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無明與智慧
1.通達業果 不造惡業
佛法告訴我們,一切痛苦的根源都來源于煩惱,來源于煩惱所造的種種的業,所以我們才會感到痛苦。煩惱的出現就表明我們缺乏智慧,沒有智慧的力量,所以會推動自己的身語意去造作種種的惡業。學佛法就是要來破除無明,要解脫煩惱,這樣才不會去造惡業。
煩惱跟智慧是相對的,煩惱時肯定做錯事、做壞事、造惡業;智慧時就不會做錯事,不會做壞事,造的是善業,是清淨的業。反過來說,我們的智慧增長一分,煩惱就減輕一分,智慧一分一分在增長,煩惱就一分一分在減弱。善跟惡,煩惱跟智慧,常常是自己和自己作對,自己和自己交戰。善良不僅是醜惡的反面,善良的前提、佛法的前提也意味著、決定著惡的停止。也就是說,你學了佛法,內心也有了佛法,就不能去造惡業。如果說我們一邊在念經、在念佛、在打坐,一邊又去造惡業,又去做很多的壞事,就說明我們對佛法的觀念了解不清楚,還是糊裏糊塗。所以,我們先要止惡,然後才能行善,止惡和行善是一體的。
很多情況下,我們一邊做好事一邊也做壞事,這就是對業果了解不清楚、不能通達的表現,不知道什麼原因、什麼行爲會導致什麼結果,更不知道這個結果有多重大、結果有多可怕。學佛法就是要幫助我們來建立正見,使我們的所作所爲能夠給自己和大家帶來快樂的結果,帶來好的結果。這就是業果的原理、緣起的原理,需要去學習。如果不去學習的話,我們不可能有那種力量,有那種方法,有那種解決問題的答案。
2.上求佛道 下化衆生
我們怎麼學呢?就要跟叁寶學,跟善知識學。經典裏面告訴我們“視師如佛”,就是看到出家的法師,看到能夠給我們講佛法的人,都要把他們當成佛一樣。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佛告訴我們的是佛法,善知識告訴我們的也是佛法,都是一樣的。
我們怎麼對衆生呢?衆生叫做“如母有情”。佛經裏面講 “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看世間所有的衆生都是自己的父母,看自己的老師猶如佛。這樣的一個人,他的道德品質、思想境界是非常高尚的,他能夠把所有的人都當成自己的父母,把所有的老師都當成佛菩薩。這樣,他肯定一方面會聽話,會照著去做,照著善知識告訴他的佛法去實踐;另一方面,對衆生來講,因爲都是他的父母,他肯定會真心實意、不計代價、不計報酬,發自內心地去利益他們。用佛法另外一個名詞來講,就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
我們爲什麼難以做到呢?我們對經典,對爲我們講佛法的法師不能生起恭敬心,不能生起虔誠的心,甚至不能相信,其原因就是我們內心裏面有無明煩惱。我們對和我們相處的人——父母、兄弟姐妹、朋友、同事,彼此不能互相包容,不能坦誠相待,不能以禮相待,不能和睦相處,其原因也是我們內在有問題。內在有問題,有煩惱、無明、所知障……知見有問題,總是害怕、擔心我們自己不好的行爲會被人家知道,會被人家批評,害怕自己眼前的利益會受損、會失去,等等。也就是說,會在一些雞毛蒜皮、細枝末節的環節上用心,而不能從更大的利益、更長遠的利益去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