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認識佛教與佛法▪P3

  ..續本文上一頁煩惱就是一種業報的現象,是你造作的,就要自己去受。若是告訴你一個方法,就能化解你的煩惱,那就不需要修行了;佛法是懂得道理、方法,還要實際去修養才行。以煩惱而言,也有很多于「理」方面的認知,如以煩身惱心,內外不安這些字句代表是煩惱的話,並不表示這就是佛法。以佛法來談,包含教與法,把這兩個名詞放在一起,用一個代表性的佛法名詞,就很容易認識-煩惱、菩提。

  煩惱,是人的問題,人人都有,可是如何形成﹖如何化解﹖就必須要有佛法所提出的道理方法。若以概念來說,是要行于菩提道,這就是煩惱與菩提的關系。可是于下手與知解上的認識,修養上實際的體驗要怎麼做﹖「煩惱即菩提」是法的概念。若要進一步探討法的真正面目-煩惱中有菩提,那才是法的重點指示。煩惱是人所爲,煩惱中有菩提,但菩提並不是佛法。

  可能各位聽了不一定贊同我的說法。煩惱,大家認爲是世間法,這點共識沒有問題,因此往往說菩提就是佛法,事實上不能這麼說的。煩惱,世間的人都有,所以說是世間法;可是菩提不是佛法,菩提只是幫助你達到覺悟境界的道路,這條道路不一定是什麼樣的道路,所謂八萬四千法門就是八萬四千個通往覺悟的菩提道。

  那麼什麼是「佛法」﹖照我剛才說的,菩提在煩惱中就有,如何從煩惱中突破出來,顯現你的覺悟,也就是必須把你的煩惱化解掉,沒有煩惱了,那才是「佛法」。是不是只要煩惱一來,就用佛陀的方法,能夠從道理方法上把煩惱化解掉,就是完成了佛法﹖那也不是,只是解決掉一個煩惱,顯現了菩提而已,並不是化解一個煩惱,就表示所有的煩惱就必然能全化解掉了。

  因爲一個人在幾十年的生命中,有太多的煩惱,而且不只是有相同的煩惱,還有更多數不清不同的煩惱。這種種相同與不相同的煩惱,即使你找到某一個菩提道,也不一定能在下一次相同的煩惱中,用相同的方法就可以化解。爲什麼﹖舉個例子:「你爲什麼煩惱?」我們一般並不這麼表示,而是:「我有好多煩惱,怎麼辦?」只是將一個問題擺著,希望求得一個答案而已。事實上,答案在那裏?所以會有很多人告訴你:「去念佛號。」起初念一念有效,但念久了,煩惱還是存在。若想再求另一個解決煩惱的答案,又有人會告訴你:「那你持咒好了。」不錯,持持咒也蠻有效,可是時間久了,煩惱依然存在。于是有的就教人誦經、禮忏,甚至參加法會功德,會有一個換一個的答案告訴你,可是到最後呢?開頭是有效,過了一段時間,還是煩惱,也就是那個煩惱根本從來沒有化解掉,有的只是暫時轉移的精神現象而已。煩惱根本並沒有解決,你的煩惱依然如故。

  我們常說要「出離煩惱」,以煩惱而言,不是一個煩惱化解掉,我就見道、成道了。像有很多人,事業失敗或情感受傷害時,在人生現實遇逢煩惱就說:「我這下子看透了人生,我覺悟了!」似乎一下子頓悟,就認爲自己成佛,成菩薩了。若用這種方式,那釋迦牟尼佛未免比我們還笨,爲什麼?我們只要覺悟一下,看透了從此就不再煩惱。請問真的可以看透嗎?真的不再煩惱了嗎?所以佛法中談「煩惱即菩提」、「煩惱中有菩提」是有其道理與方法的依據。

  剛剛我說,光是有了問題,尋找答案,並不能解決與化解煩惱;那如果我們針對煩惱去著手,就能發現煩惱中的確有菩提。舉個例,假使有人問我:「師父!我有煩惱怎麼辦?」我一定會問:「你煩惱什麼?」答說:「我自己也不知道爲什麼煩惱。」這不叫煩惱,只是妄想雜念。

