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性」與「理性」-其實,人是不可能用平衡的方式去找,而是說:當我們表現感性或理性時,它有一個大前提-「會不會造成傷害」?不管是傷害別人,或是傷害自己,你用感性或理性都錯了;如果不會造成傷害,不論你用何者,都不成問題。
所以佛法說「不起分別」,是要我們別在人的正、負面上去分別、計較、執著。因爲是人,就會有問題,如果人沒有問題,佛法也沒有用武之地!因爲佛法是針對人的問題,教我們如何去處理的道理、方法。
人的瞋恨之心,也是因爲受到傷害才有所引發。
最後要談的是「癡」,提到癡字,萬不可在上頭加個「愚」字!這個癡字,不是指愚笨的意思,是癡迷的癡;癡是執著、迷惑,若說成愚癡就錯了。一個愚蠢的人,他不會癡迷,因爲他不明事理,反正橫豎就是這個樣,也無從執著起。人是被迷惑後,才會有所癡迷。譬如說:一個其貌不揚的人,娶了一位如花似玉的美嬌娘,有人就會說:簡直是一朵鮮花插在牛糞上!說這種話的人,就是癡迷者。爲什麼呢?因爲他不懂爲何這位女子會嫁給這位男士,因他不是當事者。我們絕不可只在表相上計較執者,不可被外在的相所迷惑。一個人的內在美,必須要相處一段時日後,你才能了解他美在那裏。因此所謂的癡,如果不是被迷惑的話,絕不會發生癡迷的現象,所以癡絕不是愚蠢。
我們再看,有些殘障人士嫁娶正常人,往往我們只從表相上去論斷,很少探討他們的結合是爲了什麼?他們的結合是否真如外人所想,是痛苦的嗎?我想不盡然。如果真是外人所想的那樣,他們早就離婚了。所以癡迷之心,在佛法上叫做「無明」;我們人常處在無明之下,面對人與事,只是以自我意識去認定,而産生計較執著。
佛教常教我們要正知、正信、正見。但多少佛教徒喜歡神通、瑞相、感應,爲什麼會如此?因爲他們被迷惑了。容我說句實話,即使有神通,能幫人簽六合彩,中明牌嗎?如果神通真的那麼廣大,豈不發大財了?爲何有神通的人,不去做這些事?我們再看所謂的瑞相、感應,不錯,佛教確實有這些,但那終究仍是「相」,金剛經言道:「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究竟有何內涵?值得深思。
人往往對愈神秘不可測的,愈好奇;愈是不可思議的,愈想要去發現它。事實上,那些玩魔術的,若不明白其關鍵所在,也會覺得他神通廣大。所以有很多人被迷惑了,而産生不可自拔的癡迷。佛法強調正知、正信、正見,是教我們不要迷信,並不是說神通、瑞相、感應不好,而是說這些究竟對你對學佛有何利益?
我在各地演講,特別強調學佛是爲自己,學佛要靠自己,不可依賴佛菩薩或依賴叁寶、法師,自己應該多學些道理方法,在修行上多下些功夫。剛開始有些人會照著去做,但做了一年半載或兩叁個月後,卻發現自己一如往昔,並沒有什麼神通、瑞相或感應。就像每次我上完課後,常有人會問我:「老師父,你每次講課要准備多久的時間?」我說:「要花七十幾年准備!」他感到很驚訝,因爲他被「七十幾年」所迷惑了。其實我的意思是:如果沒有以前七十幾年的學習及修養,今天我怎能在課堂上,把佛法介紹給大家?
