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思路▪P2

  ..續本文上一頁

  往往最容易行險路;

  究其原因,

  二者皆是「自我」意識太強;

  因此,唯有情感與理智能保持平衡的人,

  纔能表現冷靜、沈穩、安如;

  如此,正合了佛法中的「戒定慧」叁無漏學;

  如果,經常使自己的情感與理智能保持平衡,

  那末,此人便算是一位修心養性的行者了!

  33

  人類是問題的製造者,

  每一個人爲了問題,

  生下來就在追求答案;

  像任何的知識與經驗的教和學,

  以至食、衣、住、行、育、樂等的完成,

  無論是任何職業階層的高低分別;

  但是,所有的結論,

  最後擁有的是解決不了的「爲什麼」!?

  34

  雲飄飄,因風而動,

  風的動態,因雲而顯;

  風雲會合,物相作用,

  風雲離散,物相寂然;

  其實,

  森羅萬有,原本因緣聚合,

  緣聚緣散,在在不離心識分別;

  執著成迷,喜舍則覺;

  所以,風幡之動,

  惠祖道:仁者心動!

  35

  人,無論是男人或女人,

  時刻都得記取:「你,不僅僅祇是一個男(女)人而已」!

  因爲,在你每一個現前的未來,

  有多少事物等待著去承受和處理!

  你,時間容許你停留在任何一個時刻嗎?!

  沒有變化的你,

  去應對多變的人生,

  那麼豈不是生存在一個白癡般的世界!?

  36

  船的航行,

  如果以機器代替劃槳,

  必須具備購得機器的條件;

  否則,便只有勤勞不歇地運用自己的雙手了!

  可惜,世人的流弊,

  卻往往吝于「手」的利用,

  一味地奢望于「等有了錢」,的時刻;

  結果,畢生的大好時光,

  就這樣消耗在「等」的虛妄之中!

  

  37

  一個獻身宗教的工作者,

  其工作態度是平等互重,舍棄自我;

  弘傳教化,

  只是告訴對方于人與事的認識,

  如何纔能完美人生;

  絕對沒有些許權利的擁有,

  否則,便是以價值交換代價,

  根本談不上義務二字!

  38

  德養兼具的聖賢中人,

  從來無害于人,

  縱然他人權加害;

  但是,聖賢中人是不受其害的!

  譬如無瑕疵的珠寶,

  任何汙濁垢穢,

  怎也無法浸損;

  雖然,難免于浮表蒙上一些塵埃,

  但是,珠寶的本身,

  卻永遠是徹然淨潔的!

  39

  所有一切事,一切理,一切法,

  無不是發生于一微塵者;

  即是一大世界之形成,

  亦不離于一微塵者。

  然而,微塵的形成,

  少不了濕,暖,動,硬,

  四大和合而有者;

  即使科學已臻太空時代,

  仍不外質礙,風動,火溫,

  潮濕四大元素;

  可見微塵之說,

  仍屬電子,質子,分子,原子,中子,核子等等,

  以至未發現的諸子之最!

  40

  學行者應該有的思想與觀念:

  在家,是「看破一切」的時刻;

  出家,是「放下所有」的時刻;

  否則,出家了,

  仍在「看破中」過日子;

  那麼,自度度人的時間距離,

  便會遭受無以彌補的損失,

  同時,步向解脫之道的機會,

  必然地減少太多太多!

  41

  強調自己就是否定他人,

  擁有謙虛就是儲蓄財富;

  接受,原本就是增長知識經驗的最好方法;

  同樣,容忍的結果,

  正是修養心性的最好收獲;

  因此,這個世界的人類,

  如果共同住于和平而且希冀安樂的話,

  必須大夥兒揚棄那份強調私欲的自我!

  42

  身口意于佛法中謂之叁業,

  乃是起于造作之時;

  同樣,清淨叁業,不離造作;

  可見,衆生之業,

  緣于身口意無始以來的造作,

  其所造所者,

  必然是不離惡或善;

  學佛之道,清淨叁業,

  除了未來者不再造作,

  已成就者,

  面對面,認識它,了解它,

  然後入于絕對的無,

  行于絕對的覺!

  43

  人生際遇不同,

  有坦途,有坎坷,

  順逆差別,誰爲主宰?

  是爲莫測之秘;

  衆生果報之時有感受,

  果報未生之時難預料,

  後知後覺是衆生,

  又有誰能事先覺!

  迷悟差別誰主宰?

  仍是生命之秘密;

  如此秘密何由起?

  如此秘密是什麼?

  佛法之中謂之業!

  既非冥冥孰主宰,

  自作自受自主宰,

  一切完成于自造作,

  學佛之人體會迷,

  于人于事追求覺,

  由迷轉覺是佛道,

  行是終了方知妙!

  44

  于學佛修行成就的階位次第,

  如果以『成道』做爲標的,

  則往往西方極樂世界,

  只是擺脫娑婆的衆苦,

  遷移至另外一處國土,

  以淨蓮而托迹,

  經時空的培養,

  待花開見佛,

  成爲極樂世界的衆生,

  聆聽阿彌陀佛說法,

  加以自己修行,

  而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方始成就補處菩薩。

  45

  修,就是取正,

  正,是相對法中屬于善的;

  養,就是維護,

  護,是完整的延續存在;

  修養,就是于理追究義谛,

  于事探討真實,

  于物講求得體,

  于心務期圓融;

  也就是心性上的究竟工夫,

  直達明心見性的境地!

