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走向解脫·菩薩戒品▪P34

  ..續本文上一頁悲惱,一切無樂處,諸欲患如是,已诃能舍之,得福禅定樂,則不爲所欺。”二、诃嗔恚:偈雲:“殺嗔則安隱,殺嗔則無憂,嗔爲毒之根,嗔滅一切善。”叁、诃睡眠:放縱身肢,臥床不起,致使意識昏冥,五根暗蔽昏散稱爲睡眠。它能斷壞叁世一切利樂福德,如此惡法最爲不善。偈雲:“汝起勿抱死屍臥。種種不淨假名人,如得重病箭入體,諸苦痛集安可眠。”如人被縛將去殺,災害垂至安可眠。結賊未滅害未除,如共毒蛇同室居,亦如臨陣白刃間,爾時雲何而可眠。眠爲大暗無人見,日日欺诳本人明,以眠覆身無所見,如是大失安可眠。”四、诃掉悔:即斷除身體遊手好閑,雜戲放蕩,口的喜歡唱歌吟詠,爭辯是非,無益談論,喜問閑言碎語,以及萦惑人心的下流绮語惡言,心的心情放蕩,縱意攀緣,思維文藝,世間才技,一切邪想惡念。偈雲:“汝已剃頭著染衣,執持瓦缽行乞食,雲何樂著戲掉法,放逸縱情失法利。”即平時放掉散漫,當欲入定時心中生起憂悔障蓋定心。五、诃疑蓋:疑心生起覆蓋定心,不得定心雖入佛法,如入寶山而空手返回終將一無所得,所以一定要斷除。有叁種疑,即疑自己,疑師善知識,疑法。偈雲:“如入大歧道,疑惑無所取,諸法實相中,疑亦複如是。疑故不勤求,諸法之實相,是疑從癡法,惡中之惡者,善不善法中,生死及涅槃,定實真有法,于中莫生疑,汝若懷疑惑,死王獄吏縛,如獅子搏鹿,不能得解脫。在世雖有疑,當隨妙善法,譬如觀歧道,利好者應逐。”除此五蓋心中清淨寂靜快樂安然,如日月遠離羅睺的障蔽光輝明朗。

  四者,調五法。即調節飲食、睡眠、身體、氣息、心五種。如陶師要造衆多器皿,先應善巧調拌泥土,使之不硬不軟,然後才能燒製出妙器,又如琴師善巧調節琴弦,演奏之時才能發出妙音。

  同樣修心也必須善加調理此五種,務必使其和順適中,這樣叁昧才會沒有障難容易生起。

  五者,行五法。即欲、精進、念、巧慧、一心五種。欲就是發起修禅的志願和意樂之心。精進當具足身心二種精進,抖擻身心斷諸不善法,勵力奉行善法。念,憶念世間及出世間一切禅修的殊勝與可貴。巧慧,善知禅境得失正誤,或明了內外方便善巧運用,速得禅定。一心,修行者善巧抉擇判別,用功不錯,應一緣不散而安住。比如要行路,要熟悉道路通不通,如果明確了知,就意無反顧地前行。

