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電源開關那麼的往左扳、向右扳,如此之簡單,這必須從修行上面下工夫,腳踏實地的從身體、言語、意念的行爲上著手。
佛法強調「自我的調理」,提示從身體、言語、意念的行爲著手,因爲現實生活中的人與事,無不是從身體、言語的行爲發展出來的。身體、言語的行爲,來自于內在意念的推動。換句話說,意念是種「力量」,身體、言語是「工具」;由力量推動工具,才有所表現。可見,現實生活不離修行,處處有發現自我的機會,可是這很可能只是一種分別的自我意識,所以需要藉自我的調理來達到改變。
調理自我,涉及五蘊的問題,需要進一步認識「我」的內涵,也就是「五蘊」──心的變化作用。例如人與事的問題一發生,引發了色蘊,從所看到、聽到、接觸到的種種,生起喜歡或討厭的「分別」與「感受」,接著就會想到要怎麼做!做了之後,完成結果。
「想」是五蘊的想蘊。想到「怎麼做」就是「行」,「想、行」的最後會得到「識」的結果,也就是經過認識而肯定的一個結果。
例如口渴了,最好的方法是喝水。除了水以外,也可以選擇其他飲品止渴,但這些都是世間的現象。佛法告訴我們的是:只要是能幫你止渴的方法,都是對的!喜歡、不喜歡是另一回事,這時候的目的是要止渴,喝什麼都可以。但是人就是習慣作選擇,如果這時候倒一杯熱茶給你,你可能會生氣的說:爲什麼給我一杯那麼燙的東西?
可是一個真正有修行、有修養的人,不會是這樣。口渴的時候猛灌冰水,冰水喝得愈多愈不解渴;這時心煩意躁,邊喝邊冒汗,連靜都靜不下來,意念中當然除了渴還是渴。相反的,如果喝的是一杯熱茶,就算再渴都得耐心的慢慢吹涼它,每次只能喝那麼一點點,邊吹邊喝,所以早將意念中那個「渴」的念頭擺在一旁了,眼前就只有「慢慢來,吹一下,喝一下」的意念。
這麼來說,可能大家會想:這是佛法嗎?其實修行也是這麼慢慢來的!所謂「十字街頭好參禅」、「平常心即是道」、「處處皆佛法」……,爲什麼會有這些說法?那無非是要我們好好的發揮自我的潛力。每個人其實或多或少懂得一些道理與方法,也有些修養,但爲什麼一面對緣境就不能表現出來?聽別人講,好像自己都會,也都懂,真正遇到了卻不是那麼一回事。那麼問題到底出在哪裏?這就是平常我說的:有智無慧!不能將「智」發揮成爲力用,顯現出「慧」來。
人的這個自我,要培養知識經驗,豐富「智」的內涵,才能在面對人與事時,問題發生或煩惱生起的時刻,運用平常所累積的素材而化解一連串的問題。一旦問題化解了,顯現的就是般若、就是慧,原先的問題即歸之于價值、饒益的結果。所以學佛要把握的大前提是: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論身體、言語,還是意念的行爲,都不要傷害別人,也不要使自己受到傷害。佛教徒一般來說幾乎可以做到不傷害別人,卻難保自己不受到傷害,甚至在別人虧欠自己的情況下還會一再找理由說:「唉,算了!就算是前一世我欠你的……。」這種表現只是佛教徒,談不上修養跟智慧。
有些人提出相同的問題來問我:「老師父!我參加了一個互助會,會頭垮了,會也倒了,我還要不要他還錢?」我說:「打會也好,借錢也好,發生這種狀況,對方怎麼說都欠了你,當然該還。」乍聽之下,他說不定覺得:「你這個老和尚怎麼那麼不慈悲!」其實他這麼想也無可厚非,因爲他的那個「我」在修行上還沒有完成修養。
佛法談因果、講求現實,也強調把握現在。有「欠」,就要「還」,不能自我安慰說「大概是前世欠他的,算了吧!」萬一前世你不欠他,該怎麼辦?這一類的問題關系到佛法的智慧與修養。
如果現在對方沒有能力還,還是要告訴他:「有錢的時候一定要還。不能一次還錢的話,也可以采取分期的方式慢慢還,反正你欠我的,一定要還清!」絕不可任意推斷說:「算了!大概前世欠你的,不跟你要了。」「不要」,這看起來很簡單,可是如果有一天,你的修行到達某一境界,要出離六道、超出叁界,成佛成菩薩去了,那個欠你的人卻說:「等一下,你還不能走,我欠你的還沒有還給你。」那你怎麼辦?所以不要以爲「不要了」就可以解決問題,更不要任意的用「過去世、前一世」的說法搪塞過去。那些關于某生某世的事,是未達某種修養境界的我們很難去理解的。擺在眼前的、記憶中可以認知或做到的事,才是可以把握、肯定的。
佛法談因果,這之中少不了因緣;談因緣,也一定關系到因果。一般人只談「一因一果」,談「前一世種什麼因,這一世受什麼果」,卻不知尚有「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的關系。因果的問題非常複雜,這裏暫且不談這個,但至少要知道「不要傷害別人,也不要使自己受到傷害」這個原則。
