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元音老人文集菁華錄 第二章 明心見性 1 心性概述

  第二章、明心見性

  

  1、心性概述

  

  所謂心者,並不是我們胸膛裏的肉團心,而是我們對境生起來的念頭和思想,佛經稱爲六塵緣影,就是色、聲、香、味、觸、法落謝的影子,簡稱曰集起爲心。意思是說,我們本來沒有心——思想和念頭,而是由于有色等境在,才從各別的境緣上領受它的形象,産生認識,分別它的同異,安立名字,發生愛嗔、取舍、造作,才生出種種心念。這心是和環境集合起來而生出的,不是片面單獨起的,所以稱爲集起爲心,也就是現代學說所謂“思想是客觀環境的反映”。要詳細談它的形象和內容,法相宗《成唯識論》說得很清楚,它可以分爲八大心王和五十一心所。這裏爲了節省時間和篇幅,不詳細說它了,請讀者自己去研讀《成唯識論》吧。

  

  心既如斯,性又是何物呢?性是生起心的根本,是心的本源。現代學說認爲,它是生起心的能量。沒有它,對境生不起心來。我們之所以能對境生心,全是它的作用。它是無形無相的,所以眼不能見,但它能起種種作用,故確實是有。古人比爲色裏膠青,水中鹽味,雖不可目睹,但事實上確實在起作用,在佛經上它有很多異名,如一真法界、真如、如來藏、佛性、真心、大圓勝慧等等。只因衆生迷而不覺,不知有此妙體,無始以來,只與生滅和合,變爲妄心。故心性原是一物,如水之與波,不是兩回事。現在世界得以飛躍前進,全靠自動化,而自動化又靠熱能,無有熱能,即無動力;無有動力,一切都是靜止的、死的。同樣,我人之所以能思考、工作、創造發明等,也靠體內的動力,而這動力就是性的作用。所以性雖不能眼見,但確實在起一切作用,猶如電雖不能目見,而一切照明、發動等等都是它在起作用。佛經內稱性是體,心是用;性是理,心是事。但宗下常兩者混用,稱心爲性,稱性爲心,我們只要洞悉它們的底蘊,搞清它們的分野,也就不至爲之混淆惑亂了。

  

  

摘自《略論明心見性》

  

  性和心不可強分爲二,也不可視之爲一。猶如鏡是性,鏡與外境相對而現影,這個影就是心。影非無,但不可著實,因爲外境若沒了,影也就沒了,這個影是虛幻的。幻影之心,時而明、時而暗、時而迷、時而解,所以叫做無明。因爲明暗、迷解都是我們的妄心分別,故都是幻。既然是幻,那麼這個知幻者以有相對故,也是幻。所以皆不可得。鏡裏面的幻影,不論其美與醜,都與鏡子沒有妨礙、沒有關系,因爲照體不動故。同理,人之身心,或聖或凡,或美或醜,不論是

  

  善、還是惡,不論是無明、還是覺悟,對于自性來說,皆沒有妨礙,實在是沒有任何關系。所以《心經》曰:“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摘自《心經抉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