  遵從這樣的次第去修持,則一定會穩當而快速地生起禅定。譬如善巧調馴良馬,馴服之後,就能任運驅使駕馭。

  己六、般若波羅蜜

  分四:一、體相;二、釋詞、叁、分類;四、攝義。

  頌曰:修持甚深聞思修智慧。

  子一、體相

  具有四種不共法相之揀擇法的善心及種子;或者,通達五明處等智慧。《菩薩地》雲:“謂能悟入一切所知,及已悟入一切所知揀擇諸法,普緣一切五明處轉。一內明,二因明,叁醫方明,四聲明,五工巧明,當知即是菩薩慧之自性。”般若是諸佛究竟之秘藏,是法身理體,是衆生本有的妙性。般若能破愚迷生死之幽暗,能達涅槃解脫之彼岸,能作六度之導航。如《般若攝頌》雲:“誰求聲聞獨覺果,乃至法王如來果,皆依般若法忍得,離此恒時不可得。”龍樹菩薩雲:“慧爲見不見,一切功德本,爲辦此二故,應當攝受慧,明是求法義,乃大解脫本,故應先敬持,大般若佛母。”也就是說,智慧是今生後世一切功德的根本,爲了成辦這兩種功德,應當于自相續中攝受智慧,並令增長堅固。以此智慧明了通達諸法實義,這是獲得解脫之根本,因此,首先應當恭敬讀誦受持大乘般若教典。《入中論》雲:“如有目者能引導,無量盲人到止境,如是智慧能攝取,無眼功德趣聖果。”布施、持戒等五度,若沒有般若攝取引導,則成爲世間的功德,是有漏之因,若由般若攝受,則成爲出世資糧,是證菩提果之因。永明延壽禅師說:“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五根中最主要的是慧根。”信心等的修行功德、其違品的過患、斷除煩惱及種子等善巧方便,都依靠智慧分別抉擇。如吉祥勇菩薩雲:“信等根中慧爲主,如余根中須意識,有此爲主知得失,亦能善巧斷煩惱。”出世間的五度皆依靠智慧,又諸菩薩將自己的身肉布施給來求者,如從藥樹而取,沒有傲慢怯懦等,這也是因爲現證真實智慧。又由于智慧,能夠觀察生死、涅槃所有衰損,爲了利益他衆,修學戒律,令持戒清淨。由慧能通達安忍的功德與不安忍的過失,令心調伏,那麼邪行、衆苦等不能動搖。由慧能善知所應精進之事,而勤修持彼道。又住真實靜慮所有最勝喜樂,也是由慧依止正理所引發,所以,淨施等五法以慧爲依。

  若無智慧作攝持,布施如無眼目。《般若攝頌》雲:“俱胝瘦他47無導盲,路且無知豈入城,五度無慧如無眼,無導非能證菩提。”行布施等五度,若無智慧作引導,不可能獲證菩提。如吉祥勇菩薩雲:“無慧求果報,施體不能淨,利他爲勝施,余唯爲增財。”又雲:“無破暗慧光,不能成淨戒,多由無慧故,屍羅成濁染。”又雲:“慧倒心混亂,不信住忍德,不樂觀善惡,如無德王名。”又雲:“心不勤修慧,其見不能淨。”若未發大慧光明,愚癡黑暗終不可滅,所以應勤修習令發智慧。如雲:“故應盡自一切力,于如是慧勤修習。”愚癡之因謂近惡友,懈怠懶惰,極重睡眠,不善于觀察選擇,不解大乘經義,未知謂知,起增上慢,不樂親近諸有智者,世人雖修叁摩地,但是若無智慧光明,不能斷除我執,如經雲:“世人雖修叁摩地,然彼不能斷我想,其後仍爲煩惱惱,如增上行修此定。”唯獨修習無我慧,才能永斷叁有根本。如經雲:“設若于法觀無我,此因能得涅槃果。”

  子二、釋詞

  梵語曰般若,即智慧。決斷是智,簡擇是慧。又知俗谛是智,照真谛是慧。《大乘義章》雲:“照見名智,解了稱慧。此二各別,知世谛者,名之爲智,照第一義者,說以爲慧。”《法華經義疏》雲:“經論之中多說慧門鑒空,智門照有。”

  子叁、分類

  分叁:一、聞慧;二、思慧;叁、修慧。

  《經觀莊嚴論》雲:“隨次聞思修,得法及得慧,此智行此法,未得勿非毀。”若人于善知識處能以正確的方式聞法,次于法義能正確憶念,再次于真實境界得生正智,最後得證道果,而後獲得解脫智,此智慧隨之深入而能行持聞思修之法。如果自己沒有這種智慧,不應斷言此非佛語。龍樹菩薩雲:“增盛智慧即是聞,與思此二若具者,能夠生起修智慧。”

