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運用思想發揮智慧▪P2

  ..續本文上一頁……,最多你像他,不可能像佛、菩薩;所以,一定要學佛,不要學人。

   所謂祖師、大師、長老,是去親近他所學的菁華,縮短學習的時間,得到利益才是目的,而不是去學那個人,要曉得祖師、大師、長老都是人。像我常講,我是一個土和尚,土裏土氣的和尚,意思是什麼?你不要學我,你學我,會變得土裏土氣的。

   從哪裏學佛?如果時間、空間夠,可以從經典上發現;如果時間、空間不夠,可以親近善知識,尤其是出家人,因爲他們是佛法的專業從業人員。譬如我花了八十幾年的時間,說是打混好了,也學了不少;可是,你們只要花短短的時間,把我經過八十幾年時間所學的,從中撷取就可以得到很多利益,這才是親近善知識的目的,千萬不要學人,這是我們要把握的方向。

   我看太多了,近六百年來,幾乎都是以人爲標准,不是以佛爲標准;譬如學佛的佛弟子見面,聊聊天,然後看看手是不是跟佛陀一樣?長相是不是跟佛陀一樣?有沒有見過釋迦牟尼佛?究竟是什麼樣子?經典上有叁十二相、八十隨好,看我具備了多少?就算具備了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你也不是釋迦牟尼佛,爲什麼?沒有釋迦牟尼佛的智慧;要想跟像佛一樣,一定要具備像佛一樣的智慧,沒有那種智慧,有那些相也沒有用的。

   常有這種現象,這個人長得很莊嚴,那個人看起來像達摩祖師……,都只是在相上打轉。並不是說學佛的人或對、或錯,而是近六百年來,中國只有佛教,沒有佛法,因爲他們只談一些佛教的儀式,不談佛陀的道理。像在槟城談到色塵、法塵、色法、心法、五蘊、六根,談這些基本的名相、名詞,大家都知道;可是,把它們放在一起,當成道理方法,就陌生了,爲什麼?因爲沒有從裏面見到法,只看到文字、名相,能夠進入到法相,就很不錯了。

   學佛,要學佛陀的道理、方法,學了之後,在現實生活中慢慢去體會、試驗,久而久之,智慧就會愈來愈高。人生活在現實生活中,面對人、事,常有很多的不稱心、不如意,有句話「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爲什麼?智慧不夠,有的明明你知道,居然做不到,那是什麼現象?無可奈何,這都是智慧不夠。

   所以,學佛是學佛陀的智慧,佛陀的智慧究竟是什麼?佛陀的智慧,以人的生死問題來說,于業,有很多道理方法告訴你,怎麼去清淨;于道,也有很多道理方法告訴你,怎樣從業裏面見道,或從煩惱中間顯現菩提,這都是培養智慧,而不是拿一個武器去對付一個敵人。

   佛弟子常把佛法當成宗教信仰,也沒有錯,以佛教而言,有它的宗教形態,跟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點,在于它裏面有道理、方法、智慧,這些我們就叫佛法。談運用思想,如果不能把握這些,很可能都是自我意識,不一定是智慧。

   怎麼樣才知道不是自我意識?怎麼樣才知道是合乎佛法?學佛要把握一個大前提「不傷害別人,自己也不要受到傷害」。前面一句話不傷害別人,比較容易做到,同時自己也不要受到傷害,就不太容易了,爲什麼呢?做一個佛教徒,甚至于信佛很久的人,往往不傷害別人,最後自己卻受到傷害。

   我知道很多人學了一、二十年,最後不信佛教了,改信基督教,或信別的宗教……,爲什麼?因爲,他從來沒有學過佛法,只做個佛教徒,即使在學,也都是學人,這才是根本問題所在。

   因此運用思想,不是說自己想一想,該怎麼辦,就怎麼辦,那是自我意識;自我意識是依于自己的知識經驗完成的力量,如果依于佛陀的道理方法,面對問題、化解問題,就不會造成任何傷害,肯定可以得到利益。這就是爲什麼要學佛,爲什麼談運用思想,那麼的重要。

   我平常演講,不太使用很多佛教名詞、佛教名相,例如你們思考究竟什麼是佛?大家一定看到我後面就是佛,對不對?再問大家一個問題,我們說皈依佛、法、僧,我後面是佛法嗎?是大藏經,這樣對嗎?

   佛是圓滿覺悟的意思,能達到圓滿覺悟,你就是佛,已經圓滿成就了,當然,不只是釋迦牟尼佛,從有佛出世開始起,已經很難計算了。絕不是泥塑、木雕的偶像,這只是精神寄托的偶像,如果只做個佛教徒,每天面對所謂的金身拜拜的話,得不到智慧,最多只能少造些業,如此而已。真正要有智慧,須要多聽些佛陀的道理、方法,什麼方法?我經常說的叁多政策,多看、多聽、多問。

   多看,假使看一部經,經典的原文有太多的名詞,不容易理解,有些名詞,除了中文,還有梵文,甚至巴利文,梵文跟中文混在一起,你從字面上看不出來它的道理,怎麼辦?去看注解,同樣一部經,有很多不同高僧大德作的注解,所有不同的注解都去看,這是看的方式。

   看了還不夠,因爲看,難免還有自我意識,怎麼辦呢?要多聽,聽人家講,譬如研究一部經典,有很多地方不太了解,怎麼辦?所以,要多聽別人講,聽一個人講還不夠,要多聽一些人講同樣的這部經典。

