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之道
白雲老禅師
學佛應有的幾點認識
一、應尊敬叁寶
恒久不變的尊敬心,才是發自內心的虔誠。有些人,在初信佛教皈依叁寶後,處處顯得真實和熱忱,的確做到了虔誠的尊敬心;然而,日子久了,出家人見的多了,佛門中日常的敲打唱誦也學會了,如是,心底裏慢慢地升起一種「不過如此!」的觀念,加以僧伽中的份子,學識修養很好的本來就不多,以至那股真實和熱忱的意流,便像旱季中的溪圳,一天天減少了,到後來,變成徹底的枯竭。
這是爲什麼呢?依筆者五十年來僧伽生活中所見所聞,大部份是這樣的:當一個信仰者(幾乎是任何一種宗教的信仰者。)最初接近教界,皈依叁寶,一切以佛陀的言語爲皈依,以佛陀的行爲作軌範;二十四小時中,心是虔誠的,意是虔誠的,識是虔誠的,自然,在如此虔誠的情形下,叁寶的慈力(感應力)無疑地加被著他(她)們。可是,這種功德的力量不能消除一個人畢生(過去、現在、未來)的業障,所能做到(庇佑或加被)的只是把嚴重的減輕;譬如:前世造下了殺人的業因,由于皈依叁寶,而虔誠地嚴持戒律,發露忏悔,久之,叁寶的慈力得到了感應,把那殺人償命的必然事實,予以耗費一些財物,或者是患一場病,便算是償還了。可是,多世來的生命,究竟曾經造下了多少業因呢?
「有多少業因,便有多少果報。」
所以,皈依了叁寶,並不是再也不會發生不愉快的事了;如果,一個學佛的人,事先沒有這種認識,那末,學佛的信心,便將退失同時,佛陀所說的「因果」教化,也就成爲無稽的論說了。
是以,我們皈依叁寶的目的,是在祈求無始以來,所造下的一切惡業,由于無知的貪、瞋、癡叁種原因所成就;而今,在虔誠的真實與熱忱的祈求下,仰仗叁寶的慈力,減輕畢生的重業,于這難得的佛子身的境域中,陸續地發掘出來,使得業識清淨,以免那不可知的來生(未來世)承受循環的報應,而至無有了期。
二、功德與果報
一般學佛的人(尤其是初信的人)發心做功德,都是非常虔誠的,因爲常聽法師們說:
「六波羅蜜,布施功德第一。」
「廣種福田,功德無量。」
「………。」
可是,有許多比較急性的人,往往做完了某一些功德之後,緊接著就想得到好的果報(報應)像以錢購物一樣;其實,因果循環報應的規律,是有一定順序的,像農家種植果木或莊稼,必須依照性質,種別,時空,環境等等的先後順序而發出來。
(做功德,得果報,亦複如是。)
(人們的業力造成,是由于生生世世的爲惡爲善,先後種植在業識田中;而後,依照先後順序發出來,這就是業力報應。)
所以,做功德的時候,必須像種植果木莊稼一樣,不可以「揠苗助長」的想法去祈求果報,應該像經裏所說的:
「能施所施及施物,于叁世中無所得。
我今安住最勝心,供養一切十方佛。」
做一個佛子(普通做人應該相同。)無論做什麼功德,都應該以「做了功德卻不作功德想」,這樣的功德會更大些;當然,那些意想不到的果報,必定會意外地在你更爲驚奇的,不可思議的環境中出現。
叁、應親近善德
佛陀曾經對文殊菩薩說:
「吾滅度後,末法年中,多有鈍根劣智衆生,心迷意亂,智暗情昏;雖有齋戒,並無智慧,愚心高慢,邪見自專,不背下心,參求名師。」
偉大的先知先覺者--釋迦牟尼佛,早在兩千五百多年以前,就看透了衆生的根智,一個世紀不如一個世紀,雖然時下的工業發達,科學昌明,已是所謂的太空時代了;可是,人類中的一份「光輝人性」!卻日漸沈淪于晦暗的境地了。
這種淪于晦暗的人性,當然不是原始的現象,而是無始以來,生生世世所造下的一切善善惡惡,把清淨的識田(真如元性),填塞得滿滿的,使其失去了本來的真實面目;而形成現在末法(與末世紀有相同義)時期的悲哀人生,代而替之的是:
「迷惘的環境。
茫茫的前程。
夢幻的方向。
固執的感情。
脆弱的理智。
消沈的意念。
憤怒的作爲。
空浮的思維。
绮妙的遐想。
……………。」
這就是迷失了的這一代!不敢面對現實卻又爲現實所左右著的這一代!像是爲流沙淤塞了的河道,劃遊于河上的舟航;如是障礙重重,欲行艱難,進退不得。
如是……
處在這樣的情形下,人類便顯得根鈍智劣了,心迷意亂了,智暗情昏了;所表現的是愚心高慢,邪見自專。
如是,警覺的善德,發現了人類的危機,便揚拳舉臂的疾呼著:
「覺醒啊!被迷失了的這一代!」
「奮起啊!小心駕駛你的舟航!」
這就是人性的呼喊,發自善德的覺醒的心深處;像警世的木铎,撞擊著人類的迷夢,像熊熊的聖火,點著人性的智燈。
這就是善德的可敬處,所以,我們不能遠離他,必須親近他!
