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元音老人文集菁華錄 第六章 淨宗心要 11 帶業往生

  11、帶業往生

  

  關于“帶業往生”一語,佛經內並無明文,這是祖師們融攝經論的含義發揮出來的。它的實際用意是:薄地凡夫,業障積習深重,非一生一世修行所能除盡。即使已大徹大悟,最後一分無明仍未破滅,因爲到了等覺菩薩位,還有一分無明未盡。誰又能一生修證到等覺位呢?這未盡的無明就是惑業。所謂“帶業往生”,即是帶這“業”往生。念佛行人,即使證到理一心,似也不能超過等覺菩薩,所以還不免有無明在,故欲往生,還須“帶業往生”。決不是說念佛修行人,修行時也可以幹點壞事,損人利己,將來可以帶業往生的。

  

  

摘自《談談往生西方的關鍵問題》

  

  不論是“消業往生”論者還是“帶業往生”論者,都是從善良的心意出發,都是爲了保護淨宗行人確實能往生西方,以免贻誤失敗。既然大目的完全一樣,並無水火不能相容之處,就不難從中合其同、融其異而求得一致的結論了。

  

  欲得到一致的結論,應先從“業”字上來探討論證,因這二個論點的中心問題都是“業”。那麼“業”究竟是什麼呢?《起信論》說:“無明爲因生叁細。”這叁細相的第一相就是“業相”。什麼是“業相”呢?原來我人從無始以來真如不守自性,迷于無明,不覺而心動,這就是“業”。所以“業”是“動作”義,在經中稱爲“惑業”。所謂相者,因心動迷本圓明,將本有無相之真如,變起虛空四大之妄相,即法相宗所說的相分;將本有之智光,變爲能見之妄見,是爲見分。一切衆生世界有相之萬法,皆依此見、相二分之所建立。此見、相二分亦即《起信論》叁細相的第二“能見相”和第叁“境界相”。

  

  從是可知,業就是造作。而衆生迷悟有別,造的業就不同,所感的果報也各別。凡夫所造的爲有漏業,感叁界六道分段生死之報;二乘所造的爲無漏業,感方便有余土之果報;菩薩所作的爲非有漏非無漏業,感實報莊嚴土之果報。凡夫癡迷過甚,執幻境爲實有,迷假相而爲真。爲滿足一己的私欲,不惜廣造惡業,故生死不了,輪回不息。今欲往生淨土,橫超叁界,若不將這生死根本——迷相而妄動的業——消去,如何得遂初心,真正達到往生淨土的願望。

  

  在禅宗,開悟的人謂登初地,爲見道位;在相宗爲通達位,後面還有從二地至十地之修道位,與十地以上至佛果的究竟位。這須行者努力用功將無明習障一分分的除去,方能一位位地升將上去。誰能一生成辦,消盡無明,頓證佛果呢?

  

  經中說等覺菩薩尚有最後一分無明未盡。這未盡的一分無明,不就是業嗎?等覺菩薩尚有業在,又誰能一生證到等覺菩薩呢?帶著未盡的余業往生不正是帶業往生嗎?

  

  所以說,帶業往生並沒有錯,只不過不要把它的含意搞錯了,誤認爲念佛也可以做點壞事,橫豎可以帶業往生就是了。

  

  所謂宿業和現業,不外乎過去所造的和現在正造的業,或曆劫多生所造的業和現世此生所造的業二種意義。這從凡夫的妄念所顯示的叁際——過、現、未看來,似乎義正言順,但從真如實際來看,這過、現、未,根本不存在。《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就是說這叁際心皆系妄念幻現,而實不可得。因所謂叁際者,是以“現在”爲立腳點來分過去和未來的。但“現在”無立腳處,才說現在,已成過去。試看鍾表上的秒針,刹那不停地轉動,何曾有“現在”在?現在既無立足處,又哪裏有過去和未來呢?所以《華嚴經》說:“十世古今始終不離于當念。”當下這一念心空,所謂過去和未來皆如空花幻滅,何處去覓叁際?叁際不可得,故不應說只帶宿業,不帶現業。

  

  或許有人要問,既然現業、宿業一下子能消去,爲何上文又說帶有余業往生呢?這一問問得好!業都消光了,還有什麼余業可帶呢?須知房間的黑暗,雖一下被驅除去了,但因封閉年久,黴臭之氣一時尚不能盡除,須待久久通風和慢慢的掃刷、揩抹,才能漸漸恢複舊觀。這一時未除盡的黴臭之氣,猶如我們未盡的余業,所以要帶之往生啊!

  

  

摘自《消業往生與帶業往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