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走向解脫·菩薩戒品▪P32

  ..續本文上一頁若不精進希求正法,那麼也根本不可能得到正法。如世間諺語雲:“法本無主人,誰勤誰得大。”《成唯識論》雲:“勤謂精進于善、惡品修斷事中勇悍爲性,對治懈怠滿善爲業。”

  子二、釋詞

  梵語曰毗梨耶,即勤,以無厭倦勇悍之心,于殊勝法精勤進取。《摩诃止觀輔行記》雲:“于法無染曰精,念念趣求曰進。”

  子叁、分類

  分叁:一、擐甲精進;二、攝善法精進;叁、饒益有情精進。

  醜一、擐甲精進

  一般來說,精進的違品是懈怠,懈怠有諸多過患。于諸懈怠者,叁乘菩提果遙遙無期,亦不能成辦利他事業,不能圓滿布施度乃至智慧度。如《慧海請問經》雲:“有懈怠者,菩提遙遠最極遙遠。諸懈怠者無有布施乃至無慧,諸懈怠者無利他行。”若無精進而隨懈怠轉,一切善法悉當虧損,失毀一切衆生暫時和究竟的利益。如《正法念住經》雲:“誰有諸煩惱,獨本謂懈怠,若有一懈怠,此無一切法。”大多數凡夫人最大的缺點是懈怠,不學修佛法,不積累資糧,不斷惡修善。對治懈怠的有效方法即是精進,若能精進修行,必獲大利益。《勸發增上意樂經》雲:“能除諸苦及冥暗,是能永斷惡趣本,諸佛所贊聖精進,此是恒常所依止,此世所有諸工巧,及出世間諸巧業,若發精進非難得,智者誰厭勤精進。”《菩薩地》雲:“謂諸菩薩于發精進加行之前,其心勇悍,先應如是擐意樂甲。若爲除一有情苦故,以千大劫等一晝夜,集爲百千俱胝倍數叁無數劫,唯住有情那洛迦中乃能成佛。我亦勇悍爲正等覺非不進趣,發精進已終不懈廢,況時較短,其苦極微,如是名爲擐甲精進。若有菩薩于此精進,少發勝解,少生淨信,亦名堅固,尚能長養爲求無上大菩提故,發起無量精進之因,何況成就如是精進,于求菩提饒益有情,無有少分難行事業,可生怯劣難作之心。”又雲《無盡慧經》雲:“設從無始生死以來,現在以前爲一晝夜,叁十晝夜而爲一月,于十二月計爲一年,經十萬年始發一次菩提之心,見一次佛,如是等一殑伽沙數始能知一有情心行,以如是理,須知一切有情心行,亦無怯弱而擐誓甲,爲無盡甲。”是爲無上擐甲精進。若能引發少分擐甲精進意樂,速能圓滿無量資糧,淨除無量障礙而成最勝不退轉因。此菩薩于長劫中能生喜樂,亦能速得成佛。若長時間于無邊妙行無有勇悍,只希望短時間內成佛,反于成佛極爲遙遠。

  醜二、攝善法精進

  即是以對善法歡喜欣求之心,主動修習善法。或者說,在圓滿獲得五道十地中“斷”的功德時,以勇悍之心積聚善法。精進在六度中遍及其余五度,也就是說其余五度皆需精進才能圓滿。入大乘菩薩道後,于修行不退轉,不滿足于少量功德,不被外境所轉,爲了引發並圓滿六波羅蜜多,對發心和加行精勤修持,此即攝善法精進。佛陀在《優婆塞戒經》中說:“若一切時中爲一切衆生修集善法,得不退轉,是故我記是人,決定不久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欲修持善法,刹那也不應延誤,應斷除懈怠及虛度人生歲月的現象。如哲白蓮大師說:“人壽如屠場傍生,過一瞬間死亦臨,今複明日久蹉跎,終于榻中呼號矣。”華智仁波切也說,當如美女救頭燃或如抖落入懷之毒蛇一樣,立即精進修法。《寶積經》雲:“勤求不懈,如救頭燃。”《入行論》雲:“如嬰觸沸水,灼傷極刺痛,已造獄業者,雲何複逍遙。”好比被沸水燙著的時候,我們都會感到疼痛,細皮嫩肉的嬰兒一定會疼痛至極,那麼已造下熱地獄之罪者,爲何還如此逍遙度日呢?應當舍棄現世的一切瑣事,立即致力于修行正法。否則,世間瑣事如水面的波紋一樣此起彼伏,始終不會有修法的空閑機會。自己什麼時候決心放下世間法,也就是瑣事終結之時,如無垢光尊者說:“世間瑣事死亦無完時,何時放下即了乃規律。”薩迦班智達說:“即使明早要死亡,亦應學習諸知識。”若對善法能有如此猛烈的信心,那麼無論在什麼環境中也不會退失精進。

