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諸法實相,是一切法無相。」相無差異,執著偏激,皆是心識作用;心識分別,異相紛纭,于是妄想頻繁,道心迷茫,故不可將質礙水洗無爲身,所謂離一切相即是大覺,正是修學行者可引以爲座右銘的。
六祖又說:
「無住爲本,無住者于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
所謂無住,其實就是實相的異說,而實相正是性空的別稱;所以,修學的行者,無論如何,必須于一切法中,不可生染著,不可起憎愛,不可隨欲心,不可任順逆;無住實假,諸法性空,住心寂滅,必無系縛。六祖皈佛,以至徹悟,而得清淨自在,都是由于「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佛語下,完成「自性」的心地發明。(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出金剛經)
綜上所述,六祖立此「無念爲宗,無相爲體,無住爲本」的論說,其主旨在開剖行者,于心識中體取本性的真相;同時更示導舉凡思想衡量,差別意念,妄執虛假,那都是心識的作祟。于是,六祖婆心慈切,說出「定慧等學」,行持「一行叁昧」,以正定而止妄止亂,以慧燈而照愚照暗。除此,祖禅法要的建立,亦依此「宗立」,「體明」,「本正」的叁無趣向而標出,而展開,而流通後世。
了解了六祖能大師的「定慧」之學,便很容易發現「祖禅」是以「禅定」爲體,寂而常照,以「智慧」爲用,照而常寂;二者相互關連,體用不二,如「燈」與「光」,不可分割;是以,修學禅法,不舍定慧,才能完成「思、疑、悟」的圓滿結果。
也由于這種啓示,可見多少修學禅法的行者,對禅的趣向和學理是偏激的,甚而至是錯誤的;譬如有的執著「坐功」,以爲「靜坐」就是禅,完全置「智慧」的發揮而不顧,結果只落得一個「空亡」!有的執著于「話頭」,以爲「參話頭」就是禅,淹殁活潑的思想,把「運用思想」當作妄念雜想,結果,局限于「話頭」的猜謎或持念,而「抱話頭」以終老。也有的執著「狂慧」,以爲修學禅法不該承受任何形式上的拘束,無論是研經究論,禮佛行香,以及靜坐,參話頭,諸凡動力助緣,認爲都是死板雕刻,有損于活潑自在;殊不知「定慧等學」的完成,是需要諸般因緣和合成而成就極理的境界的!就像是「定學」,少不了修心養性,「慧學」有賴于「聞、思、修」的事實;試問:一個禅行者的究竟境地,能摒棄這一切的一切麼!
無妄無障
于無念無相無住的意識下,沈浸在凝神不浮的狀態中,寂靜的思慮,清淨的體察,去究竟心性的本來面目,這樣便是禅那的思路。
于禅那的思路上,經過不定的時間與空間予以磨練,在毫不經意的,發生于任何塵境相觸的一剎那間,而頓地爆發出一絲敏銳而光燦的火花;那火花有似閃電的蓦然劃過,甚至轟隆有聲,像春雷般擊響人寰,這樣便是禅那的悟境。
基于這種立論,試看六祖對「坐禅」的示導,他說:
「此門坐禅,元不看心,亦不看淨,亦不是不動。」
六祖這種論說,原導源于北派的神秀法師,教人凝心入定,住心看淨,起心外照,攝心內證;而予以批判,所以他說:
「若言看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無所看也!若言看淨,人性本淨,由妄念故,蓋覆真如,但無妄想,性自清淨;起心看淨,卻生淨妄,妄無處所,看者是妄,淨無形相,卻立淨相,言是工夫,作此見者,障自本性,卻被淨縛。若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故迷人身雖不動,開口便說他人是非長短好惡,與道違背,若看心看淨,即障道也!」
從這一段開示中,可以體會到其中的含意,正是佛陀的「叁業清淨」說;所謂叁業清淨,就是「身口意」叁種業識的清淨,爲作一有系統的說明,茲分別例述如後:
身──淨──本來自性清淨。
口──動──本來自性不動。
意──心──本來自性無妄。
身爲形本,四大假合,五蘊具足,靈識活動,和合因緣,人我成就了。
所謂四大,就是地,水,火,風四種元性;地者堅性,即是人體的毛發、爪齒、筋骨、皮肉等。水者濕性,即是人體的血汗、淚涕、津液、大小便等。火者暖性,即是人體的溫度。風者動性,即是人體的呼吸和脈動。
這四大的假合,往往由于時候的變化(寒暑燥濕冷熱風雨等)而彼長此消,矛盾沖突,失去調和,便發生出各種疾病;進而至四大分散,軀體便失去效用,也就是世俗所說的死亡。
不過,這種現象,僅是色身的變易,而清淨法身的存在,卻沒有如此的情形;也就是本來清淨的自性身。
所謂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五種陰伏動力;色蘊屬于物與的質性,受想行識屬于精神的分別。色是于空間的質礙,于時間的變壞,舉凡塵境與根識相觸所反應出來的色體。受是悲歡苦樂憂喜的感受。想是思量想象的思想。行是造作善惡正邪的行爲。識是分辨判斷的認識。
這五蘊的具足,其實是生滅無常,變異虛僞的執著,也就是物質與精神表現的媒介;認清了,不過是一大堆原子群的活動罷了。
人我是如此因緣和合而成就的,世俗便喚它是「我」,由于我的觀念,便産生了享受,財物,名譽,榮辱,欲念‥‥等貪瞋癡慢見各種病態心理,這就是假我的一切情識活動,是屬于「緣聚則生,緣散則滅」的苦,空,無常,無我的惱亂人生。