  煩惱的發起,不用別人問,自己可以探討-我究竟爲什麼煩惱?假使因別人倒你的債而産生煩惱,我們可以發現,你煩惱的成因是什麼。但有沒有想過,你爲什麼要這麼做呢?你說:「因爲他是我的朋友親戚。」那麼彼此之間一定有情份在,我們會想到一個問題:當初你替他調支票時,有沒有想過,他將來是否有能力還給你?你會說:「我信任他,他應該是個好人。」沒有錯,可能有許多人不是刻意要倒人家的債,而是處在某一種環境、因緣關系,使他實在沒辦法,而非刻意如此做,是有許多這種情形。

  那我們更要想到,當你幫助別人時,先要想到自己能力夠不夠。若自己能力不夠,還要去幫助別人,這其中已顯出你會受到傷害,若無法承受傷害,就不能做;若認爲這種傷害,我還可忍受,那就不應該煩惱。如果我們只是煩惱,而試圖求得些什麼?並不深入探討爲什麼煩惱,那麼可以肯定,你是自尋煩惱!

  我們再用一個簡單的方式來看-「你爲什麼煩惱?」有人回答:「因爲別人毀謗我。」大家有沒有考慮過,因毀謗而形成你的煩惱,其中是否存在予盾?可是人就是奇怪,明知道是毀謗,他還是煩惱。

  我們應該知道,毀謗不是事實(毀謗並不是真實的事情),也就是他說的是一回事,而實際上我自己才不是如此。如果再進一步探討:「他毀謗你什麼?」答案是:「他說我是小偷。」若人家誣陷你是小偷,而事實你自己並不是小偷,這才是毀謗;若你真的是小偷的話,反正一人做事一人當(實至名歸)那也算不上是毀謗。既然是事實而不是杜撰的毀謗,那你就不應該煩惱。「可是因爲我不是小偷,受到不實在的毀謗,我才煩惱。」我們人就是這麼去強調。假使再細究探討,若別人認爲你有小偷的行爲,你是否曾經在有意或無心的情況下做過一些什麼?多花點時間、仔細想一想,說不定到最後你真正不是小偷,而所形成的毀謗也一定是誤會。若因煩惱別人毀謗你是小偷,而你不是,最後找出來是個誤會,那麼誤會一經解釋,不就沒有煩惱了嗎?可是誤會 需要用知識、經驗慢慢去探討、追究才能化解。

  若我們只是一味地煩惱,也不管爲什麼煩惱,一煩惱就找一個菩提,菩提在那裏?菩提在佛法中。「煩惱即菩提」,就是人的問題,以佛陀告訴我們的道理、方法,探討如何追究,把你的煩惱化解掉,那就是佛法;不能化解掉,即使你知道而做不到,縱使再好,都還只是世間法。所以一個完整的佛法,必須把你的問題化解掉,若還存在任何細節或是後遺症的,都不是佛法,也因此佛法本身不是一個問題,求得一個答案。我們一般初學佛者,大部份有了問題,都希望求得一個答案,就如我剛說的,有煩惱就去請教一個方法,教來教去,最後煩惱還是存在,到最後,被求教的這位說:「我實在沒有辦法,該教你的方法都教了,你居然還煩惱,那你的業障實在太重了!」

  了別「佛法」與「佛教」,並不是要大家起分別心,而是提醒各位,佛教裏面有佛法,它不止是個宗教而已。若只想成爲一個佛教徒很容易-皈依叁寶就是佛教徒、佛弟子。可是真正面對現實,如何珍惜你這短短幾十年?那就必須要具足佛法,沒有佛法,不管怎麼做,還是在世間法中打轉。跟各位講句不太好聽的話,即使是孔老夫子,還是世間人,他不是佛;孔子是至聖,也還是人,還是沒有出離世間,同樣在煩惱中過,還是有太多的問題不能解決。