  醜叁、饒益有情精進

  爲成辦自他二利,勇悍行持饒益有情事業之善心。大乘菩薩誓除自他一切過失,誓引自他一一功德。《入行論》雲:“我應除自他,無量諸過失,然盡一一過,須經諸劫海。未見我有此,斷過精進分,墮無量苦處,我心何不裂。我應勤引發,自他衆功德,然修一一德,須曆經劫海。我終未能起,修此德一分,我將難得身,空棄實奇哉。”于饒益有情戒中十一種利益衆生之相當勤行持(詳見持戒波羅蜜之饒益有情戒)。《入行論》雲:“勿怯積資糧,習定令自主,自他平等觀,勤修自他換。”我們應毫無怯懦地勤聚福慧二種資糧,習禅令自身心堪能,並且精勤地觀修自他平等,自他相換的法門。有人說,雖然精進能成佛道,但此過程中必須修持施舍手腳肢體等苦行,因此他十分害怕,這是由于愚昧,自生無端的困惑與恐懼。《入中論》中說,菩薩一方面因強烈的大悲心,一方面以無我的智慧,在布施自己的身體時,不但沒有痛苦,反而會生起歡喜心。即使暫時沒有證悟這種境界,要感受一些痛苦,但是這種苦與輪回苦有輕重利害之別。爲利有情,應勇敢承受這種痛苦。如《經觀莊嚴論》雲:“荷負衆生擔,懈怠醜非勝,爲解自他縛,精進應百倍。”菩薩發心荷負衆生重擔,若懈怠則爲醜事,爲解自他種種系縛,應當百倍精進修行。菩薩的精進不被妄念、煩惱、苦痛等一切違緣所動搖。菩薩看到世人的野蠻、殘酷、毒害、鬥爭等,心無退轉。乃至證得菩提果之前,對勤行各種善法無有厭足,饒益有情無有間斷。

  子四、攝義

  我們是否能夠獲得菩提果,唯一依賴于精進。應當隨念所發菩提心,爲欲安立諸有情于無上菩提,當精進修學善法,廣利有情,以地上大菩薩

  所發精進策勵自己,爲一切有情離苦得樂,經極長時間,集無邊資糧,行無量難行。如《妙臂請問經》雲:“若略發此廣大意樂,即已積集廣大資糧。”若不精進勤學,不能增長菩薩自度度人的能力,時常被衆多惡行汙染,在余生中也極難修學諸菩薩行。因此,雖然尚未如實修學,但是也應趣向精進波羅蜜多,隨力行持,如《妙臂請問經》所說,于余生中以少功力,無諸苦難,速能圓滿精進波羅蜜多。總而言之,那些立志只爲自我解脫的小乘弟子爲了自利尚且日日夜夜精進不懈,如救頭燃,那麼,菩薩爲了一切衆生的利益安樂,立志獲得佛陀的一切功德,更應刻不容緩地精進修法。如《佛子行叁十七頌》雲:“唯求自利小乘士,見勤如救頭燃故,爲利衆生功德源,發精進是佛子行。”

