生功德,助你成就佛道。總之,欲成就佛道,必須永離殺生,多做放生工作,否則好殺者必受諸業障幹擾,不得精進,聰明的大德們,一定要明白。

  34.四分律

  戒經“四分律”卷叁十五說:有各種人不得受具足戒,如“截手截腳、截耳、鼻...負債(中略)或有失威儀,行下極至一切汙辱衆僧,如此人,不得度具足戒。”

  35.唯佛與佛能究竟

  彌陀要解曰:“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牟佛于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叁藐叁菩提法,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衆生,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能究竟,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36.阿字功德

  日興教大師曰:“自(阿)字出一切陀羅尼,自一切陀羅尼生一切佛。”又“毗盧舍那,以此阿字名爲秘藏。”阿字功德如是,故佛號之功德可知矣!

  37.修淨業

  凡修淨業者,第一必須嚴持淨戒,第二必須發菩提心,第叁必須具真信願;戒爲諸法之基址,菩提心爲修道之主帥,信願爲往生之前導。(淨土指要)

  38.念佛貴斷疑

  上品見佛速,下品見佛遲

  雖有遲速異,終無退轉時

  參禅病著相,念佛貴斷疑

  實實有淨土,實實有蓮池

  (張守約)

  39.發菩提心

  蕅益大師說:“真正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發菩提心。”

  40.仗自力難

  印光大師雲:“末法衆生福薄慧淺,障厚業深,不修淨法,欲仗自力斷惑證真,以了生死,則萬難萬難!”

  41.學密

  密宗是開了智慧才能學,內心清淨,一塵不染,普通人學他一定墮地獄。嚴格說八地菩薩才有資格學密。

  42.無有是處

  智論雲:具縛凡夫,有大悲心,欲生惡世救苦衆生,無有是處,何以故?煩惱強故,未得忍力,心隨境轉,聲色所縛,自墮叁途,焉能救彼。

  凡夫無力,唯應專念阿彌陀佛,使成叁昧,臨終正念,決定往生,見佛得忍,還來叁界救度衆生。

  43.叁淨肉

  印光大師說:“吃素不難,貪口腹而欲吃素則難,叁淨肉及肉邊菜,乃爲下根人所立法也。”

  44.放生

  蕅益大師說:“欲即…

《茅篷劄記(選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