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發明生死事理所涵蘊的垂示,接引禅行者以判定迷悟或真僞;同時,亦可以憑恃其創意而導引心路,開發思緒,擊裂情識,于相義或法境中理出是非;就像是二祖的安心,叁祖的忏罪,南嶽的磨磚,青原的垂足,以及棒喝叉腰、豎指等千七機緣荟萃,無不是八字蔽開,兩手分付的陳腐麼羅!
何以說是機緣荟萃,而又貶爲陳腐麼羅?只因禅的傳統,講求「不立文字」,不落局限,以活潑自在爲前提;當然,其內在精神,是完全的莊嚴,絕對的真實。
茲爲與其過多的闡述,不如簡要的例舉,以便一目了然,資助疑之情起,思之審益,悟之機宜,而達饒益功德,接引同嗜者。
1百丈野狐
百丈和尚每參次,有一老人常隨聽法,衆人退,老人亦退;忽一日,駐足不退。
師問:「面前立者何人?」
老人:「某甲非人,于過去迦葉佛時曾住此山,因學人問:大修行底人,還落因果也無?某甲對曰:不落因果;于是,生墮五百年野狐身,今請和尚代下一轉語,以解脫野狐身。遂問:大修行底人,還落因果也無?」
師雲:「不昧因果!」
老人言下大悟,作禮祈求:
「某甲已脫野狐身,往此山後,敢請和尚,依亡僧事例葬之?」
師首肯,令維那白槌告衆,食後送亡僧;時大衆言議:住衆皆安,涅槃堂又無人病,何故如是?食後,師領衆至後山岩下,以杖挑出一死野狐,乃荼毗。
後來,無門禅師雲:
「不落因果,爲甚墮野狐?不昧因果,爲甚脫野狐?若向者裏著得一只眼,便知曉百丈一句,贏得風流五百年!」
這段公案,原在「落、昧」之間,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裏;事實上,大修行底人,雖具斷見截流的抖擻精神,但不可以違逆佛陀之法的因果律。自古禅家,標榜禅通叁藏之精神,維護破偏亂,立正道的佛學系,縱然灑脫自在的禅法,亦不可越叁藏的要旨和谛義;因此,稍解教乘理谛的禅行者,根入塵觸,一撥便知;昧之得脫,落之遭殃,真修行底人,頂門具眼,鼻孔朝天,抓住也得,承當也得;衲衣下,袖裏有清風明月,卻也少不了妙謀乾坤!
故雲:天童張牙舞爪,萬松尾骨彌露,怎也不會迷卻落昧,在野狐群中討活計!
2俱胝豎指
俱胝和尚凡有人诘問時,總是豎起一指作答;一日,身邊侍童,因外人探詢:
「和尚說何法要?」
侍童效和尚模樣,亦豎一指;俱胝聞知,以刃斷其指,侍童負痛,號哭離去;俱胝召喚,侍童回首,俱胝豎指示意,侍童忽然領悟。
俱胝和尚後于舍報時,集衆曰:
「吾得天龍一指頭禅,一生受用不盡。」
言訖示滅。
(注:天龍系禅師名)
對此公案,無門禅師有頌雲:
俱胝鈍置老天龍 利刃單提勘小童
巨靈擡手無多子 分破華山千萬重
這豎指之作,無異于古德指月,其標在指,其鹄在月,認指作月,其指也罪;因指得月,功不在指。因此,宗下認「指」,視爲贻毒,俱胝耗去無數歲月,于指頭上封閉了身口意的行法;如今,侍童指上玩火,怎不痛心?自然不願侍童受害,故而以釜底抽薪之法,毅然永絕染著的後患;可謂有若庸碌者忙于工作,忽然有人提出「吃飯了嗎?」,被問的人,總免不了「哦!」的一聲,即是相應與否的道理。
筆者爲此,作了如下的頌語:
高山原山高 深水非水低
親娘是兒媳 兒媳認親娘
會也未?公案私了!
2南泉斬貓
南泉和尚于禅期中,因東西堂爭貓,泉乃提起貓說:
「大衆道得即救,道不得即斬卻也!」
衆無對,泉師遂斬之。
至晚,趙州谂禅師從外歸來,泉複舉其事;州聞言,脫履安頭而出,泉乃雲:
「子若在,救得貓兒!」
無門禅師有頌雲:
趙州若在 倒行此令
奪卻刀子 南泉活命
此則公案,不論佛門清淨,不說和尚慈悲,但見南泉口伐于前,殺之于後,息了爭鬥無聊,畢竟功德效益何在?首先要問:
「東西兩堂,何來如許閑暇?」
「堂中可是太多老鼠爲患?」
或者:
「堂中大衆,悉皆大事已辦?」
難怪趙州谂老草履著頂,南泉願老倒行殺令;這一招劍刃遊步,鏟頭透光,應該褒貶雙挂,鍋底膩糊,拾起了「鋒、亮」底消息!尤其是辄當午夜夢回,心念猶悸之時,當可于雪封冰凍的處境,開辟出一條有天可頂,有地可立的路子來!
行者!會與不會,無關宏旨,要緊的是擡眼觀行色,閉目辨是非;而衷心中卻不染不著,依法義而爲造作的准則,以生死爲道業的依皈;方不辜負南泉的悲願,趙州的慈心,以及舍俗背親,承受四事供養的真正了了之身!