四、應樹立正信
現前的神棍(乩童)如雨後春筍,到處打著佛教的旗幟,假藉佛菩薩的名義,大展騙人斂財的勾當,以至使正大光明的佛教,蒙受著汙穢的羞辱。過去,那些左道旁門,妖魔小醜,與佛教攀親戚,論淵源,借機招搖撞騙;有的身披袈裟,冒充出家人沿門托缽,利用「慈善」二字,大飽私囊,更有以符箓(內寫佛教密宗中的真言)乩蔔,爲人改運治 ,殊不知佛教中從無此般手段。結果,騙財騙色的是歹徒,迷惑衆生的也是歹徒,而遭受損失的卻是佛教,想想:能不叫人痛心疾首麼!
近年來,乩童的發展趨勢,已達無孔不入的階段;乩童們以毀損父母的遺體(色身)爲能事,以出賣血汗爲號召,舞刀弄劍,赤膊跣足,口宣神鬼意旨(其實是無稽的連篇鬼話),手畫神鬼箓(應該說是鬼畫符),顫抖喊叫,涕唾橫飛;一會兒叁太子降世,一會兒某仙姑下凡,最令人啼笑不得是:什麼觀世音菩薩的大姐二妹也來了,濟公活佛也來了,唐僧(玄奘大師)領著齊天大聖(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也來了。這種神佛不分的場面,有的是神棍裝扮,有的是無業遊民登壇,更令人不敢領教的是,竟然有五六十歲的老阿婆,叁四十歲的少婦,以及花樣年華的少女們,居然也短褲赤臂,奇裝異服,一並喊叫著登上神壇。
起初,這些發展情勢,僅限于道壇神殿,漸漸地,徑然藉進香團的名義闖進了佛教,在莊嚴肅穆的佛殿中,鬼喊鬼跳起來;刀光劍影,血汗與唾沫齊飛!唏噓!痛哉!佛門蒙羞,叁寶受辱。如是,迷信與害人的帽子,一頂繼一頂地加戴于佛教的頭上。
其實,佛教的真實面目是清淨的,論儀式,是莊嚴的梵呗。論供奉,是潔淨的香,花,水,果。論禮節,是五體投地的膜拜。論威儀,是衣履整潔,行止端莊。論祈禱,是發露忏悔,坦述願心,祈求叁寶的加被,亦如面對父母,訴說衷腸;怎麼也不會有那些叫囂,凶殘,怒罵,汙垢等等的紊亂場面。
除此以外,做一個佛弟子步上正信的道路,最要緊的是:發揮自己的智慧,了解佛陀的教化,依佛陀的言說而言說,照佛陀的行爲而行爲,這樣就是「正信」,否則,便不是佛子,不是學佛,自然就不能成佛。
五、應發菩提心
甚麼叫做菩提心呢?就是普遍地爲衆生的疾苦煩惱,而生起幫助救度的慈悲心意,把大乘教下的佛陀教化普施于衆生。
這種心意的發露,不分時間和空間,不分種族與膚色,不分地域及國界,不分異類和生化,叁界(欲,色,無色)一切衆生的生死苦惱,都能以永恒的悲願,虔誠的慈心,去完成「他痛即是己痛,他苦即是己苦」的度脫心意,這樣就是發菩提心了。
不過,發菩提心必須依序漸進,不是一蹴而成的事業。首先自己要在修學(學佛)上下工夫,有了菩提心願踐履的基礎(救度衆生的條件),才能從事菩提心願的事業;同時,在實施的時候,先不必去計較成果(功德),由小而大,由窄而廣,慢慢地闊而遠之,所謂積液成流,積沙成塔,那樣的精神才是最偉大的,也才能持久不變!
六、常常行忏悔
梵網經雲:
「忏悔即安樂,不忏悔罪益深。」
常行忏悔,並不只限于做錯了甚麼的時候,因爲已經知道錯了的去忏悔是較爲容易做的,惟有那無始以來多少錯了的,而不知道爲什麼做錯?錯在那裏的過往,如果不虔誠地去忏悔,我們的識田是不會得到清淨的。
爲了使識田清淨,所以,我們應該時常檢討可知的過去和現在,提高警覺,莫要再犯;同時,以比量的方法,推想那些不複記憶的,以及根本就無法回想的過去,惟恐像眼前一樣犯下可怕的錯誤。
忏悔的方法很簡單,只要微目端身,發露錯誤的事實,加以檢討(客觀的),從今以後立願不再去犯,這樣就是忏悔。切不可痛哭流涕,毀損身心,只要做到「虔誠」二字,忏悔的目的便達到了,即能得到適意的安樂。
七、慈悲的真義
慈悲的真正意義是什麼?
慈悲二字,原出于四無量之二無量(按慈悲喜舍四無量),慈是與樂,悲是拔苦;涅槃經及智度論中說慈悲有叁種:
一是--衆生緣慈悲。
二是--法緣慈悲。
叁是--無緣慈悲。
可見慈悲的精神,是以一切衆生的平等觀念爲出發點,絕不局限于自我或者是狹隘的他(她)爲中心目標(因爲尚有更多的它與它);遠超過異教的博愛。
(因爲博愛僅僅限于人類,對其他的有情衆生,仍施以殺烹來滿足自己的口腹。)
般若經中說:
「向諸生物,恒起悲心,拔其苦,恒起慈心,與其樂。」
向諸生物四字,不正是反應了慈悲心的無量境地麼!以物質論,說明一切衆生與我同體,以精神論,一切衆生與我共心意識。在這樣同體而且共心意識的情形下,所生起的慈悲心,自然是沒有「分別,偏執,能…
《學佛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