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負面的,其實正面、負面,只是得到樂、苦的一個結果,在佛法中都是要受報的。
可是往往你在受報的時候,又會産生隨業而再造業,這話怎麼說?譬如善的因,顯現樂的果,有時候得意忘形而再造業;當是惡的因,要受苦的果,可能就不能接受了,在不能接受的中間,又會再造業,舊業未了,又造成新業,這都是很危險的事。
因此當業報顯現時,要歡歡喜喜地承受,尤其是苦的果,更要歡歡喜喜地去承受,而樂的果呢?千萬不要得意忘形;學佛的人,千萬不要認爲樂是我的福報,好像無始以來做了很多好事,卻忘了得意忘形也會造業。如果苦報來了,就怨天尤人,抱怨我這一生又沒有做壞事,爲什麼過得比別人不好?甚至于還會以很多壞人過得比好人更好,用這種方式看問題,這都不是佛教徒的正常看法。
不管是善惡、苦樂,都是一種業報,一旦降臨到我們身上,顯現的時候,如果能歡歡喜喜承受,因果就完成,劫就消失了,真正得到一個解脫;而無始以來所有的業都能消失,當然就只有道,最後連道也不需要了。
金剛經有句「如筏喻者」,是什麼意思?佛陀所講的道理方法,就像你要渡河,從這邊到河的那一邊,我們不是講到彼岸嗎?但是,渡河一定要有方法,佛陀所講的道理方法,並不是一個固定的方法,須看時間、空間、環境,所以他說這個法像竹筏子、小船,要過河時才利用它,從此岸可以到達彼岸,這樣就可以離苦得樂,意思就是如此。
佛法無定法,它沒有一定的方法,又說應病給藥,什麼樣的病,吃什麼樣的藥。可是話又說回來,也不一定是這樣,譬如流行感冒,不管是A型的……,醫生絕不會只開一種藥給大家,並不是所有的人吃這種藥,就可以把感冒治好;因爲每個人的體質、生活習慣、運動方式……,很多都不相同,雖然都是感冒,吃同樣的藥,不一定有效。所以我們常說都是感冒,怎麼你吃有效,我吃就沒有效?或者是我吃有效,你怎麼吃都沒有效,同樣的病,不一定相同的藥都可以治的。
衆生的因因果果都是病,就要用不同的法,釋迦牟尼佛講了八萬四千法門,其實不止,它只是個形容詞,是不是每樣都要學?那倒不需要。剛剛說要先從身口意行爲上面著手,多看、多聽、多問,在這叁多的前提之下,可以搜集很多資料,就有比較、選擇的機會。
學佛,有時候很難把握,甚至還會想到,沒學佛之前,過得很自在,一學佛,反而覺得不自在,問題還更多了,甚至于還沒學佛之前,想什麼幾乎都有,學佛後什麼都沒有,其實那是自己的看法,用佛法的方式看,就不一樣了。
然而要用什麼方式去看?我剛說過,業報顯現的時候,要歡歡喜喜去承受;人活在世間,有好有壞,苦與樂同時都會有;下叁道畜生、鬼、地獄衆生,他們只有苦,沒有樂;天道衆生,只有樂、沒有苦,他們都沒有修行的機會,佛法告訴我們,真正修行辦道,只有人才有機會。因爲天道的衆生只有享受,並不知道苦是什麼,可是一旦福報受完,還有那麼多苦的業報存在,還是會墮落,並不表示天道衆生就不會墮到別的地方。所以真正修行辦道,最好的環境是人道,「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因此擁有了人身,才有機會聽到佛法,不好好把握的話,就會浪費生命。
只不過講到這裏,我要提醒各位,在家學佛不要跟出家人一樣,因爲,出家人是專業的從業人員,而在家能解決自己的問題就可以了。在家學佛是解決自己的問題,而出家人除了解決自己的問題,還受供養,又欠了一些,因此,還要還債,度更多的人,所以,必須是專業者。
