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蜜幫助我們。佛法就是告訴我們,用安忍的方法才能在人生道路上,在業的因果感報中,不斷往前走。
色身的維護比較好忍,法身的培養的確很難。因爲法身是從「業」中去突破而得道,或是說成佛、成菩薩;那就必須轉凡入聖,轉業成道,人的業要清淨,無明要明了,煩惱也要突破,這中間有多少需要我們去行忍?所以學佛剛開始發起一份道心,難免會遇到一些障礙,怎麼辦﹖佛法告訴我們要去行忍,忍不下,就把它當成一種磨練、考驗。不論磨練或考驗,都是忍的行爲。因爲人不免以自我意識去面對問題,難以安穩、祥和的心去面對問題,也可以說面對問題時,是最沈不住氣的時刻。
所以除了「布施」可以幫助我們完成一些功德,饒益衆生外;其實「行安忍」,也可以饒益功德。爲什麼﹖能忍,不僅可以不傷害別人,也可以使自己不受到傷害。如果說,行忍時,我不傷害別人,自己卻受到傷害,那就是把忍上的「安」字舍棄了。我剛說過,安是安詳、安穩地去做,只要我們能把握住自我意識,那行忍波羅蜜就沒有太大的問題。
其次再談「持戒」,究竟「戒」是什麼﹖怎麼去持﹖我把戒解釋爲「不犯」,不去侵犯即是持戒。侵犯就會造成傷害,不是傷害別人,就是傷害自己。如果你做到不侵犯,你就能持戒。
在家學佛,從皈依叁寶之後,就要慢慢學戒。基本上有五個戒待學,第一個是不殺生,有許多人誤把它當作是吃素。吃素是不是學佛﹖吃素以後,就不會有別的殺生行爲嗎﹖我們曉得,當我們的兩腳往地上一站,或走路時,你知道地上有多少生命喪失﹖你說有沒有殺生﹖譬如說蚊子咬人,我們看見了可以把它趕走;如果你在睡覺,蚊子咬你,憑自然反應,把手伸過去,將蚊子拍死了,那是不是殺生﹖
我們要了解,不殺生的目的是培養慈悲心,佛菩薩講究「慈悲爲懷」,殺生是一種殘忍的行爲,不殺生不是要求我們一定要吃素,不是說不可以吃雞、魚、鴨肉,佛菩薩慈悲爲懷,不管任何生命-無論有情、無情,甚至非情,都需要維護,要用仁慈悲憫的心去面對,不要去傷害、殺死它。所以戒是不侵犯或不造成傷害。
第二戒是不偷盜,不搶或不偷人家的財物,也就是不侵犯人家。
第叁戒,以在家五戒而言是不邪淫,男女之間,夫妻的正常關系是容許的。邪是不正當的意思,而夫妻是名正言順的一種倫理關系,我們爲何要反對它﹖所謂不邪淫,是不可以有夫妻以外的男女關系發生。如果發生即是邪淫,就會造成侵犯。這條戒講得深入些,如果夫妻關系過分,或者超越正常行爲,都叫做「邪淫」。因爲「邪是不正當,淫是多的意思」,在不正當又過分的情形下都是邪淫。
所以在家學佛,皈依叁寶、受持五戒,不要誤解了「不邪淫」,因而造成夫妻失和,家庭出問題。在此我要提醒各位,即使受過在家菩薩戒,而且還必須受過八關齋戒法,也只是告訴你,一個月只要八天像出家人一樣,也就是說如果您受過菩薩戒,一個月只要有八天時間,像出家人一樣過日子,您的菩薩戒就很完美了。所以很多人不能把握戒律要求、錯解戒法,往往造成很多家庭障礙、個人煩惱。
我們再看第四戒,不妄語。不妄語,是不能以不實在的言語去欺騙人家,傷害人家。如果話雖不實在,可是能幫助他人化解問題,是可以方便的。所以有人受了五戒,問我:小孩喜歡吵鬧,講一些不實在的話,告誡小孩,算不算妄語﹖我跟她講你先告訴我,你是爲他好﹖還是爲他壞﹖他說:當然是爲他好。既然是爲他好,就可以方便,這種妄語叫做方便妄語。這種方便有個大前提,其結果是饒益性的才可以,但絕不可利用這種方便,而造成傷害,這是必須要把握的。