   多看了,也多聽了,還不行;你自己看,與聽別人講,還是有些分別、有些差異。在座的可能都有這種經驗,奇怪,爲什麼相同的問題,問不同的法師,所講的都不一樣?究竟聽誰的?都會有這種經驗,爲什麼?我剛說過,如果法師沒有真正深入經藏,把佛陀的道理、方法、智慧表現出來,還是人自己說的,所以同樣的問題,不妨多問些人,不管出家、在家的,只要是善知識都可以問。

   那麼多看、多聽、多問,搜集了很多的資料,就可以拿來做比較,再去選擇;但是只有一次的比較、選擇,還是不夠,還要把不同的選擇,再做比較,再選擇,比較、選擇……到最後,差不多就是你所需要的。

   千萬不要法師、大師說了就算,那只能拿來參考,不能百分百照他講的去做,如果百分百照他講的去做,最後你是學人,不是學佛。所以看經典要花很多時間,的確需要時間、環境的許可;我們看很多寺院,把一部大藏經擺在大殿的櫃子裏面,還鎖起來,做什麼?不是給人看,而是供人去拜,但是經典是拿來看的。

   講到看的問題,跟大家提些意見,拜經不如看經,因爲拜經的重點是擺在拜,對文字的意義,可能沒有機會了解,所以不如去看,看的時候會引發你一些想法。但是看經又不如想經,想什麼?不是去思想、懷念經典,而是去想經典裏面的意義,究竟說些什麼。

   所以剛開始拜經,也沒有錯,只是不要老是拜,拜了之後,還要看,看了以後,還要去想,這樣才有幫助。不過我在這裏,教各位一個較笨的辦法,什麼辦法呢?拜經可以做,看經也可以做,想經也可以做,可是究竟我想的對不對?沒有關系,不是想一遍就算了,只要有空就看一看、想一想,再看一看、想一想,加上前面講的多看、多聽,還要多問,最後就能得到你所需要的。

   這是知道一些道理、方法的要領,也就是在運用思想,才不會運用錯誤,而思想也不會是自我意識了,這就是依教如法,依什麼教?如什麼法?依佛陀所教的道理、方法。唯有運用佛陀所教的道理、方法,才能發揮智慧;否則的話,發揮的是自我意識,不是傷害別人,可能傷害自己。唯有釋迦牟尼佛的智慧,才不會有傷害,這是在思想上首先要把握的。

   學佛如前面所講,不能像山洪暴發,要像細水般長流,重點在哪裏?山洪暴發,都是泥漿水,看不清楚;而淺水、細水,清澈得很。這說明什麼?道的熱忱發起來,難免有些盲目,唯有心平氣和的時候,才會表現出道來。

   因此,常鼓勵在家學佛者,煩惱的時候,千萬不要去禮佛、看經、打坐……,要在心平氣和的時候,做這些才有效。爲什麼?煩躁的時候,或心情、情緒不好時,拿著一本經書,卻看不下去,因爲,腦袋瓜都是煩惱。那煩躁、不安定的時候,該怎麼辦呢?今天在佛堂提到,當妄想雜念、亂七八糟的思想起來的時候,是因爲想得太多了,所以應該抓住一個,抓住了,就死盯著它,搞清楚。

   如果當煩惱、情緒不好、坐立不安的時候,甚至于想發脾氣,還想揍人,這時,不管你想的是什麼,隨便抓一個,就盯著它,面對它搞個清楚。這方法看起來很簡單,告訴各位,很難,難在哪裏?因爲腦袋瓜裏的妄想雜念一大堆,該抓哪一個?平常要止于一念,對不對?什麼叫止于一念?就是在很混亂裏面抓住一個,就是叫止于一念。抓住了那一個,面對它,搞清楚;因爲自己生起的煩惱,應該自己最清楚。

   可是,到達某種修行的過程中,當你抓住了那一個,這中間會有些什麼現象呢?有的時間很短,有的時間很長;如果修養夠,一剎那之間就能抓住,如果時間愈長,表示對佛陀的道理方法,還不太熟悉。所以妄想雜念是沒有辦法避免的事,也不要害怕面對;而佛陀所講的道理、方法,告訴我們如何抓住它、化解它,這種現象叫解脫。

   很多人把解脫當成人死了、解脫了,並非如此;學佛當中,大大小小的解脫沒有辦法計算,爲什麼?因爲大大小小的問題太多,一個問題化解掉,就是一個解脫。如果說得更遠一點,佛法中有個「劫」的名詞,另外還要加進去個字叫劫波。

   譬如劫數難逃的劫,最簡單的認識,等于說一個問題的發生,它關系到過去的因,現在的果;問題的發生是因,顯現出來的就是果,當這個因果完成了,就是經曆了一劫,或說經過了一個解脫。

   我們常看經典上,動不動就講無量無邊,爲什麼講那麼大的數目字?因爲人的業因、業果實在太多了,沒有辦法計算。在經典上也看得到,想成佛、成菩薩,要經曆叁大阿僧祇劫,曆經叁大阿僧祇劫,可以得到什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那一大阿僧祇劫是多少?阿僧祇是無量的意思,也就是沒有辦法計算,爲什麼沒有辦法計算?這就是剛剛講的因與果、解脫、或劫的問題。

   所以沒有學佛或學佛的人,如果他們不是很有修養,往往好的因來了,顯現樂的果,很容易接受,假使惡的因來了,要受苦的果,就受不了了。這兩者,善稱爲正面的,惡稱爲…

《運用思想發揮智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開發自我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