  醜一、聞慧

  聽聞上師所講正法後,自己能如理如實地理解法義。也就是經聽聞正法後所生起的智慧。所聞境:一是般若經典及解說般若經的論典之內明;二是爲了攝受世間衆生所需通達的共同四明。共同四明即:爲調伏他人所需通達的聲明與因明;爲攝受他所需通達的工巧明、醫方明。爲獲得一切智智果位,需要聽聞並學習通達以上五明。如《經觀莊嚴論》雲:“若不勤學五明處,聖亦難證一切智,故爲調伏及攝他,並自悟故而勤學。”又雲:“諸佛子衆無須學,彼等一切悉非有。”尤其是通過聽聞而徹底通達佛法含義,善加分析了義與不了義等,以此方便來衡量了知其真實義,這種智慧就是勝觀,屬于勝義谛。抉擇勝義谛,其理論有五大因:一、觀察本體之理論是離一多因;二、觀察因之理論是金剛屑因;叁、觀察果之理論是破有無生因;四、觀察因果二者之理論是破四句生因48。以上四者是遣除有邊戲論的主要根據;五、觀察一切法遠離常斷二邊的理論是大緣起因。如是以五大因抉擇一切萬法遠離戲論的大般若本性。大般若本性即是大中觀本性。大中觀分二:自空與他空(無遮與非遮)。以現空二谛來抉擇諸法的緣起性空,即一切因緣集聚顯現的萬法是世俗谛,其本性空性承許爲勝義谛,這是自空。以實相現相二谛來抉擇諸法,其中實相與顯相不同的能知與所知是世俗谛,實相與顯相相同的能知與所知是勝義谛。前者二谛中的勝義谛是龍樹開創的根本中觀空性觀點。後者二谛中的勝義谛是彌勒菩薩在《寶性論》中開創的大光明中觀他空觀點。隨持中觀派有叁:一、就立名言而立中觀者,如月稱論師、寂天菩薩等中觀應成派;二、于名言中承許外境的中觀者,稱爲經部行中觀師,如清辨論師等中觀上自續派;叁、于名言中不承許外境的中觀者,稱爲瑜伽行中觀師,如菩提薩埵(靜命)等。彼等中觀論疏中以五大因來抉擇所诠義的暫時相似勝義空性與真實究竟勝義空性。無著菩薩的《寶性論注釋》與龍樹菩薩的《贊法界論》等論典中依清淨名言量來抉擇所诠義:一切衆生具有如來藏與任運自成法身智的無量功德,即是宣說甚深如來藏實相本性的他空見解。此兩種二谛觀點互不相違圓融一致。也就是說,于第二轉*輪的實相般若空性大平等的基礎上,建立第叁轉*輪了義經典中本來大清淨大光明的觀點,這是其了義中現空雙運、明空雙運、覺空雙運或大清淨與大平等雙運。

  對凡夫位初學者而言,聞慧特別重要。抉擇入門之方法如上所述,沒有聞,就沒有辦法思與修。《那羅延經》雲:“善男子,若具多聞能生智慧,若有智慧能滅煩惱,若無煩惱魔不得便。”如吉祥勇菩薩雲:“寡聞生盲不知修,彼無多聞何所思,故應精勤求多聞,因此思修生廣慧。”《寶性論》雲:“叁輪諸分別,是名所知障,悭等諸分別,是爲煩惱障。除慧無余因,能斷此二障,聞爲勝慧體,故聞爲第一。”《集學論》雲:“應忍求多聞,次當住林薮,精勤修等引。”無多聞者,則不能知靜慮方便及調伏煩惱的方便,所以應無厭足地勤求多聞。宗喀巴大師說:“是故聖道最勝命根謂擇法慧,慧無上因,謂于無垢經論勤求多聞,以諸教理善爲成立。”薩迦班智達也說:“無聞之修行,如斷臂攀崖。”

  金剛上師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曾于五臺山親見文殊菩薩,爾時于智慧伏藏中自現的教言《忠言心之明點》中…

《走向解脫·菩薩戒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