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極重,及很重的苦惱逼迫下,或其心狂亂,或者睡眠,這幾種情況下,雖然對諸惡作起現行,但不犯本罪。
此外,需要強調一點,受持菩薩戒者,萬萬不可將原有的別解脫戒舍棄,若是在家人,應當遵守居士五戒;若是出家人,應當守持比丘戒、或比丘尼戒、或沙彌戒、或沙彌尼戒。在本論根本罪與惡作罪中沒有含攝的其他不善行,如飲酒、食肉、販賣、受別請、邪業覺觀、冒難遊行、不修福慧、爲惡人說戒、不善知識等,請參考《梵網經》。
涅槃塔
丁二、攝善法律儀
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戊一、略說
頌曰:攝善法戒學六波羅蜜。
攝善法戒學處是行持布施、持戒等六度波羅蜜。講解六度分七:一、各別相體;二、釋詞;叁、分類;四、數量決定;五、次第;六、修持之相;七、利益。
子一、各別體相
六度具有四種不共法相,它所攝持的一切善根,以及與之相應的心所法即爲六度的體相。六度是菩薩持的學處。
四種不共法相(四種差別法):(一)治障:針對悭貪、破戒、嗔恚、懈怠、亂心、愚癡等違品,六度一一行對治。(二)合智:六度皆以智慧攝持,與無分別智共行,通達法無我。(叁)滿願:施,于求財者,隨其所欲而給與之;忍,于悔過者,與之歡喜;智,于有疑者隨欲決斷。(四)成生(成熟):先以施攝受之,後以叁乘法隨其根器而成熟他的相續,使其獲得圓滿菩提果。或先安立于戒等法中,後以叁乘法使其成熟。《經觀莊嚴論》雲:“分別六度體,一一有四相,治障及合智,滿願亦成生。”
子二、釋詞
梵語巴饒模大,或般若波羅蜜多,意義爲以超越一切世間者及聲聞、獨覺之善根,直接或間接到達究竟彼岸。分二:一、正趣彼岸智爲真實般若度;二、已達彼岸智爲究竟般若度。
子叁、分類
于布施等六度,大法王無垢光尊者說:“諸佛子所學一切學處,主要爲六般若波羅蜜39。六度各各又分爲六,共叁十六學處。”
叁十六學處,即是布施度之布施等六度各自的布施;六度各自的違品沒有染汙修行,屬于六度各自的持戒;于六度各自的苦行能安忍,屬于六度各自的忍辱;以意樂歡喜心去行持六度,屬于六度各自的精進;以精進攝持心不散亂,屬于六度各自的靜慮;以叁輪體空行持六度,屬于六度各自的般若。如此成叁十六學處。《現觀莊嚴論》雲:“由彼等別別,皆攝施等六,故披甲修行,六六如經說。”
子四、數量決定
有關菩薩戒中持的學處可歸攝在戒、定、慧叁學中,因此,觀待叁學,數量可安立爲六度之數。所謂觀待叁學決定數量者,戒學自性即是戒度。先要有布施,不貪愛資財才能真正受持,所以布施度是戒的資糧。既正受戒已,如他罵不報罵等,由安忍精勤守護,所以忍如眷屬幫助護戒。也就是說,布施是戒學的因,持戒爲體性,忍辱爲戒學增上之殊勝緣。第五靜慮度爲定學,第六般若度爲慧學,第四精進度爲叁學之伴。如《經觀莊嚴論》雲:“依叁學增上,佛正說六度,初學攝前叁,後二攝後二,一通叁分攝。”
子五、次第
《經觀莊嚴論》雲:“前後及下上,粗細次第起,如是說六度,不亂有叁因。”六波羅蜜次第有叁種分類,一者前後,二者下上,叁者粗細。前後次第,就是依靠前者,後者得以生起,因爲行布施,不顧惜資財,所以能受持戒律;因行持戒律,所以能行持忍辱;因行持忍辱,所以能發起精進;因常精進,所以能生起禅定;因安住禅定,所以能解了真實法義,生起智慧。下上次第,就是前前爲下,後後爲上。如布施爲下,持戒爲上;持戒爲下,忍辱爲上;乃至靜慮爲下,般若爲上。粗細次第,就是前前爲粗,後後爲細,如布施爲粗,持戒爲細;持戒爲粗,忍辱爲細,乃至靜慮爲粗,般若爲細。
子六、正行修持之相
布施度正行是離貪求,既不求今世回報,也不求後世果報的修行;戒律度正行是離後有,即不求後世善趣的安樂之修行;忍辱度正行是對一切普遍能忍,即對一切衆生無有憎惡的修行;精進度正行是生起諸功德,即于歸攝自他之一切善根生起歡喜心而精進修持,並能增上諸功德的修行;靜慮度正行是修禅定並舍棄色界及無色界的禅定,即遠離色界四禅及無色界四空定,安住出世禅定的修行;般若度正行是智慧合于方便之行,即不遠離大悲方便的般若修行。《思益經》雲:“網明尊謂梵天言,若菩薩舍一切煩惱,名檀波羅蜜;于諸法無所起,名屍波羅蜜;于諸法無所念,名羼提波羅蜜;于諸法離相,名毗離耶波羅蜜;于諸法無所住,名禅波羅蜜;于諸法無戲論,名般若波羅蜜。”《經觀莊嚴論》雲:“離求離後有,遍布諸功德,修禅舍無色,智合方便行。”岡波巴大師在《解脫莊嚴寶大乘菩提道次第論》中說:“六波羅蜜多之體相者:(一)能消除貧窮故名布施;(二)能獲得清涼故名持戒;(叁)能忍受嗔恚故名忍辱;(四)能作諸勝行故名精進;(五)能持心于內故名靜慮;(六)能知勝義實相故名般若。”洛欽大譯師說:上述六種正行修法,分別都需要具備:一、信殊勝,即具有菩提心;二、事殊勝,不是個別物布施等,而是入一切根本善法;叁、所爲殊勝,即爲了利益一切衆生之加行;四、方便善巧殊勝,即叁輪體空的智慧攝持;五、回向殊勝,回向于無上正等正覺;六、清淨殊勝,即直接對治二障種子的修行。