4不是風幡
惠能至廣州法性寺,時有風吹旛動,兩僧相互爭論:
「風動!」
「旛動!」
惠能進言,謂:
「不是風動,不是旛動,仁者心動!」
衆聞言,悉皆駭然。
無門禅師爲此公案,曾著言說:
「不是風動,不是旛動,甚處見祖師?若向者裏見得親切,方知二僧買鐵得金;祖師忍俊,不禁一場漏逗。」
並有頌句:曰:
風旛心動 一狀領過
只知開口 不覺話墮
然而,筆者難耐沈寂,欲問:知風知旛,不免心動;倘若無風無旛,心念不動,心念何處去了?就像是風起鈴鳴,情識了然,不免依憑因緣法義;而楞嚴境界,卻謂本非因緣,非自然性,透露真常,相應「開口不得」的禅範。因此,這個「動」的世界,如果沒有風,沒有旛,沒有心,宇寰一片空白;有誰刻意尋覓風蹤旛迹?即以「心動」而言,衆所周知,金剛經中有「叁心不可得」的意旨,惠能大師更依一句「應無所住」而打破塵封,識得自性;了然如如佛陀,非心非物;是故當知,禅法之要,對的親切,先莫慶快,設或相左,但住一切處著眼;千萬莫在「一歸何處」的心識中繞圓圈!
5兜率叁關
兜率悅和尚,說叁關問學者,謂
「撥莫參玄,只圖見性,即今上人,性在什麼處?
識得自性,方脫生死,眼光落時,作麼生脫?
脫得生死,便知去處,四大分離,向什麼去?」
無門禅師爲此,曾有頌句,曰:
一念普關無量劫 無量劫事即如今
如今觑破一個念 觑破如今觑底人
一念恒沙,恒沙一念,猶若須彌芥子,相互之間,不以形相以定大小,容納與否,在所蘊的內涵;其間沒有層次,沒有量距,更沒有擬議的余地。因此,宗下的旨趣,語言外,別有天地,見聞中,各具深淺;故說見自性,自性何來,脫生死,本來寂滅;所謂從來處之來,往去處之處,設關立卡,爲是是啥
當然,兜率叁關,非比尋常,若想隨處作主,必須透破牢籠;人生道上,原本已經太多阻障,須要竭力排除,修行路上,更多坎坷,如何能夠心無旁骛,不爲陰謀所陷,不爲花巧相狀迷失自己,跌進欲拔不能的地步;因此,貪那金碧輝煌,必定消磨心志,耽于逍遙自在,必定诳妄無羁;故而刀筆戮紙,黑白分明;見也得,脫也得,倘若舍了四大五蘊,不具六根八識,試問:「我居何處?」如果,半空中懸串明珠,不問如何挂住,卻一味底思慮撷取之道;您說,是處何在?!
6坐久成勞
有僧問香林和尚:
「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香林眼不睜,跏趺坐上應道:
「坐久成勞!」
雪窦垂示雲:
「坐久成勞,若恁麼會得,左轉右轉隨後來也!」
不求甚解,猶如江水東流;大白天,樹底擁雲尋夢;駐足水畔,捏不碎片雲;沈醉夢鄉,只能捕風捉影!有所情寄麼?付映象不顯波光,語情懷,西東方位有別!
一把枯樹,一堆木屑,人火,天火,均可燃燒起來;然而,若無火種,怎得炎焰沖天?是以,薪傳以「燈」爲標的;來路分明,明朝有望。承上以來,莫問眼前熱鬧,可知安身立命地方?
衆所周知,海底火山冒煙,有能耐破水而噴,看萬裏睛空時節,那天際的雲堆山河大地,能否尋根究底?清早旭日東升,可知昨日夕陽西墜?莫以爲只是自然景象,當識取多變人生,任如何?總也少不了有其根源,具足史實;憑空的見聞知覺,悉皆是點滴成渠的汙染物;因此,自我意識,往往是表現「否定」的力源,沒有接受,何來知識?當然,接受的本身,即已完成了可塑性。
然而,確定了根源,如何認識坐久成勞?惠能大師于壇經中曾說:
「但無妄想,性自清淨。
道須流通,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爲自縛。
于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叁昧。」
由此可見,坐是行功,非久長而有其利;即以達摩之少林面壁,只爲待機而已;于西來本旨,可謂毫無交涉。同時,也說明,「禅」非面壁之法,久了,將徒耗歲月,于己于人,一無是處!
好啦!公案繁瑣,點到爲止,就此打住。
(九)禅的參究
禅的領域,有曆史性,藝術性,哲學性,科學性,教育性;甚至經濟性,軍事性,涵蓋面包括了人世間的所有知識。或許,有人認爲太過誇張,其實,以筆者生活禅海六十年所識,禅的內容,不僅包括了人世間所有的知識,而且,從不會受其製,拘泥難拔;相對的,禅那之法,更具備了「突破」的精神。
禅,所擁有的理法極廣,于參究的行程中,沒有方程式的依憑,沒有肯定的規範;雖然,一千七百個公案可作參考,甚至古德們的多少語錄,其間在在處處都有消息可尋;但是,所獲結論或軌迹,仍舊是一片朦胧,難得歸屬性的遵循界處。
自中國有禅以來,祖德們有意無意的以「話頭、機鋒、轉語」叁大法則,藉公案的方式而完成了禅參究豐富的遺産;使得無所是從的禅面目,有了可能發現或然率未定的資料。因此,公案與語錄,依舊是禅行者唯堪助益的信使;不過,必須確立的是「禅是活的」,縱然是「話頭」的發起,「機鋒…
《禅的探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