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聖嚴法師論心五四運動▪P2

  ..續本文上一頁

  佛法的教義與修行觀念是修福與修慧。同時運用慈悲來修福報,運用智慧修智慧,運用智慧培育福報,用福報來配合智慧。福報與智慧或慈悲與智慧,這兩項如缺少一樣,修行不會圓滿。因此,福報圓滿的人一定是智慧圓滿,智慧圓滿的人一定是福報圓滿,這就是“佛”。我們尊稱佛是“兩足尊”就是指福報及智慧都圓滿的人。

  如能實踐“四福”:知福、惜福、種福、培福,並且爲別人祝福,就是有大福報的人。

  知福——知足常樂,安貧樂道

  知道自己有福報是很重要的。人活在世上,最起碼都還有一口呼吸,有呼吸就等于擁有一切希望,人生充滿一切的可能,因此呼吸是很可貴的。常言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若能知福,則更應該說“我還有呼吸,當然滿足了。”

  但是有很多人不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不知道這就是我們的福報。尤其現今的臺灣社會豐衣足食,很多人是人在福中不知福,看到別人有的,也不管對方是如何努力獲得的,就希望自己也擁有,甚至爲達目的不擇手段,自害害人。如果我們能夠知福,就能知足,知足就能常樂。不過知足並不等于什麼都不要,而是“多也好,少也好,好到皆大歡喜”,這才是真正的知足。

  惜福——珍惜擁有,感恩圖報

  我們除了擁有呼吸外,還擁有很多東西,包括生命、財物等,在臺灣即便再窮的人,至少身上也還有衣服穿,這也算是財物;而且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就是人際關系、人緣,這也是你所擁有的。

  惜福,就是要珍惜我們所擁有的,包括自然資源、社會資源等一切資源。珍惜而不浪費、不糟蹋,尤其不要糟蹋身體,不要傷害名譽、品格,甚至理念、理想,進一步還要飲水思源、感恩圖報,這就是惜福。

  

  種福——成長自己,廣種福田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是要來種福田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福田可種,例如自己的家人、鄰居,以及社會上沒有親人照顧的窮人、病人,還有社會、國家的利益和一切衆生的幸福,都是我們的福田。

  知道要隨時隨地種福的人,是有福的人;爲了要種福,必需要努力成長自己,在知識、人格、智慧,以及技能各方面都要增長,才能有更多的資源來種福田。

  

  培福——享福非福,培植有福

  培福就如同把今生得到的福報,種到田裏邊,它就可以長出更多、更多的福來。若能把全世界、全宇宙,所有十方一切衆生,都當成是種福田的對象,不斷的種福,那就是有大福報的人,最後就會和佛一樣福德圓滿。

  業障的果報有時會讓人誤以爲是“福報”。例如:見人養尊處優,站在佛法的角度來看不是福報,因爲享福不是有福,惜福、培福,才真有福。

  如果能應用佛法觀念,世間的福報,不就是苦報的開始嗎?福報享盡了,緊接著就是苦報的降臨。如果我們現在能把握機會,無視于辛苦,不計較侮辱,且又能幫助別人解決苦難,更不爲自己的明聞利養,不斷地努力求進步,盡自己所能奉獻給需要幫助的人,實際上這就是在求福、培福。

  (本文摘自聖嚴法師著作《我爲你祝福》及《人生》138期〈慈悲與智慧〉一文)

  

  四它

  ——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生活中難免出現逆境,我經常勸勉大家,處理棘手的問題時,應該坦然地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也就是說,遇到任何困難、艱辛、不平的情況,都不逃避,因爲逃避不能解決問題,只有用智慧把責任擔負起來,才能真正從困擾的問題中獲得解脫。

  面對煩惱的方法

  如何面對問題?即是告訴自己:任何事物、現象的發生,都有它一定的原因。我們不須追究原因,也無暇追究原因,唯有面對它、改善它,才是最直接、最要緊的。

  很多人都說,我是好人,爲什麼我還要遭受這麼多的苦難?我們要知道,有物質之身就有果報、就有障礙,如同有山川大地,就有風雨雲霧。大修行者也要受果報的,佛陀曾遭大石塊擊傷,也曾罹患重病。但是果報和障礙未必會招來煩惱,大修行者跟凡夫的差異就在于此。

  凡夫被自身的遭遇所苦,信心就會退轉;大修行者可以放下自我,不被煩惱所障。我們學佛,就是要學習佛的智慧,清楚辨知煩惱的緣起,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因果必須配合因緣。對于任何情況,如果能夠改善它,當即予以改善,若不能改善,便面對它接受它,絕不逃避,但是要盡力改善。逃避責任,逃避果報,是不合算的,改善情況才是最聰明的。

  經過計劃的事物也不一定完全可靠,也會發生意料之外的情況,這時候就應該要接受它,然後想辦法處理它,因爲,因緣就是如此。

  所以,如果期待計畫好的事在過程中發生問題,不必傷心也不必失望,應該繼續努力,促成因緣,還是有成功的機會;如果經過詳細的考慮,判斷因緣不可能促成,那也只好放下它,這和未經努力就放棄是截然不同的。

  放下自己也放下別人

  放不下自己是沒有智慧,放不下別人是沒有慈悲。能作如此想,對一切人都會生起同情心與尊敬心。同情人家也是具縛的凡夫,尊敬人家也有獨立的人格。

  平常生活中,禅如何教人安心呢?禅的態度是:知道事實,面對事實,處理事實,然後就把它放下。無論遭遇任何狀況,都不會認爲它是一件不得了的事,如果已經知道可能會發生什麼不如意的事,能讓它不發生是最好的;如果它一定要發生,擔心又有什麼用?擔心、憂慮不僅幫不了忙,可能還會令情況變得更嚴重,唯有面對它才是最好的辦法。

  我常常遇到一些好像正被困在火海中的人,來向我求救。通常我會輕聽他們的問題,知道他們所焦慮的什麼,但不會將他們的焦慮,變成我自己的夢魇。

  我給他們的建議有一個原則:對感情的問題,宜用理智來處理;對家族的問題,宜用倫理來處理;即使發生了不得了的大事,也應用時間來化解、淡化;如果真是無法避免的倒楣事,那只有面對它、接受它;能夠面對它、接受它,就等于是在處理它,既然已經處理了,也就不必再爲它擔心,應該放下它了,不要老是想著:“我怎麼辦?”而是睡覺時照樣睡覺,吃飯時照樣吃飯,該怎麼生活就怎樣生活。

  (本文摘自聖嚴法師著作《念佛生淨土》、《禅與悟》、《禅鑰》、《人行道》、《動靜皆自在》)

  

  

《聖嚴法師論心五四運動》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