  佛法是究竟的,在所有的宗教中,只有佛教才有佛法。剛說過,從「業」上的認識,那麼以八萬四千法門(整部大藏經)來看「道」的話,當問題發生的時候,想尋找某一個法門來幫你化解問題,若以在家居士而言,尤其在今天這種忙碌的社會,是很難下手,無從找起,究竟需要用什麼方法幫助你?如你要去翻大藏經,翻不完,因爲藏經太多了。可是我們談「業與道」,道在那裏?在藏經裏,那你會擔心-我怎麼辦?所以佛陀在世時,爲了所留下來的佛法,才建立起「僧伽製度」。

  「僧伽」,不是一個出家人能代表的稱呼,它是叁個,以至四個人以上,離開(出離)了家庭,聚合在一起修學佛陀的道理和方法者,就叫「僧伽」。我們要把握一點,並非凡是僧伽都能講經說法。因爲僧伽的條件並不是很高,只要叁至四個人離開家庭,舍棄世俗,聚在一起修養研習佛法,從而得到佛陀的智慧,除了解脫自己的生死,而且還要幫助別人(當然並不一定每個僧伽都要做到這樣)。佛陀建立僧伽的本意,是希望出家弟子能荷擔如來家業,把他的道理方法一直流傳下去,可是並沒要求每一個出家人都要做同樣的事。

  我們知道每一個人的出生、教育、根基、智慧都不相同,不可能把他們擺在同一定位上,更何況出家人,有的早出家,有的晚出家,但好像只要樣子變了,他就應該什麼都懂,所以常會說:「你看,這位出家人什麼都不懂。」事實上這也要求過份。至少要了解,他出家多久了?修學佛法多久?在佛陀的智慧上,擁有了多少?

  以出家人而言,荷擔如來家業,普度衆生,若認爲自己可以這麼做的話,的確,你應該爲法之師(法師),否則只是比丘、比丘尼而已。佛陀爲流傳其道理建立起「僧伽製度」。有一種說法,出家人一旦出家,受了叁壇大戒之後就稱爲「人天師範」,不但做人的老師,還要做天的老師。各位想想,是否每一位出家人都可以做得到?當然我不是說做不到,但是需要時間。

  如幼稚園的老師要經過幼保教育;要想成爲中、小學老師,現在幾乎都要大學、獨立學院畢業;要做個教授,甚至具有博士學位也不一定馬上能當教授,即使副教授都不一定立刻做得到,說不定得從講師做起。世俗教育如此,佛法的教育更不是那麼簡單,同樣也需要曆經很多時間,請益善知識來幫助他。我們所看到的,有很多觀念,只是佛教的形態,並未從佛法上探討,多做一些認識。

  我從民國五十六年離開臺北之後,這些年來一直在南部,也未曾在南部活躍,都是關起門來培養出家人、辦佛學院及一些解行的工作,不管是知見上、經典法義或實際修養。既然已經關了這麼久,照理說我現在應該可以退休了,只是在佛教裏,釋迦牟尼佛好像沒有提及退休的製度。釋迦牟尼佛交付出家人講經說法,也只是對出家弟子的希望,不是人人一定非做不可;即使要做,也需要時間,慢慢經過幾年知見的修養及實際體驗。所以在佛教所看到的「佛、法、僧」包含了做法會、誦經、禮忏、超度……等,這都是佛教的行爲,這行爲若對死去的人有一份功德,對活著的人,只是一種精神上的依賴和安慰而已,于實際面上,要化解個人切身的問題,沒有佛法,還是不能解決。

  講來講去,大家還是會問,八萬四千法門該如何下手去認識修養?我談到出家人,重點在出家人是佛法的專業從業人員,在家居士在忙碌的現實生活中,要化解所謂「無始以來的業,所展現出來的感報」這些問題的話,需要有出家人介紹佛陀的道理、方法,才能得到利益。

