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把握緣起 離苦得樂
1.佛教的根本
緣起法,是佛教的根本。緣起法的特點是什麼呢?就是“和合” ——人與人和合、事與事和合、物與物和合,就是所有的人事物都很規範。比如在一個佛堂裏,佛像、供桌、拜墊怎麼擺才是最合適、最規範的,這是物與物和合;還有人要與物和合,人要排得整齊,一排一排的,前後左右都要對齊,等等;我們做的事情也要和合,請師、唱贊、請聖、忏悔,等等。在佛堂裏面我們就是念經、聞法、禮拜,談一些跟佛法相關的事情,這樣我們在佛堂裏做的事情,就跟這個場地符合了。如果我們在佛堂裏做別的事情,就不和合了,比如在裏面聊天、打電話,這都是不和合。
2.諸受皆苦
怎樣去體會緣起法的和合?什麼叫緣起法,這個法又是什麼呢?要怎麼去體會呢?大家都知道,人都是有感受的,有感覺的。感受有叁種:一種是痛苦的感受,就是我們常常講到的“苦苦”;一種是快樂的感受,就是我們常常談到的“壞苦”,這個快樂會過去;一種是不苦不樂的感受——舍受,叫做“行苦”。世間上面所有的一切感受,或者說一切的痛苦無非這叁種:苦受、樂受、舍受。苦樂舍叁受都是痛苦——諸受皆苦,它的本質就是痛苦。
3.苦受與緣起
諸受皆苦,一切的感受都是痛苦的,這和緣起法又有什麼關系呢?就是說,我們哪些行爲的造作會引發諸受皆苦?我們哪些行爲的造作,哪些行爲的和合能夠消除這些痛苦,達到快樂?這是不一樣的,是兩種不一樣的緣起——清淨法的緣起和染汙法的緣起。學習佛法的目的,就是要讓染汙法的緣起變成清淨法的緣起。染汙法的緣起和清淨法的緣起區別的關鍵點在哪裏?在于人的心態,在于人內心當中對佛法的成就,是從這方面來衡量和看待的。比如說,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和一個心理有疾病的人,這是不一樣的兩種人。心理健康的人對事物的看法很樂觀,心理有疾病的人對事物的看法就是悲觀的、消極的,這是兩種不同的認識。因爲心理有毛病,自然而然,認知的結果也就是負面的;心理很健康,對外在事物的認識也就是比較樂觀、正面的。
4.修行才能除苦
用佛法的觀點來講,無論你是一個心理健康的人,還是一個心理有疾病的人,這些都算世間法、世間善法。世間善法還是導致我們生死輪回,不能解脫。唯有把世間善法變成出世間善法、無漏善法,才是有希望的,才是殊勝的、最好的,才是我們所需要的。要把世間善法變成無漏善法,肯定要靠修行,靠對治煩惱、調伏煩惱,才有辦法轉變過來。也就是說,假如我們帶著一顆煩惱的心去做事,我們所做的事情就是世間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