于六波羅蜜多應當平等修持。《集諸法方廣經》雲:“佛言,慈氏,若于我六波羅蜜諸菩薩正覺行中,彼愚癡人妄作是說,唯般若波羅蜜多應知是菩薩學處,雲何學余波羅蜜多,余波羅蜜者,彼爲過失。佛言,慈氏,于汝意雲何,我爲爍迦屍王脫虎子命,施自身肉,爲無智不?慈氏白言,不也,世尊。佛言,慈氏,若修菩提行,六波羅蜜行之所相應,發善心者,頗不成熟善根不。慈氏白言,不也,世尊。佛言,阿逸多,汝亦于六十劫集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波羅蜜多,皆共集行,又愚癡者作如是說,唯一正理是菩提道所爲空性行,是正理者得本然清淨等。”佛陀呵責所謂空性行是唯一菩提道,呵責“唯般若波羅蜜多應知是菩薩學處”,所以,六波羅蜜多應當等行,不可偏廢。
子七、利益
分二:一、六度各別的利益;二、修持六度之果。
醜一、六度各別的利益
六度各個均具四種功德。雲何爲四?一、廣大功德。發心爲利他,所緣境爲自他一切有情獲得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故稱廣大功德。二、無求功德。不求今生回報及來世人天善趣的果報等,遠離六度各自的違品,故爲無求功德。叁、殊勝功德。將一切衆生安置于善趣及叁菩提之安樂果位,故爲殊勝功德。四、無盡功德。六度之修持,被空悲雙運的方便及殊勝回向攝持,所以永無竭盡而恒時增廣,故爲無盡功德。如《經觀莊嚴論》雲:“廣大及無求,最勝與無盡,當知一一度,四德悉皆同。”
醜二、修持六度之果
分二:一、暫時之果;二、究竟之果。
寅一、暫時之果
《寶鬘論》雲:“施受用戒樂,忍光澤進威,禅寂慧解脫。”由布施感得受用圓滿的果;由持戒招感善趣的安樂;由忍辱感得身相光澤;由精進行持善法感得威光赫奕;由靜慮令沈掉煩惱寂滅;由智慧能解脫叁有。
寅二、究竟之果
以六度當中的福德資糧獲得佛的色身(化身、報身),以智慧資糧獲得佛的法身。《經觀莊嚴論》雲:“初二爲福體,第六即是智,余叁二聚因,五亦成智聚。”應知布施持戒二波羅蜜爲福聚體,般若波羅蜜即爲智聚體,忍辱、精進、禅定叁波羅蜜通爲福、智二聚之因。複由般若能回向故,一切諸波羅蜜皆成智聚。《寶鬘論》雲:“一切佛色身,從福資糧生,大王佛法身,由智資糧生。”
戊二、廣說
分六:一、布施波羅蜜;二、持戒波羅蜜;叁、忍辱波羅蜜;四、精進波羅蜜;五、禅定波羅蜜;六、般若波羅蜜。
己一、布施波羅蜜
分四:一、體相;二、釋詞;叁、分類;四、攝義。
頌曰:爲遣貧窮施財法無畏。
子一、體相
指具有四種不共法相40之布施的善心及種子,或者以善舍之心發起身語業,圓滿布施波羅蜜。《菩薩戒品》雲:“雲何施自性,謂諸菩薩不顧自身,一切資具所有,無貪俱生之思41,及此所發能舍施物身語二業。”何爲布施的體相?即諸菩薩不顧惜自身之一切資具,以無貪之念和與生俱來的慈悲所發起布施財物之身語二業。
子二、釋詞
梵語曰檀那,意爲能遣除他人貧窮,譯作布施。
子叁、分類
分叁:一、財施;二、法施;叁、無畏施。
《經觀莊嚴論》雲:“具住不悭故,法財無畏叁。”
醜一、財施
清淨的財布施可從叁個方面來說明:(一)清淨的施物可分內外兩種。內施物是指自己的身體。《無貪子請問經》雲:“若來乞手,即予以手;若來乞足,即予以足;若來乞眼,即予以眼;若乞身肉,即予身肉;若乞身血,即予身血。”但此處應注意的是,初發心修行的菩薩,尚未證入自他平等的境界時,不可能將身體予以割截布施。《入行論》雲:“心要之義未淨前,不可輕易施此身,自利利他此人身,應善維護作大事。”外施物指那些合法取得的東西,如飲食、衣服、象馬、車乘、兒女、妻妾、金銀、珠寶等。(二)清淨的受施者有四種:上師叁寶等是功德殊勝的受施者;父母恩人等是蒙恩深重的受施者;病人或無依無怙的可憐人是正受痛苦的受施者;自己的仇敵等是對我作損害的受施者。(叁)布施的方式:應具足大悲心,爲了利益衆生成就菩提去行布施。在布施的時候,應心生歡喜,以誠摯的心恭敬地行布施。布施之後無有絲毫的後悔心。行布施時不要傷及自己的眷屬,即便財物是屬于自己的,如果在施舍時,眷屬們痛哭流涕,那就不宜布施。如果用搶奪、偷取等方式得來的…
《走向解脫·菩薩戒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