剛才我們談「人的叁大問題」-貪、瞋、癡。在座的各位可能覺得跟印象中,引經據典的講經說法似乎有些距離,爲什麼我所說,都是一些生活中俯拾即是的問題?我們常說「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是唐代的一位大詩人所講的話,這位大詩人所說的,連叁歲小孩都懂得,但八十歲的老翁卻做不到,爲什麼?「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談何容易!還要「自淨其意」!即使最後一句話,我也要提醒各位,那也只是「佛教」而已,還不是「佛法」。
或者你有所懷疑,「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不都是佛法嗎?尤其是自淨其意,怎可說不是佛法呢?但那只是一種宗教,佛陀教化衆生,對衆生的希望而已。若想要成佛、菩薩,僅僅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並不能達到佛、菩薩的境界,爲什麼?以菩薩的行道而言,有許多必備的要件,最起碼的「六波羅蜜,四無量心」,就已經夠我們忙的!此外,還要有「戒定慧」四無漏學的基礎,你才有機會成就菩薩;況且成就菩薩,尚有「十地」這十個不同的層次。
所以談人有貪、瞋、癡,其目的何在?因爲是人就會這樣,問題是該怎麼辦? 曾有人這麼說:「因爲人有貪瞋癡,所以我們要勤修戒定慧。」我告訴各位,佛法不可用這種方式來講,佛法不能說:用戒定慧去對付貪瞋癡。
人的貪瞋癡,是因人無始以來所造作的業,所謂業力形成的。勤修戒定慧的目的,不是教人以戒對付貪,以定對付瞋,以慧對付癡,佛法不是相對法,我們說佛法是講究圓融處理;譬如處理世間的煩惱,處理是什麼意思?以現在的白話來講就是「突破」。
我們如何突破現實的貪、瞋、癡?並不是拿戒定慧去對付貪瞋癡;其實,貪需要戒定慧,瞋也需要戒定慧,癡還是需要戒定慧,並不是一個對治一個。因爲貪瞋癡是我們衆生有漏的行爲,戒定慧是可以突破這些有漏,而達到無漏,所以我們稱戒定慧爲叁無漏學。
再譬如:轉煩惱成菩提,並不是找一個菩提去對付煩惱,而是說煩惱中有菩提!當身心不安時,這種現象就叫做煩惱;什麼是菩提呢?就是當煩惱生起的時候,去面對、發現煩惱。煩惱什麼?爲什麼煩惱?從這些探討中,我們去認識、分析、了解;如果敢于面對煩惱,還能去認識、了解的話,自然就有能力處理煩惱。而佛法裏面有很多的道理方法,告訴我們怎樣去面對煩惱;我們正可應用這些道理方法,突破、化解問題的關鍵,你在煩惱什麼?爲何煩惱?從這方面下手去探討許多的「爲什麼」,再依循佛法中的道理方法,自然就可以化解問題了。
各位想想,菩提是怎樣産生的?你能不能做得到呢?說歸說、做歸做,二者往往有距離;也就是佛法說的,「解」跟「行」兩者要圓融。
大家知道佛法談「信、解、行、證」,最後一個「證」字,證明你真能依一些道理方法,把煩惱化解掉,從煩惱中顯現出來的,才是佛法中所謂的菩提。當雙方之間有誤會時,叫做「無明」;誤會都搞清楚了,那叫做「覺」,或者叫做「明了」。人在無明之下才會有問題,才有貪、瞋、癡;如果人能從無明中,而能明了,當然就能從煩惱中間顯現菩提。
如果說因衆生有貪瞋癡,我們才學戒定慧去對付它,那真是叫吃力不討好,比不學還糟糕!所以我們有時候會發現,學佛若只是依于某一些法門,那是很難解決問題的。所以當問題發生時,爲什麼我們不去探討有什麼樣的道理,有什麼樣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
「佛法是對人說的法」,因爲人有問題,才需要佛陀的道理方法,幫助我們去認識問題、了解問題,而後化解問題,那才是真正的佛法。
因此在貪瞋癡的前提之下,可以發現:所謂的人心、人性、人道都在這裏面,人本來就是如此。爲什麼我們不能夠在問題一發生時就把握住?因爲人與人之間或人與事之間的因緣、因果關系,除了自己,還有別人。譬如:一個巴掌拍不響,那也就是說事情的發生,絕不是個單一的問題。
事實上,人總是免不了在人事上會産生問題,當問題發生的時候,我們的知識、經驗或者所具備的條件不夠,該怎麼辦?
以世間法而言:要受教育,要去學習別人的長處,吸收新知。其實佛法就是如此,因爲佛法是針對現實生活,關系到人、關系到事以及人的能力所不及的地方,而佛法的道理、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就好像我剛剛講的貪瞋癡及煩惱,你必須要學習佛法,修養戒定慧,才能突破自己所處的困境,而且不會造成傷害,很可能還會得到利益。
我們常說:「不經一事,不長一智」也就是人都是這樣慢慢成長,要經曆許多的教訓失敗,從中學習許多經驗,不論是好的或壞的,慢慢就知道該怎樣去面對人與事。但只是依于世間的這些知識經驗是不夠的!