  46

  生命的裏程中,

  有意住于愛境,

  應該步入希望的道路;

  或者往于恨境,

  必定已入嫉妒的旅程;

  但,二者的中間,

  總少不了以傻勁做爲支柱!

  肯定地說:愛與恨的橋梁,

  原本就是一個「妒」字;

  而妒的支柱,

  總離不開一個「傻」字。

  

  47

  知,是覺的基礎;

  識,是悟的因素;

  知,必須了解真谛才成識;

  覺,必須突破局限才成悟。

  可見知要建立起識方能覺,

  而覺必欲達到悟方算圓滿;

  故知識覺悟,

  乃是並一貫通達而隨緣增上的智慧之果。

  48

  人有本覺之能,

  煩惱生起的時候,

  如果懂得使其轉變,

  完成菩提道果,

  千萬不要以爲修行已經到了盡頭;

  因爲,那只是將生滅的現象,

  進入真如的境界!

  其後,尚有佛法中的究竟,

  直達無上正等而增上至極端妙覺之勝境;

  纔算是圓滿寂靜,無有生滅的涅槃世界!

  一個虔誠修學佛法的行者,

  在男性,不要只是保有一個男性的能力與權利,

  應該擔負起神聖的責任與義務;

  務期達到熱忱的奉獻自己,

  以之爲榮耀的修養德行;

  在女性,更不可看輕自己,

  或者是怨天尤人,

  同樣,應該追求理想,

  擁有與男性競爭的志氣。

  49

  50

  51

  佛法中的修行,

  其關鍵在于五蘊中的行蘊;

  當色塵成境,生起感受,

  常人往往不想即行;

  而修行者,則以靜慮而後行,

  使行的間隔加大,

  或者說:

  于行之前,住于不行的空間,

  使得行爲之後,

  完成圓滿的結果。

  52

  人一雙手,生來就是工作者,

  多少人卻不願用來掃地,

  除草,做家務;

  以爲那樣作,

  是一種羞辱,一種委屈!

  可是,忘了一件事,

  當一雙手受了傷,

  或者是失去了的時候,

  卻可以發誓永遠也不辜負它!

  53

  癡迷的動力是以愛爲能源,

  愛的因子排列是依好惡的偏激所至;

  如果,于好惡中能夠不生偏激,

  那末,愛的因子排列則可以完成軌迹;

  如是,能源的效用,

  便很容易突破癡迷的變成多用途的動力效益。

  54

  咆哮專橫的是土匪,

  左右逢源的是小人;

  裝模作樣的是仕紳,

  一步一趨的是奴才;

  低聲小氣的是叫化子,

  厚道坦誠的是大傻瓜。

  世界上,到處都有士匪和小人;

  也有許許多多的仕紳和奴才;

  就是不容易見到叫化子,

  尤其是誰也不肯做大傻瓜!

  55

  當你尚未肯定自己以前,

  應該刻意底去發現自己;

  當然,過程一定很苦,

  不過,等你真正發現了自己,

  緊接著你就會積極的去建立理想;

  然後,纔有機會爲目標而奮鬪,

  發揚自己生命的光輝──

  這,正是學佛行者「願」的行相和法義。

  56

  葉綠源自冬寒的容忍,

  花豔源自春暖的修飾,

  菓熟源自夏暑的考驗,

  循環的間歇,

  是承受不了秋天的蕭瑟;

  如果,有心期盼葉綠,花豔,菓熟的話,

  那末,就必須學著容忍,

  勤于修飾,經得起考驗;

  不過,千萬記住,

  人生的旅程,最難挨的時刻,

  是那間歇性的蕭瑟。

  57

  舍感性而取理性的生命,結果是苦多樂少;

  舍理性而取感性的生命,

  結果是完全的私欲滿足,

  說不上或苦或樂;

  甚至,給予他人的是純粹的無情之擊;

  因此,涉及苦樂之道,

  必須是感性與理性的衡量,

  千萬不要把自己的快樂,

  建築在他人的痛苦上。

  58

  老年人守著陽光,是因爲感到回憶的溫暖;

  中年人守著陽光,是因爲擁有事業的滿足;

  青年人守著陽光,是因爲滿腔希望的陶醉;

  少年人守著陽光,是因爲未來理想的編製;

  童稚守著陽光,是因爲引起別人的注意。

  59

  冷靜,必須像一個有修養的球員,

  當球賽行將結束,雙方打成平手,

  而有機會獲得罰球權的時候;

  他必須保持冷靜,

  將觀衆的噓聲或歡呼,

  把教練叮咛或鼓勵,

  甚而至自己的激動,

  都得冷靜下來,

  全神貫注于籃球與籃圈之間。

  60

  集起爲心,來自點點滴滴的造作;

  思量爲意,源于念念生滅的循環;

  了別爲識,不外自我強調的表現。

  如果,心不造作,意不思量,識不了別,

  則無異形同木石;

  因此,佛法中提出破偏立正的道理,

  便是幫助衆生,如何轉迷惑而成覺悟,

  突破凡情世解,成爲看的透,認的真,

  入達完全自在的境界。

  

《思路》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禅林釆風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