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元音老人文集菁華錄 第四章 修道 14 常見誤解

  14、常見誤解

  

  一、重奇特玄妙不重正知見。時人學佛往往只循顛倒見,不重正知見,所以成就者少。大慧杲禅師雲:“學人如問:“如何是佛?”答他:“即心即佛。”卻以爲尋常,不予重視。及至問:“如何是佛?”雲:“燈籠緣壁上天臺。”便道是“奇特”。豈不是循顛倒?”于此可見古人已啓重奇特玄妙之端,難怪近時人更倍加趨重玄妙。你如叫他端坐參禅或念佛,他便以爲枯燥無味,無甚玄妙而不修;如教他修個天眼通或他心通等法,則欣然從命,樂于接受。殊不知這只是引人入歧途而不能了生死的幻術依通,習之唐喪光陰,毫無實益,弄得不好還要造業受報。但時人趨之若鹜,惟恐不得其傳。此所以步入歧途而不自知,視尋常正知見如糞土,塞自悟門而不得入佛知見之大病也。

  

  二、著死空,以爲空而不動是道,不識這鎮日起作用的是真性。不用功的人勿論。真肯用功者往往著空相,以爲空而不動是道而不知斯道重在識得本來,不著

  相,不爲境轉而能活潑潑地起用方得真實受用。

  

  如雲際參南泉問:“摩尼珠人不識,如來藏裏親收得。如何是如來藏?”泉曰:“與汝往來者是。”(意即妄念來去不停之處也)際曰:“不往來者如何?”(意指空而不動也)泉曰:“亦是。”際進問曰:“如何是珠?”(此問是正著)泉召曰:“雲際。”際應諾(急須在此處著眼,這應諾的是誰?),而不識(可惜許,這漢竟懵然錯過)。泉呵曰:“去!汝不會我語!”

  

  由此可見,只住空而不識本來者只是金而非寶珠。欲得真實受用,須于識得本來後綿密保任,除盡舊習,方能漸臻玄奧。常住空中只能煉成土木金石般的死水一潭,是病非道。故真明心見性者絕不常住死空也。

  

  叁、一念不生常默在定。一般人總以爲明心見性的人是時時一念不生地住在默然空中的,否則,即不名開悟。其實發明心性即爲大總持,能起一切妙用而無所不具。若一念不生的守住空境,不能活潑潑見之于用,即死在空相上,非但不能得真實受用,也無從徹見全身。

  

  昔有一會和尚曾參南泉來,有僧問:“和尚見南泉後如何?”會默然。僧又進問雲:“和尚未見南泉前怎麼生?”會曰:“不可更別有也。”觀此語會和尚著在默然空裏。所以玄沙和尚說他:“百尺竿頭坐的人,雖然得入未爲真,百尺竿頭更進步,十方世界現全身。”斯道須淨裸裸、赤灑灑;縱橫自在、與奪無拘;一絲不挂、一塵不染;定亦得、動亦得;行住坐臥無可無不可,方是真悟。

  

  四、背誦佛經積累功德以求開悟。有很多學佛者因見佛說誦經功德不可思議,乃著功德相以多誦爲貴而不參究其中奧意。以爲誦得愈多功德愈大乃至能倒背順背,功德愈不可思議,這樣積累功德即可開悟。殊不知這樣誦而不知其意,只如鹦鹉學舌,何能打開心扉,親見佛性?

  

  大愚芝和尚聞有僧日誦《金剛經》百部,乃令侍者請至問曰:“聞你日誦《金剛經》百部否?”僧雲:“是。”芝曰:“汝可曾參經意?”僧雲:“不曾。”芝曰:“汝但日誦一部,參究佛意,若一句下悟去,如飲海水一滴,便知百川之味。”僧如教。一日誦至“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處,蓦然有省。可見誦經須參究佛意方有入處。只貪功德,多多益善,只植善因,種福田而無真實成佛之功德也。

  

  五、貴機鋒敏捷不重真實所履。時人都以爲開悟人一定機鋒敏捷,若應機稍遲,定未悟道。其實這和開悟後未發神通須待除習一樣,不是衡量道人悟與未悟的一定標准。如寶峰元首座,有道之士也,答話機鋒遲鈍。洪覺範號爲“元五鬥”。蓋開口答話,須待炊得五鬥米熟,方答得一轉語。

  

  大慧杲雲:“修道者不必有機鋒方爲開悟。昔雲蓋智和尚道眼明白。因太守入山憩談空亭,問:“如何是空亭?”智雲:“只是個談空亭。”太守不喜,另舉問本禅師。本雲:“只將亭說法,何用口談空。”太守乃喜,遷本住雲蓋。若論道,以本較智,則大遠在,乃知真實事不可以機鋒取。”可見說得口滑者未必皆真悟道人也。

  

  總之,吾人修道貴見地純正,死心塌地真實參究。不可稍存僥幸之心,走捷徑而誤入旁門,搞神通而錯投魔道;更不可誤聽匪言惑亂本性,塞自悟門而唐喪光陰,錯過一生。

  

  

摘自《禅海微瀾》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