不傷害別人,這比較容易做到,如果還要使自己不受到傷害,就必須具備修養與智慧。這些都是佛法的大前提,剛起步之初,難免不甚理想,或多或少有些缺點,不過,修行辦道是一輩子的事,當你的缺點愈來愈少、身口意的表現愈來愈完美,以至最後能做到零缺點時,也就完成了一個整體的「圓」。
所以學佛要把握一些前提、原則。任何的法門,都只是暫時的依賴,真正的修行還是要從身口意的行爲上著手。現實生活裏,每一個「我」都不斷的在跟「他我」發生關系(這個「他我」包含人、事、物,以至于其他的),裏邊涉及許多因緣法則及因果關系。所以,如果只用單一的方式看,不能于其中普遍地深入認識,它的最後結果通常是「自我意識」或「盲目的聽信別人」,那個「我」仍不能成爲修養,因爲自己從不在行爲上調理、修正,當然在這方面也就不可能成爲修養。相對的,不能成爲修養,自然無從表現智慧。
于戒定慧,不也是如此嗎?很多學佛的人以爲修行就是要「勤修戒定慧以消滅貪瞋癡」。可是爲什麼我說不可以用這種「對法」來處理問題?世間法是相對的,然而人的「貪、瞋、癡」的現象,若要有所改善、提升,唯有修養它!依戒定慧而從事修養!所以「貪」須依戒定慧而修養,「瞋」也需要戒定慧,「癡」還是需要戒定慧。除此之外,人不只有貪瞋癡的問題,至少我們知道除了貪瞋癡之外,人還有慢與見。
「慢」是什麼?就是傲慢;「見」有「我見、邪見」的問題。所以絕不是拿一個去對治一個,學佛不可以用「對法」的方式去面對,佛法也絕不是相對法!聽我這麼說,可能有的人會這麼想:「六祖惠能大師語錄後面不就有個「叁十六對法」嗎?怎麼說沒有對法呢?」別忘了,惠能大師是人,不是佛。我們要學的,是佛法,不是人法。之前我也特別提醒了,不要總是談「某某祖師說……、某某大師說……」。學佛,就該要學習釋迦牟尼佛的道理和方法。即使是我,雖然我學佛這麼久了,你們還是不能學我。
有的人看我年齡這麼大了,不怎麼顯老,會向我請教養生之道,也有人因爲我學佛很久了,希望我告訴他修行的簡易方法。通常我會說:「很慚愧!釋迦牟尼佛從出生到出家,以至修行成道,都還花了那麼久的時間,更何況他本來就是佛呢!」如果我有簡易的修行方法,我不會現在還同一般人一樣吃進去是香的,拉出來是臭的。所以有的電視、報紙等媒體報導或坊間傳說,談某人如何快速成就……,或說某人是菩薩再來、是現在佛……。聽聞如此,我只能說「唉!如果真是這樣,釋迦牟尼佛豈不是太笨了?相形之下,現在的人多聰明?」
真是這樣嗎?就算是肚子餓,吃一頓飯也沒那麼簡單!即使有飯有菜,吃得肚子撐了,也不一定是「飽」。什麼是飽?又什麼是餓?關鍵在于營養。如果營養不夠,吃得再飽再撐,還是「餓」。餓了,是一種病態;「飽」也不是吃脹了、那個自我意識的感覺,而是身體所需要的營養均衡俱全。
一旦感覺身體有某個地方不舒服,一定是某方面的營養不夠。所以有些中醫或西醫的醫師和我談佛法的問題時,我會建議他們:「不是有什麼病給什麼藥就好,應以菩薩的心腸、佛弟子的心態看待病人。要告訴病人,他之所以有病,是因爲營養不夠,並告訴他所欠缺的營養是什麼?提醒他補充這方面的營養。」如果醫師只針對某種病開藥,病人吃了以後,或許這個病好了,可是治好了這個病,可能還會出現另一種病,最後還是在病裏打轉。但如果提醒有關營養的問題,告訴他怎麼吃才健康,他可以減少病的機會。醫師行醫的目的,是希望他人有病時可以爲他將病治好,並希望他不再生病。
一般的醫師只能治療色身的病,但釋迦牟尼佛治的是不受輪回果報的病,而且是徹底地解決,所以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爲大醫王。他告訴我們,生老病死是生命過程裏不可避免的現象,即使能離苦得樂也只是暫時的,還不究竟,除非不再到這世界上來受輪回。談到這一點,使我想起有些人對佛教的質疑,他們說:「如果每個人都像你們出家人一樣,這世界不就沒有人了嗎?」聽著這樣的說法,有時候我會說:「沒有人不是更好嗎?!」
其他宗教的宗旨和佛教不一樣,可是其他宗教認爲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有種種的問題,而這個「人會來到這世界」的根本問題,最後還是要佛教的佛法才能解決。他們質疑:「如果大家都像出家人一樣不結婚,豈不是沒有後代子孫了嗎?」可是,每個人都能出家嗎?這是不可能的!更何況這世上除了佛教以外,也還有其他的宗教!如果佛教的比丘、比丘尼不結婚,會使人類絕滅,天主教不也有不結婚的修女、修士、神父?爲什麼沒有人擔心他們?人類絕滅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即使佛法發揚光大了,佛教也還存在有在家、出家的製度!
這些現象,源于他們將「我」擺在自己的定位上,沒有好好的去開發自己的那個「我」。開發自我,在于如何不將「我」局限在狹小的範圍裏分別、計較、…
《開發自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