其次飲酒的問題,很多人說酒是五谷、雜糧做的,都是素食的,爲什麼不能喝﹖問題在于酒喝多了,會喪失智慧、喪失靈明,還會做出許多有關殺、盜、淫、妄語等違反戒律的情事。所以「飲酒」也叫「遮戒」,因爲它會遮掩你的智慧,遮掩你的靈明,使你違反許多戒法,這才是不飲酒的戒律。有人曾問我,如果受過戒的人,手拿著酒器,五百年會沒有手。問我是否有這種事﹖我先問他:你拿酒器幹什麼﹖如果你是個調酒師,必然會拿許多酒器,難道將來五百年都會沒有手﹖所以不能這樣解釋。在家學佛,千萬不要學出家戒律,出家戒律非常嚴謹,要求非常多。
飲酒戒是告訴你,喝酒會使你喪失智慧、喪失靈明,破壞前面所提殺、盜、淫、妄語等戒法,這才是它的意義。持戒的「持」是恒久保持的意思,不管是人或事物,恒久不去侵犯即是持戒。
接著講「精進」,精是選擇最好的;進是往前面走;也就是說選擇最好的,往前面推進,不停滯或後退。有一句話說:「道如逆水行舟」,也就是說修行辦道,好像船逆著水行走,要不斷的往前劃,一旦停下來,便會被水沖退,精進就是這種意思。選擇最好的道理、方法,而且能幫助你提升修養,增上境界,那才是精進,並不是說叁天打魚,十天曬網。
有些道友一發起道心,幾乎飯可以不吃,什麼都放下,好好用功,甚至累倒了、病了,都不休息。尤其在家居士,常有這種現象,每天忙著趕場。除了家庭或職業工作上的事務外,自己還安排了一些學佛的功課,每天忙得團團轉,這能不能叫精進?似乎是有精進的樣子,可是他不能叫精進,因爲精進必須選擇最好的,必須能提升修養、增上境界。
比如有人喜歡打麻將,連打了叁天叁夜,這算不算精進呢﹖所以我們要把握「精進」的實義,選擇最好的行爲,才能夠提升您的修養,增上您的境界。尤其是不要以趕場的方式去修行辦道,道心發起很容易,但要能維持長久才可貴。
我們知道細水才能長流,若是山洪暴發,來得猛,去得也快。所以說精進必須以正念、善行爲前提,才是正當的選擇。
接下來講「禅波羅蜜」,「禅波羅蜜」即是「禅那」。從叁昧、叁摩地、奢摩他,到毗婆舍那、叁摩缽提皆是禅那的範圍,圓覺經裏講得很清楚。我們在道的修養,如能行禅波羅蜜,就能運用思想,還能發揮智慧。所以我對禅作這樣的诠釋:
「禅」是一種思想的激蕩,是一種潛能的表現,所展現的結果是智慧的結晶,更是潛力的極致發揮。「禅那」與「禅定」不同,談到「定」,很多人誤解,以爲腿子一盤,兩手一捧,眼睛一閉,坐在那裏不動,就是不亂,就是入定。入什麼定﹖入「不亂定」,那您亂了什麼﹖甚至于還有人把修禅定,當成一種玄妙奇怪的修養。
譬如說,入定之後,頭上會冒金光,靈魂可以出竅。認爲如此,他的禅定功夫就很高,其實這不叫禅定。如果坐在那裏不動就叫做定的話,我們看看土地公,廟裏的神明,擺在那裏動也不動,好像都入定了,那不叫做「定」。「不亂」-要問爲什麼會亂﹖在會亂的時刻,你能不能做到不亂﹖能!那是需要修養的。儒家說:「泰山崩于前,而目不瞬」,要有相當的修養才能做到不亂。
