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惠能大師▪P6

  ..續本文上一頁度、如是度者,名爲真度。

  二、煩惱無邊誓願斷──將自性般若智,除卻虛妄思想心是也!

  叁、法門無盡誓願學──須自見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學。

  四、無上佛道誓願成──既常能下心,此于真正離迷離覺,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見佛性,即言下佛道成。

  自性自度,並不是六祖發明的,從來諸業由衆生自造自作,而至淪于生死苦海不能自拔,唯有自發心願;心地觀經中說:「一切菩薩,複有四願,成就有情,住持叁寶,大海劫終不退轉。」所以說衆生自度,就是佛也不能代度,爲甚麼?倘若佛能代度衆生時,過去諸佛如微塵數,一切衆生,總應度盡;爲甚麼你我至今流浪娑婆,沈淪生死?由此可見衆生自度,佛不能代度!

  其次是無相叁歸依戒:

  一、歸依覺──自心歸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名兩足尊。

  二、歸依正──自心歸依正,念念無邪見,以無邪見故,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著,名離欲尊。

  叁、歸依淨──自心歸依淨,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衆中尊。

  歸依自性叁寶,其實就是:佛即覺,法即正,僧即淨,一個是相,一個是體,體用如如,自然自性覺,自性正自性淨。再說自性自度,六祖是依據華嚴經中的「自歸依」,而說明不言歸依他佛。

  什麼是自歸依呢?六祖說:

  「內調心性,外敬他人,是自歸依也!」

  其次是一體叁身自性佛:

  一、清淨法身佛──世人性本清淨,萬法從自性生,思量一切惡事,即生惡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常明,爲浮雲蓋覆,上明下暗,忽遇風吹雲散,上下俱明,萬象皆現。

  (爲人性浮遊,如雲掩天,蓋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德,得聞正法,如大風掃雲,除去迷妄,內外明徹,如是自性中萬法皆現,所謂明心見性的行者,就是如此。)

  二、圓滿報身佛──譬如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莫思向前,已過不可得;常思于後,念念圓明,自見本性,善惡雖殊,本性無二,無二之性,名爲實性,于實性中不染善惡。

  叁、千百億化身佛──若不思萬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爲變化,思量惡事,化爲地獄,思量善事,化爲天堂,毒害化爲龍蛇,慈悲化爲菩薩,智慧化爲上界,愚癡化爲下方,自性變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覺,念念起惡,常行惡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

  佛身依經論說有二而至十身不等,但總括的說,不外叁身;悟性論中說:「飛騰十方,隨宜救濟者是化身。斷惑修善,雪山成道者是報身。無言無說,湛然常住者是法身。」而法相宗所立,是以「受用,變化,自性」叁身而標的;同時,天臺宗也有「法、報、應。」叁身的說法。

  不論怎麼,在宗下的思想上,一體叁身自性佛,是不能否認的自悟自修,自性功德聚;因爲,念念自性,自見叁身,一身具備自性「化、報、法」功德,是爲自性中本有,惟修悟得悟,即能明見徹朗,這正是依據人的智商,而假分別諸相的說明罷了。

  綜上所說,可以概括地得到一個結論,那就是:

  「忏悔即得見自性!」

  六祖標明這一法門,主要目的就是:

  「但向心中除罪緣,各自性中真忏悔。」

  如果悟得這一法門,行于真忏悔,除卻自性中的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輕人心,慢他心,邪見心,貢高心,以及一切時中不善的行解,即便與諸佛無異;正如六祖所說的:

  「依此法門,入自心地,到自心地,見自性佛,證自身佛!」

  祖禅下的行者!欲見自性,常行忏悔;能得叁業清淨,不愁不得明心見性;切莫以爲「參禅悟道」惟「話頭」與「公案」而已,珍重!珍重!

  

  

  迷悟之間

  六祖是一位「破迷立悟」的大善知識,他往往于一言半句中,即能斷除愚迷者的生死根本,幫助徹見真如自性,回複本來面目;因爲他自己是一位大徹大悟的聖者,深知世人根有利鈍,智有勝劣,如果加以開剖,循循示導,得善知識機緣相感,自然自性即能開發。

  以下諸方參請因緣,便是六祖「破迷立悟」的實例,從這些實例中,很容易發現六祖的思想立論,和見地發明;筆者爲使每一實例的精神明朗化,閱讀起來方便,所以用獨立式的分別研述之。

  首先,看法海初參六祖,法海問:

  「即心即佛,願垂指谕。」

  六祖回答說:

  「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又說:「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

  經中說:心生即種種法生,心滅即種種法滅。這就是念生念滅,而産生成相和離相的道理;六祖的意思也就是說:前念已經過去了,不可以迷戀或追憶,以便保持清淨明朗,這樣便能離一切相了。由于心體湛然,如如自在,所以後念不可絕滅,惟休憩諸緣,不染妄想,不執分別,無有人我,貪瞋,愚迷,憎愛‥‥等一切相,自然就是自性清淨的大覺者!