除此以外,唯有本來清淨的自性真我,才是恒久不變的常,樂,我淨的不朽人生;然而,究竟什麼是「真我」?什麼是不朽的人生?楞嚴經中說:
「佛言大王,汝面雖皺,而此見精,性未曾皺,皺者爲變,不皺非變,變者受滅,彼不變者,元無生滅。」
彼不變者,元無生滅,這不變者便是真如自性;自然,本來清淨的「身口意」,只爲業力的覆蓋,何勞觀看?徒增淨身,淨口,淨意的形相,反爲淨相所縛,豈不是自尋煩惱麼?!所以說,認取本來清淨的自性之身,之口,之意,才是覺悟法性空寂的不朽人生。
然而,畢竟甚麼是坐禅呢?六祖說:
「外于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爲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爲禅。」
簡略地說:外于一切善境界,如果做到心念不起,便是「定」的工夫。而內見自性不動,正是「慧」的工夫。所以六祖說:
「此法門中,無障無礙。」
定慧功深,禅定成就,心識的思念,于第一義而不動;當然無所障亦無所礙了。但是,所謂禅定成就,這禅定與中國祖禅有何關連呢?我們先看六祖對禅定的解釋,他說:
「外離相爲禅,內不亂爲定。」
他更提示著說:
「外若著相,內心即亂。」
這是一種相輔相承的連鎖作用,正如六祖所說:
「只爲見境思境。」
如果見境不思境,瞥之隨他去,即便達到了「外禅內定」的境界,這樣便是真正的禅定了;並「于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如是自修自行,同樣可得明心見性的大覺道果!
綜上所述,六祖的「禅定」之說,不正是大乘教下,菩薩行者所修持「六波羅蜜」中的禅波羅蜜麼!不過,學者大德!中國祖禅的法要,禅定只是入門的盤石,並不是法要的全貌;法要中尚有理路,悟境等重要課題,以下的篇章中,便是開示法要的诠義,自會標出何者是理路,何者是悟境,請您耐心的看下去!
常行忏悔
忏悔,梵語叫做忏摩,是悔過的意思,由梵漢合舉,所以稱爲忏悔。
忏是檢討發露,悔是悔改不犯,這樣才是真忏悔;但忏悔的意旨是在已知的過犯,取相于忏悔的作法,屬于行爲上的,而另一種無相忏悔,是忏其前愆,無始以來所造諸業,皆由貪瞋癡慢我見而所有的起心動念;今悔其過犯,警覺罪業的深重,悉願一時銷滅,永不複起,而得叁業清淨。
本章共分五節,一爲自性五分法身香,二爲無相忏悔,叁爲自心四弘願,四爲自性叁寶歸戒,五爲自性一體叁身佛,茲列述于後:
自性五分法身香:
一、戒香──自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瞋,無劫害。
二、定香──睹諸善惡境相,自心不亂。
叁、慧香──自心無疑,常以智慧觀照自性,不造諸惡;雖修衆善,心不執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貧。
四、解脫香──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自無礙。
五、解脫知見香──自心既無所攀緣善惡,不可沈空守寂,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和氣接物,無我無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
這自性五分法身香,是各自內熏的,六祖鄭重的告誡,切莫向外尋覓;同時,獲得此自性五分法身香以後,即是獲得五種功德法,而成就無上正覺的大覺佛身!
其次是無相忏悔:
一、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愚迷染,從前所有惡業愚迷等罪,悉皆忏悔,願一時銷滅,永不複起。
二、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憍诳染,從前所有惡業憍诳等罪,悉皆忏悔,願一時銷滅,永不複起。
叁、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嫉妒染,從前所有惡業嫉妒等罪,悉皆忏悔,願一時銷滅,永不複起。
人們有了過失,知過即改,自然內心輕安;但世人往往想盡理由,原諒自己,想盡方法,掩飾過錯。也有人犯了過錯,不願遭到良心的譴責,于是發露自愧,忏其不當;可是,事過境遷,隨即忘了,待到愚迷,憍诳,嫉妒的感情沖動,仍然再錯再犯。這正是六祖所認爲的不是忏悔,他說:
「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後過,以不悔故,前罪不滅,後過又生,前罪既不滅,後過複又生,何名忏悔?」
其次是發四弘誓願:
一、自心衆生無邊煩惱誓願度──心中衆生,所謂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如是等心,盡是衆生,各須自性自度,是名真度;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見,煩惱,愚癡衆生,將正見度,既有正見,使般若智打破愚癡迷妄衆生,各各自度,邪來正度,迷來悟度,愚來智度、惡來善…
《惠能大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