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感悟人生 第一講 感悟人生 五、不忘初心常省思

  五、不忘初心常省思

  1.勿忘初心

  有些人來到寺廟學佛法,好像修行沒有什麼進步,好像修行會恍恍惚惚,甚至修得越久越不想去修,修得越久好像佛法離自己越遠,這是什麼原因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把自己最初的發心忘記了。我們學佛到一定時候,來到廟裏法會參加多了,往往就會把自己最初的發心忘記掉。最初的發心很重要,是你皈依、學佛最主要的原因。你把皈依、學佛法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原因忘記掉了,當然你的行爲就顯示不出它的意義。你的行爲沒有意義,那麼你的結果自然而然就不好了。

  佛法是非常注重發心的。你是發清淨心,還是發染汙心;是發善心,還是起惡念;你是散亂心,還是內心裏面都是戒定慧的功夫,這種行爲所顯示出來的意義是大大不一樣的。

  猶如一個學生去了學校,如果不好好念書,不認真用心念書,哪怕每天去學校,最後考試成績也會很差。我們去了學校,自己要認真用功,用心讀書,找最好的老師接受教育,並且按照老師的要求,認認真真去完成作業,最後才會有好的成績。如果來到學校,根本不按照老師的要求去用功學習,老師爲我們指出來的問題也不能很好地改進,那麼你一而再、再而叁地去學校,僅僅是徒有其名。我們學得比較久的同學,常常會犯這個毛病。

  有時候我們也會說:我們在叁寶地就是爲了要積聚資糧,爲了要好好學佛法,爲了要好好修行。這個時候的認識,僅僅是理論上的認可、理論上的認知而已,而實際上此時此刻你的心,跟你最初第一天、第一次來到寺廟那一刻的心,已經是大大不同了。

  2.嫉妒和驕慢

  佛法告訴我們,皈依、修行要殷重,要非常至誠、非常懇切,我們非常認真去修行,才能夠有感應。我們不能至誠、恭敬、殷重地去用功、祈求、修行,就說明我們已經在散亂,我們在起慢心,我們在掉舉,我們在嫉妒,我們在比較、在分別、在煩惱。這些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就會障礙我們來到廟裏聽經聞法,使我們不能如理思維,不能如理抉擇,不能把法真正地聽到心裏去,也就是把自己障礙住了。

  我們容易犯很多毛病,嫉妒和驕慢是比較容易犯的兩個毛病。慢心的特點就是你在高處看人,嫉妒的特點就是你自己站在低處去看人。從低處看人,你就覺得好像每個人都比自己好,各方面都比自己好。那麼,別人每一方面都比你好這本身不是問題,當你看到別人用功修行,具有能力、財富、品貌等,事業、家庭比自己好,你就會內心難過、內心起煩惱、內心産生痛苦,這個就叫做嫉妒,這就是問題。

  什麼叫做驕慢呢?我們多做了一點事情時,就覺得我做了很多,別人都不如我;我們做得好一點,就認爲別人做得那麼差勁;我們自己比別人聰明一點,就覺得別人都很笨;我們能力比別人強一點,就會看不起別人,會認爲別人那麼差勁;我們自己文化高一點,就覺得別人文化程度那麼低;我們體力好一點,就覺得別人那麼無能……諸如此類,內心總是不能平靜,內心總是不能平衡,內心總是不能以平常心來認識自己,以平常心來對人、對事,以平常心來學佛法。

  古來祖師大德講“平常心是道”。“平常心是道”就是能夠如實認識到自己的心,自己內心是什麼狀態,內心是什麼問題,看得清清楚楚,而不是有高有低。所有外在的問題,都是我們自己內心的問題。內心的問題中,有些問題是你當下的問題,認識不清楚就是你智慧缺乏,煩惱障、所知障重;有些內心的問題,是你過去世等流下來、過去累積下來的,把你內心障礙住了,把你內心那份善良的、清淨的、莊嚴的心給塞滿了。那怎麼辦呢?你要把這些障礙、問題清除掉,就要去忏悔。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