  所以六祖說偈語: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淨,悟此法門,由汝習性,用本無生,雙修是正。」

  這就是即心即佛的開示,在這次的開示下,法海得到了大悟,當即以偈贊頌著說:

  「即心元是佛,

  不悟而自屈,

  我知定慧因,

  雙修離諸物。」

  其次是法達比丘,七歲出家以後,經常讀誦法華經;有一天來親近六祖,參禮時卻頭不至地,六祖見了,當即呵斥著說:

  「禮不投地,何如不禮」稍停又說:「汝心中必有一物,蘊習何事耶?」

  法達回說道:

  「念法華經已及叁千部。」

  六祖聞言,莊嚴地說:

  「汝若念至萬部,得其經意,不以爲勝,則與吾偕行。」

  「法達聞聽教訓之後,深悔自己我慢太重,于是虔誠地求六祖開示法華經的義理。

  六祖先詢問法達誦經所得的旨趣,可是,法達所謂誦經叁千部,根本就鹦鹉學話,一點也不知道其中意旨,僅僅依文讀誦;而後六祖要法達念誦一遍,念至譬喻品時,六祖已盡悉經義了,于是,便開示全經的大意說:

  「此經以因緣出世爲宗,縱說多種譬喻,亦無越于此。」他接著說:「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一大事因緣者,佛之知見也!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于相離相,于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爲開佛知見。」

  他又說:

  「佛,猶覺也!分爲四門,開覺知見,示覺知見,悟覺知見,入覺知見;若聞開示,便能悟入,即覺知見,本來真性而得出現,汝慎勿錯解經意,見他道開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見,當今之世,時爲末法,縱誦經爲日課者亦不多,而依之爲收入者卻比比皆是;所以,欲持經解義,反成佼佼,如能持經覆行,則將是希世之珍!

  其次是有一位名叫智通的比丘,看楞伽經千余遍,而不識叁身四智,祈求六祖能大師示法要;當時六祖極扼要而明白的開導說:

  「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若離本性,別說叁身,即名有身無智!若悟叁身無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

  又說:

  「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若于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

  轉識成智雖是法相宗的唯識論理,六祖本開頓悟法門,爲何盡扯文字葛藤?其實禅爲教中一大學派,以往祖師,無不學通叁藏,聞多識廣,何況六祖所解楞伽經,正是承上五祖繼承法統的「資信」大經!再說「萬法歸一」本不離于世尊言說,自然毫無過錯。後人斷章取義,不識大題,始有如此的說法。

  然而,轉識成智,究竟如何得能成就?經雲:「轉前五識爲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爲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爲平等性智,轉第八識爲大圓鏡智。」不過,六七兩識因中轉變,五八兩識果中轉變、唯轉變其名,卻不轉變其體!因爲叁身原是一體,四智由于心明,如果身與智融通無礙,則像虛空一般,應物現形;像大悲觀世音菩薩,叁十二應身,隨處應現形相。

  由此可見,成就叁身四智的行者,即得達于聖賢位,已證無上正等正覺;不爲六道所輪回,不受叁惡所迷惑,故謂之無學位或無學的境界了。

  其次是智常比丘參禮六祖,祈求法要,首先智常道出于洪州白峰山禮大通和尚的經過:

  「如何是某甲的本心本性?」智常問。

  「汝見虛空否?」大通又問。

  「見!」智常答。

  「汝見虛空有相貌否?」大通複問。

  「虛空無形,有何相貌?」智常答。

  「汝之本性猶如虛空!了無一物可見是名正見,無一物可知是名真知,無有青黃長短,但見本源清淨;覺體圓明,即名見性成佛,亦名如來知見!」大通說。

  六祖聞言,認爲大通和尚所說猶有知見在,所以智常比丘不能得到好處;于是道出一偈以開示智常:

  「不見一法存無見:大似浮雲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還如太虛生閃電,此之知見瞥然興,錯認何曾解方便,汝當一念自知非,自己靈光常顯現」

  知見的生起,別于迷與悟,有情衆生往往著相存念;縱然入于佛法的教海,也不離于我法的執著,所謂如水般流注,隨照遷流,無處不是相。六祖爲學人開示法要,道出見性明心,確然覺悟自性本源,才能入于無上佛道;否則,不知一法守空知,其知也是茫然兩頭,像太虛發生閃電般,必迷于閃電的生與滅;正是方便錯解,念念相續,不得明心見性,自然不見自性佛,所以六祖提示:

  「一念自知非,靈光常顯現。」

  智常于六祖的示導下心意豁然,接著又提出「佛說叁乘法,又言最上乘」的疑問;六祖慈悲,隨即說道:

  「汝觀自本心,莫著外法相,法無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見聞轉誦是小乘,悟法解義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萬法盡通,萬法具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

  又說:

  …

《惠能大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