我舉一個例子說明:不管你的智商多高,你就沒有辦法知道過去以及未來。人就是如此,對現在所處的環境,順者得意忘形,逆者怨天尤人。
我們不妨思考,有一個人看似從來沒有做過壞事,都是做善事,也從不傷害人,爲什麼他還會生病?爲什麼還會發生意外的災難?問題在我們怎知他過去的情形呢?我們再看看自己,一旦所處的環境慢慢改善或地位逐漸提升,就會認爲我本具備這些條件,我本該如此,從這些當中,你能把握什麼?
佛法談「無常」,也常遭人誤解,動不動就說世界都是無常,何必那麼計較執著呢?好像是有道理,事實上我們思考一下,什麼叫做「無常」?我們能不計較、能不執著嗎?譬如說:希望日子過得好一點,健康長壽,甚至道業精進,法體安康,事業發達,諸如此類,有誰能不計較、能不執著嗎?如果只是以「無常」否定一切,那就是對佛法誤解了。
法華經所談的五停心觀,在座可能有人修過「不淨觀」、「白骨觀」之類,讓我們想想,如果以不淨觀來講:一個漂漂亮亮的女性,或一個很帥氣的男性,我們睜著眼睛硬說人家九孔以及八萬四千毫毛所流出來的,全部都是髒的,有什麼好可愛的?可是一個真的奇臭難聞的人位于眼前,相信大家還是甯願撰擇前者居于身邊,人還是不免計較執著。
我們再看化學肥料所種出來的蔬果,多少有害人體;有機肥種出來的,不僅不傷害土地,而且不破壞蔬果的營養價值。可知有機肥成分是什麼?都是很髒的東西,我們會因爲它髒,就不要吃蔬果了嗎?又聽人家說千萬不要吃吳郭魚,爲什麼?因吳郭魚吃大便長大的;其實,那是養吳郭魚的人,爲了節省飼料才如此。想想,我們真正執著的是什麼?如果不想吃魚,再好的魚也不需要;反之,再壞的也無所謂,主要是在乎我們怎麼去面對問題。
我們依于因果關系、因緣法則,再從果報現象就很容易了解問題。剛剛說過,有的人一出生就在富貴家庭;有的人一出生很平凡;有的人一出生就很苦。大家都知道,這是業報的現象。這種業報,我們追溯到過去所造成的,現在來承受;同樣現在所做的,將來會承受。這種道理我們都懂,可是當我們在承受果報的時刻,爲什麼做不了主?好的,喜歡承受,求之不得;不好的,卻要抗拒排除,這些不都是自己所作的嗎?我們也常常因個性關系或自己的倔強脾氣,或太過于任性而不在意別人的感受,忽略了別人會不會因此受到傷害?只知一味地發泄。一旦有一天,別人也以同樣方式對待,自己反而承受不了。又如有人一輩子都是行善積德,居然還會生病?甚至于重病,還死的很不好看,我們也都懂,他這一生是在承受過去所做的果報,那爲什麼還要去分別?
所以經典告訴我們面對苦樂的時刻,我們應該用什麼態度去面對-樂的,當然我們都願意接受;苦的,佛法告訴我們要做到苦而不以爲苦。
明明是苦,如何做才能不以爲苦呢?以父母對子女爲例,那一樣不苦?養剩育女的辛苦,人皆理解,可是做父母的卻是不以爲苦。我們再看,做父母的,當兒女表現得好,會覺得與有榮焉;做得不好,也會原諒,甚至幫他開脫掩飾,爲什麼會這麼做?這就是一種分別心。兒女做得不好,當然苦;會不會因爲他不好,就放棄?還是會給他機會,幫助他、關懷他。人本來就可以做得到,問題是:我們太過于「分別」了,對自己的兒女,可以做到如此,對別人的兒女就難了。
所以菩薩以慈悲爲懷,強調「衆生平等,不起分別」,當然大家都了解,可是要做到這兩句話,並不容易。因而佛陀教我們許多的道理方法,幫助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去運用發揮,使它成爲力量;什麼力量?就是我剛說的,當煩惱來時,你能夠去面對煩惱,認識煩惱,化解煩惱,最後能不煩惱,那也就是菩薩行者,行于現實生活中的覺悟之道!
83.10.18基隆市立文化中心
《菩薩行道與現實生活》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