  己五、靜慮波羅蜜

  分四:一、體相;二、釋詞;叁、分類;四、攝義。

  頌曰:應修世出世間之靜慮。

  子一、體相

  具有四種不共法相安住所緣境之善心及種子,或者指安住所緣境之心不散亂。如《入行論》雲:“既發精進已,意當住等持。”《菩薩地》雲:“謂諸菩薩于菩薩藏聞思爲先,所有妙善世出世間心一境性,心正安住或奢摩他品,或毗缽舍那品,或雙運道俱通二品,當知即是菩薩靜慮自性。”也就是說,意識不作任何分別,于不執著一切之中入定,即爲靜慮度之本體(禅定度之本體)。舍棄散亂對于生起禅定十分重要。貪欲不知滿足,積累財産受用,會招致怨敵盜賊等損害。貪執無常的親友無有任何意義。唯求今生利益的凡夫友伴,雖然饒益他們,卻常常反遭損害,自己怎樣做都無有合意之時。如果自己勝過他,則生嫉妒心,若他超過自己,則輕蔑藐視,相處久了只會增長罪業,因此當遠離他們。如果依靠農工商學等衆多事務與衆人來往,則稱爲愦鬧,也無有任何利益。修習禅定(靜慮),應當舍棄一切瑣事及散亂,唯于無人空谷等寂靜處修行,若依寂靜處自然會生起出離心、厭離心、信心、清淨心、禅定及叁摩地等一切正道的功德。《月燈經》雲:“居于深山勝靜處,一切威儀皆爲善。”

  子二、釋詞

  梵語曰禅那,即思維修,亦即靜慮,與禅定同。意義爲心定一境而詳細周密思慮,是爲色界衆生所具有的心之功德,不屬于欲界之心,離欲界之煩惱乃可得之。或者,對所緣境心不散亂亦不耽著,安住于法性無分別之等持當中,稱爲靜慮或禅那。

  子叁、分類

  以靜慮的自性分世間與出世間兩種。世間禅定即是與外道共同的色界四禅與無色界的四空定。出世間的禅定爲叁乘出世道受持的一切禅定修法。依《楞伽經》所述,分爲叁種靜慮:凡夫行靜慮;義分別靜慮;緣真如靜慮。此叁種靜慮是依地道而劃分的。《瑜伽師地論》說,凡夫行靜慮爲沒有入解脫道的凡夫心相續中色界四禅定與無色界四空定;義分別靜慮,即入了解脫正道之資糧道與加行道的補特伽羅心相續中的叁摩地;緣真如靜慮,指見道位以上的聖者心相續中之禅定波羅蜜。凡夫行靜慮是指耽著明樂無分別的覺受妙味而觀修;義分別靜慮指遠離了覺受的耽著,雖沒受禅定之味,但卻貪著空對治品而觀修;緣真如靜慮,指遠離了執空對治之心,安住于法性無分別等持之中。或者就作業分叁:一、身心現法樂住靜慮,即能引生身心輕安所有靜慮;二、引發功德靜慮,即能引發共諸聲聞之神通、解脫、遍處及勝處等功德;叁、饒益有情靜慮,即能引生十一種饒益有情事。

  子四、攝義

  全知麥彭仁波切于《大幻化網總說光明藏論》中說:“由聽聞未得等持之過、已得等持之德及住心方便等教言之力故,發起信願,精勤斷除懈怠等過,凡隨所緣之境,自心安住而修生圓次第者,乃爲第一方便也。彼時,若心一刹那亦不住,動念如同閃電,則當勤奮勵力,數數修練,思維所聞等持之教言之義故,盡量繼續安住于前者所緣中,此爲第二方便也。于初此二方便時,相續安住,是較難爲,然以勵力運轉作意使彼相續安住也。心如流星頓起分別,于前緣中散亂時,當依正念,數數令心住于自緣中,如同猛水引入渠道,此爲第叁方便也。初此叁住心方便時,猶如白紙被風所吹,…

《走向解脫·菩薩戒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