  佛教也好,佛法也好,有一個大前提,身爲佛教徒只是個樣子,一定是爲了自己的生與死,才會談修養,只是一味地依賴、祈求是不可能得到「解脫」的,要有佛法才可以。依于一般人而言,八萬四千法門不易找尋,那麼就有出家人可以幫你,所以我們稱出家人爲「僧寶」,寶在那裏?珍貴何在?因爲他是一位專業人員。當然出家有前後,不可能一出家就成爲法師,就可以度衆生,還是需要經過很長的時間、空間才有機會。我也不是強調只有出家人才了不起,因爲這是個現實的問題;在座各位以在家居士而言,你每天必須爲現實生活付出很多時間,能擁有的時間是有限的,若想要從大藏經中找到你所需要的,的確不太可能,所以才需要有出家人。出家人放棄一切世緣,專門在從事這方面的修養,只是也要提醒各位,有佛法還要有佛教,因爲佛教上很多行爲,同樣要出家人去維護、延續它。

  在概念上談「業」,我們都知道了;談「道」,就要看你本身的興趣是什麼,具備的條件如何。這其中跟各位提出一些要領,第一個,我們學佛,要有個宗旨去把握它。佛法、佛教它的宗旨和大前提-不傷害別人,自己也不受到傷害;不傷害別人很容易做到,自己也不受到傷害是很難的事,那麼就需要佛法來幫助你。

  第二個,如何進入到佛法?要具備叁多-多看、多聽、多問。所謂「多看」,不管你看任何一部經,要看很多種注解;所謂「多聽」,同一部經,要聽不同的人講;若有了問題,同一個問題不只問一個人,要問不同的人,這樣才能達到多看、多聽、多問。在這叁多之下,就可以搜集很多資訊,自己可以去比較、選擇。若只是一本經看一個注解,有了問題,問一個人,你就沒有選擇的余地,沒有比較的機會;若能多看、多聽、多問則可搜集更多資訊去比較,然後得到你所需要的。

  我說的「叁多」,所謂比較、選擇,不是一次的比較、選擇,而是要不斷的比較、選擇;選擇之後,還要把你所選擇的再去比較,再去選擇,最後才能肯定可以幫你化解問題。

  第叁個,我們不要一開始學佛,就要固定學一個方法一門深入,了生脫死,不要用這種方式。爲什麼?你看臺灣這些年來,發起修習彌陀淨土,大家就一窩蜂去念佛,念一念後,聽說學密很好,又一窩蜂去學習。最近,大家說禅最好,一窩蜂又去學禅。不曉得再過一段日子,又要學什麼?爲何會有這種現象-人雲亦雲?人家說這個好,就跟著跑,究竟你自己的興趣根器在那裏?自己具備的條件適不適合?八萬四千法門,難道這麼幾個就代表一切嗎?

  所以學佛、修行,不要一開始就想抓住一個方法,然後一門深入,這不是辦法,還是要多看、多聽、多問,在叁多之下,慢慢發現自己喜歡什麼,自己所具備的條件適不適合,如此才能得到實際的效益。否則,依我過去到現在的經驗,有很多人學佛多少年後,還是不知道該怎麼辦,因爲他一直沒有認識清楚,自己的興趣根器究竟在那裏?喜歡什麼?自己所具備的條件是否適合?是否相應于這一法門或這部經典?其實任何一部經典都有其道理與方法。

  不管我們是從宗教的入門以至到佛法的修養,都要記取一句話「依教如法」-依于佛陀所教(所提出來的方法);「如」是適合于你自己,能相應,沒有缺陷,只有這樣才是如法。否則,只是盲修瞎練,學佛好多年,最後還是煩惱不斷,也很難顯現菩提,何況要談解脫,還涉及到因果關系、因緣法則……諸多變數。

  一百分鍾的時間,想要把這麼大的題目,講得很詳細並不容易,只是概要式的把一些現實生活中,人生道路上可能會遇到的問題,提醒各位去把握重點。

  84.3.27臺北國父紀念館

  

《認識佛教與佛法》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禅宗面面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