佛法談定,是講不亂,它是告訴您爲什麼會亂,在這種亂的時刻,有什麼道理方法,能幫助您做到不亂,那才叫做修定。這並非修禅,因爲禅是要運用思想,發揮智慧的,很多人把禅放在一種很玄妙、深奧的意境裏,目前佛教界,某些禅師們總會講一些古古怪怪的話,認爲那就是禅機。譬如說:「飽就是餓,餓就是飽」。「有就是沒有,沒有就是有」,究竟他在說什麼﹖誰都聽不懂,其實,禅是可以討論、可以研究、修養的,有如抽絲剝繭,絲絲入扣,它有道理、方法可循,所以從叁摩地直到禅那,都是禅的範圍。
六波羅蜜法中最後一個是般若波羅蜜。「般若」譯爲中文是智慧的「慧」,可是有許多人把般若當成智慧的連貫詞,這是不恰當的。因爲智與慧在梵文中是分立的。智在梵文中叫「阇那」,是知識經驗。事實上,知識經驗就是一種智。而「般若」是慧,是把總合的知識經驗表現出來,發揮成爲一種力量,而結果是有普遍饒益性的,那就是慧。所以般若和智慧不能同時混爲一談。
我們看心經經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的時刻,能行觀于自在。這種修行覺悟的人,必須于般若之行,要深入去做。後面一連串的道理,就很容易相應于爲什麼般若說是慧,爲什麼說是運用累積的知識經驗,把它發揮成爲力量了。我們還要知道,慧是依據自己具備的知識經驗,所表現出來的力。你的知識經驗愈少,表現的慧力就薄弱;你的知識經驗愈豐富,表現的慧力就愈多;你的知識經驗愈精煉,表現的慧就愈圓滿。這裏告訴我們,人人都有知識經驗,只是多與少的差別,因此各自所表現的慧,就有高低。以慧而言,它的最高境界是「圓慧」,就是圓滿的智慧,像釋迦牟尼佛的慧。依「阇那」而言,他的知識經驗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當然他所展現的慧,就能圓滿無礙。
所以學佛者修行所得的結果,也因此有許多的差別。譬如說以聲聞乘來講,除了叁向一果,甚至還要從二十七賢位開始,這裏面都是智與慧完成的結果。要到達菩薩的境界,也有十個層次,從初地到四地是變化位,從五地到七地是提升位,從八地到十地是等覺,(相當于佛的境界),是增上的境界,這是因慧的表現不同,最後要達到佛陀的境界,才是圓滿智慧的境界。
六波羅蜜法,是六種方法,究竟有什麼用呢﹖以布施波羅蜜來講,維護色身,培養法身,不僅對自己有益,還可以幫助別人。再說安忍,因人處在人與事的現實環境中,總有許多讓我們難以承受的,如何能很祥和、安穩地面對,並能化解問題,就必須要能行忍。再說人難免會犯錯,難免會造成傷害別人,或者傷害自己的行爲,所以需要有戒律來約束規範我們。
無論布施也好,安忍也好,持戒也好,在面對人與事的現實生活中,我們還要選擇好的方法,不斷提升自己的修養,增上自己的境界,那就需要精進波羅蜜。爲什麼呢﹖因一不小心,我們就會放逸、懈怠。然而我們具足這些並不夠,還需要運用思想,發揮智慧,使我們不管是行忍、布施、持戒、精進,知道所做的是否已達到某一種境界,是不是正當﹖是不是有偏差﹖所以需要「禅那」波羅蜜來幫助我們。
但此刻難免還會有自我意識,所表現的也不一定圓滿,所以還需要有「慧」,也就是「般若」波羅蜜。由此可知,六波羅蜜法確實是戒定慧的化身。所以我們想要行菩薩法,修菩薩道,就必須從「六波羅蜜法」著手去實踐,並以之爲依歸,才能有圓滿的結果。
今天,我作很簡單的介紹六波羅蜜法,最後謝謝各位。
《大乘菩薩的行修——六波羅蜜》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