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學處?弟子應回答:歡喜受持。
子二、正行
先爲弟子講解受法文句的意義。然後,阿阇黎如是言:“某某善男子,過去一切菩薩所有學處,所有淨戒,未來一切菩薩所有學處,所有淨戒,普于十方現在一切菩薩所有學處,所有淨戒。于是學處,于是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學,未來一切菩薩當學,普于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學。菩薩所有一切學處,菩薩所有一切淨戒,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從我受否?”弟子回答:“願受!”這樣,阿阇黎說叁次,弟子回答叁次,每次都相同。
此時已經圓滿獲得行菩薩戒戒體。
子叁、後行
分五:一、請證;二、贊揚殊勝利益;叁、不應率爾宣說律儀;四、行戒的學處;五、禮謝供養。
醜一、請證
阿阇黎于佛像前,對十方一切諸佛菩薩頂禮雙足,合掌白言:“某某菩薩,今已于我某菩薩所,乃至叁說求受菩薩淨戒律儀,我某菩薩,已爲某某菩薩作證,正受菩薩淨戒律儀。唯願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第一真聖,于諸一切時處一切有情皆現覺者,亦爲作證。”如此重複叁遍。受戒弟子當以勝解心頂禮十方刹土之中佛菩薩足,于一一方各禮拜叁次,散花供養。然後起立合掌,先請求說:“十方一切諸佛菩薩于我存念。”次請作證。禮上下方時,觀想上下,向東南禮。觀想我等于諸佛菩薩無不現見。
醜二、贊揚殊勝利益
受戒羯磨圓滿以後,周遍十方無邊世界,現在諸佛及地上諸菩薩,法爾相現。由此祈請諸佛菩薩憶念,如是菩薩已受菩薩淨戒律儀。其後憶念于何處所、從何人受律儀。由于憶念的緣故,諸佛菩薩現量如實覺知:某世界中,某名菩薩,某菩薩所,正受菩薩淨戒律儀。諸佛視受戒者如子,菩薩視受戒者如弟,生親切感,眷念憐愍。願消除修行中的障礙,成就佛菩薩諸功德。因爲佛菩薩的眷念,使受戒菩薩諸善增廣無有退減。
菩薩受此淨戒律儀,有四殊勝:一、再沒有超過其上者;二、能攝集無量福德之果;叁、發起第一善心意樂;四、普能對治有情叁門所造一切惡業。受別解脫律儀,與此菩薩淨戒律儀所有福德相比,百分、千分、數分、喻分,不能及其一分。
醜叁、不應率爾宣說律儀
雖然有些人能夠理解授受菩薩律儀的儀軌,但是對那些毀謗菩薩藏的人,不應不觀法器草率地宣說開示。因爲他們即便聽聞也不能信解,被大無知障所覆蔽,誹謗菩薩戒法爲不善、不淨、無義,猶如菩薩守持律儀,成就無量大福德,那些誹謗者,造作無量大罪業。
醜四、行戒的學處
見乙四所述,此處略。
醜五、禮謝供養
如是已作授受菩薩戒羯磨等事,上師與弟子都站起來,對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諸佛菩薩,頂禮供養,恭敬而退。
以上行戒授受儀軌圓滿。
無著之宗傳戒儀軌,依靠宗喀巴大師《瑜伽師地論·菩薩戒品釋》及洛欽大譯師所造的《叁律儀論廣釋》講述完畢。
和好塔
戊叁、特殊可于佛像前受戒:
頌曰:于佛像前受戒二軌同。
若有障緣不能前往善知識所,也可以在佛像前受菩薩戒。龍樹菩薩與無著菩薩共同認可在特殊情況下可在佛像前受戒。無師受戒與有師受戒的差別,在印度論典《寂靜論釋》中有詳細解釋。
在遇不到具相阿阇黎時,于佛像前自行受菩薩戒的儀軌:行者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或蹲跪坐,作如是言:“我某甲,仰祈十方一切如來、已入大地諸菩薩衆,菩薩所有一切學處,菩薩所有一切淨戒,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學,未來一切菩薩當學,普于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學,于尊等前我亦誓受。”如此說叁次後起立,其余法參照有師受戒的儀軌。
《梵網經》雲:“若佛子。佛滅度後。欲以好心受菩薩戒時。于佛菩薩形像前自誓受戒。當以七日佛前忏悔。得見好相6。便得戒。若不得好相。應二七叁七。乃至一年。要得好相。得好相已。便得佛菩薩形像前受戒。若不得好相。雖佛像前受戒。不名得戒。若先受菩薩戒法師前受戒時。不須要見好相。何以故。是法師。師師相授。故不須好相。是以法師前受戒時。即得戒。以生至重心故。便得戒。若千裏內無能授戒師。得佛菩薩形像前自誓受戒。而要見好相。”
總的來說,在上師善知識面前求受菩薩戒,有個對境,是有必要的。因爲,若于學處犯緣現前,就會害怕阿阇黎诃7責,便對惡行深生愧恥。如《集學論》8雲:“受律儀者,當從樂修菩薩學處具律前受。若如是學,違越學處,深生羞慚,恐诳師長,深生怖畏。”所以從上師處受菩薩戒,對于菩薩學處易于生起愛樂恭敬,容易使戒律清淨。
