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元音老人文集菁華錄 第七章 唯識精義 11 六種無爲

  

  11、六種無爲

  

  “虛空無爲”,是用虛空來比喻我們的一真法界的空性。真如佛性量同虛空,沒有妄想、沒有 雜染,盡管現一切相,起諸般妙用,而無絲毫住著,宛如虛空一樣無所作爲,故名虛空無爲。這 種無爲,實際上是指我們用功修行,進入無修、無得、無證的境地,圓滿了一真法界的神用。

  

  “擇滅無爲”,是以無漏之智選擇相應的法門,斷掉種種障礙,滅掉種種雜染,從而體現真理、 證入菩提。此法是權教菩薩用的分斷分證法,教下叫做“無明分分破,法身分分證”,不像大乘圓 頓菩薩是圓斷圓證的。

  

  “非擇滅無爲”,是指實教菩薩不用選擇某種方法來分斷無明,而是如實觀照。就是觀照法性 本來寂滅、本來無爲、本來如此,並不是選擇某種法門,經過修煉,方變得無爲的。所以,非擇滅無爲和上面的擇滅無爲是完全相反的。擇滅無爲是要選擇某種佛法來修證,從而斷掉諸種障礙、雜染,方證得無爲。非擇滅無爲識得法性本來如此、本自寂滅、本來無爲,完全不須選擇某種法 門來修證而成,故名“非擇滅無爲”。

  

  “不動無爲”,是指功夫修到離開了叁禅天、進入四禅天的境界後,沒有歡喜、快樂等等來動 搖其身心,而且水、風、火叁災對其也奈何不得,故名不動無爲。它是小乘聖人所證得的有余涅槃。

  

  “受想滅無爲”,是四空天的無所有處。受想不行,通滅盡定,而不是無出、無入的大乘定, 故名受想滅無爲。受想滅無爲和不動無爲均屬二乘人所證境。

  

  “真如無爲”,是衆生的理體、我人的佛性。它本來非真非妄,不變不易,法爾如此,故名真 如。依相宗說來,要證這個真如妙體,須修叁觀:一是凡夫的遍計所執性。凡夫執著、追逐外境, 昧卻本來,認假作真,無所不要,無所不著,故爲遍計所執。二是依它起性。因修觀而明一切事 物皆無自體,全是因緣合成,依靠它物而有。如草繩無有本體,依草而有,繩不可得,故空卻諸 相而證入本性。叁是圓成實性,即真如佛性。這叁觀是相宗的實修方法。從“依它起”觀空,了卻“遍 計所執”,即證入“圓成實性”。這一心叁觀也是很妙的方法。宗下是從八識起修,直截指示你認識 真如本體,即八識之中本有之覺性,就是本覺,即《起信論》所說的真如門。認識了真如本體, 還沒有證到一心——清淨法身。所以,還需綿密保任、除盡妄習,才能圓證菩提。

  

摘自《心經抉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