戊四、認定獲得戒體的界量
頌曰:所得戒體叁言後獲取。
此頌講二大車軌共同的觀點,于各個儀軌正行的羯磨辭念誦叁遍結束,同時獲得戒體。也就是說所得戒體的界量于叁誦儀軌後獲取。
雲海論師與無垢光尊者認爲獲取菩薩戒的界量分叁:念誦第一遍羯磨辭(第一言)獲得願心戒;念誦第二遍(第二言)獲得行戒;念誦第叁遍(第叁言)使願心戒與行戒得到堅固。這種講法符合中觀派傳戒儀軌。
丙二、宣說獲得勝義菩提心不必觀待儀軌
頌曰:勝義發心密乘儀軌得,
倘若顯宗有此之宣說,
唯是立宗當需修力生。
勝義菩提心的定相,是以無分別的自證智慧現見法界本性,此自證智慧即是大乘菩薩入定的根本智與佛出入定無二之智。大乘顯宗與密宗有不同的認定方式,顯宗將“勝義”解釋爲法界的本性,“菩提心”指現量了悟法界的智慧。大乘顯宗菩薩現前勝義菩提心,需從叁個殊勝角度來了知:第一教授殊勝,在大乘加行道和資糧道的修行過程中親近佛陀,使佛歡喜爲助緣;第二隨順殊勝,即爲得大乘見道歡喜地,以長期隨順積累福慧二種資糧爲根本因;第叁得果殊勝,依靠上述因緣獲得一地果位時,自然現前見法界本性的無漏般若智慧。如《經觀莊嚴論》雲:“親近正遍知,善集福智聚,于法無分別,最上真智生。”最快在一地見道位才能獲得勝義菩提心。無著菩薩在《經觀莊嚴論注釋》中說:“生無分別智故,此發心名歡喜地,由歡喜勝故。”又《入中論》雲:“從此由得彼心故,唯以菩薩名稱說。”由得勝義菩提心故,登地菩薩稱爲勝義菩薩。
密宗依《大幻化網根本續》第二品中五希奇頌而發起勝義菩提心。《密集續》雲:“遠離諸有事,寂滅蘊界處,與能取所取,法無我平等,自心本無生,大空之體性。”很多續部講述依靠儀軌受持勝義菩提心,這是密乘發勝義菩提心的特點,其根據是把佛果轉爲道用,直接安住于自然本智中。修大圓滿法者,最初即依此境界發勝義菩提心,而不待修行後現前。許多續部中共同發勝義菩提心的儀軌金剛句如下:
我與無邊諸有情,本來即是正覺尊,
了知如是之自性,即發殊勝菩提心。
顯宗某些經典中說應當發起勝義菩提心,這種說法僅僅是立宗而已,並非依儀軌發勝義菩提心,否則與依靠儀軌生起粗的世俗菩提心無有差別。這是按顯宗觀點而言。如薩迦班智達于《叁戒論》中雲:“所謂勝義菩提心,雖然修力能生起,其體並非儀軌生。設若依靠儀軌生,乃爲粗相世俗心。此須現見勝義心,才獲勝義菩提心。”因此,顯宗勝義菩提心依靠修行力而生起。又如《解深密經》雲:“勝義菩提心,即是超越世間,遠離一切戲論,勝義境界極爲明顯,無垢無動,猶如無風時的燈火,欲獲此者,當歡喜修習止觀,長期串習。”蓮花戒論師在《修行次第》等論中也如此講。
吉祥門塔
乙四、得已守持之相
分叁:一、略說;二、廣說;叁、攝義。
丙一、略說
頌曰:中間宣說不犯守持法,
菩提薩埵律儀有叁種,
禁惡行戒與攝善法戒,
饒益有情。
如上所述而獲得菩薩戒的戒體,這樣尚且不夠,還應該以種種善巧方便守護菩薩叁種律儀,即以禁惡行律儀獲斷圓滿,以攝善法戒獲證圓滿,以饒益有情戒獲事業圓滿。
菩薩叁種律儀是叁世菩薩唯一大道。《菩薩地》雲:“過去菩薩求大菩提已于中學,未來當學,普于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現在今學。”《戒品釋》雲:“若有士夫已發無上大菩提心,入大乘門,爲利自他,勤修福德智慧資糧,如是士夫許爲大乘,應當安住菩薩律儀。菩薩學者,經中說爲波羅蜜多等,若于此中不學不信,縱謂大乘,亦惟隨逐自許而轉,非真實者。”
護持菩薩叁種律儀方法分二:一、如何守持;二、所守持的律儀。
丁一、如何守持
分二:一、斷除失壞自他二利之七因;二、不犯之因與增上之緣的學處。
寂天菩薩在《大乘集菩薩學論》中說:“菩薩律儀者,方廣大乘說。”又雲:“不舍善知識,常閱諸契經。”由此方便守護。要通達菩薩戒的學處,要以大乘善知識爲殊勝助緣,並且學習諸大乘經典,尤其是對《菩薩地》與《集學論》等經論作圓滿聞思,斷除疑惑與增益。若于菩薩所應學處不學,自稱是大乘行者,只是虛名而已。若已聽聞,于諸學處當勤修學,不要仿效貧兒數寶,數他人的財寶,自己無有少許。菩薩安住所受菩薩淨戒,應時常觀察思維:哪些事是菩薩所應做的?哪些不應做?無論做什麼事,都應先了解進止之處。如是守護勤學菩薩律儀。
戊一、斷除失壞自他二利之七因
分二:一、斷除障礙自利智慧之叁種過患;二、斷除障礙他利修行之四種過患。
己一、斷除障礙自利智慧之叁種過患
一、對聽聞佛法沒有敬信。爲了斷除煩惱,根除我執,獲得解脫的清涼安樂,必須聽聞研讀佛菩薩及祖師大德的經論。若沒有聽聞佛法的基礎,就不可能正確理解經論的法義,更不可能切實修行。因此,深入細致地聽聞佛法是至關重要的。《正法念處經》雲:“一切法覺,…
《走向解脫·菩薩戒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