在家學佛,不要跟出家人一樣,那太辛苦了,要不是從小出家,我願意在家學佛,不願意做出家人,因爲真正做個出家人,要放棄很多,那不叫犧牲,叫放棄。頭一個,不能有自我,因爲有自我,就會有分別心、計較、執著,只有完全放棄自我,才不會起分別、計較、執著。
譬如說出家人,怎麼搞的,出家也這樣,不能用這種方式去想,首先要看他出家多久,假使剛出家不久,你也要求他,像我出家八十幾年的人一樣,未免太苛刻了,因爲他剛在學,只是轉換不同的環境。
所以爲什麼過去在中國大陸,我們那時代的出家人,如果本身沒有幾把刷子,不准下山,也就是說沒有一點本錢,就不准下山。因爲要跟在家居士打交道,如果在家居士往地上一跪,請法師開示,你要有東西開示才行。現在出家方便多了,要求也不像過去,因此有時候在家居士看出家人,所見的也不一定是他真實的一面,並不因爲我是出家人才這麼講。
例如濟公和尚,他最明顯的是什麼?吃狗肉、喝老酒;我講個故事,你們就不認爲他是喝老酒、吃狗肉。道濟禅師,也就是濟公;有一處道觀的叁清道士和他很好,他常常到道觀。
有天道士故意和他開玩笑:你喝酒、又吃狗肉,我今天殺一只鴿子,給你吃好不好。
濟公說:好啊!
于是道士抓了一只鴿子,把它弄死、拔毛、切了、炒了,放到桌上。
濟公說:我吃可以,但是只我一個人吃,你一點點也不能碰。
最後,濟公把這盤鴿子吃了。
道士哈哈大笑說:你看!你是出家人,還叫我殺生。
我們曉得「殺生」,自己殺不可以,叫別人殺也不可以,你還叫我殺生、叫我弄給你吃,你當什麼出家人?
濟公說:我沒有叫你殺,我也沒有吃啊!
道士說:事實明明擺在眼前,你怎麼否認?
濟公說:你看!
于是他張開嘴,一只活生生的鴿子,從他嘴裏飛出去,道士只好甘拜下風。我不是說和尚、道士工夫的好壞,而是說看他的表面,可能你所做的事實,好像是如此,可是真正有道高僧,不一定是你想象的那樣;所以有時候在家居士看出家人,不要只看表相。
很簡單,出家人有沒有修行辦道,或有沒有持戒……?可以去體會、感受,像講出話來,是否對你有利益?遇到問題,是否會分析給你聽?如何化解?因此對出家人不要要求太高,以佛教的戒律來講,在家居士不可以要求出家人,可是我可以,因爲我是老資格。
談運用思想,這題目太大了,我們前面講的比較口語化,現在轉變爲佛教的理論。前面談那麼多的根本是如何形成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觸的是色、聲、香、味、觸、法,裏面是什麼?眼睛看到、耳朵聽到,舌頭嘗到、鼻子聞到;文字上面講鼻子聞到都是香的,好像沒有聞到臭的;所謂色、聲、香,沒有臭,不是這麼解釋,香是一種氣味,臭還是一種氣味,這些都是不同的氣味,只是以香來說而已。
人有五個根本,面對外面五種不同的東西,它是一對一的,眼睛只能看到,耳朵只能聽見,舌頭只能辨味,鼻子只能聞到,分辨氣味,身體接觸到硬的、軟的、暖的、冰的…種種能感觸到的。
五根對外面的五個塵,是一對一的,它不會交叉,這裏面會發現一個問題,什麼問題呢?譬如吃飯,這五個東西可以同時動作,手拿筷子、拿碗,眼睛看盤子裏有什麼菜,夾了往嘴裏面放,是鹹的、甜的、酸的、苦的、辣的,很清楚,如何顯現出來?不要忘了還有第六個「意」,爲什麼?
前面談運用思想,思想是以念來講,我們講心念,以念來說有兩個根本,一是意念,是我們講六個根本的第六個;還有一個根本叫想念,是我們講「五蘊」,色受想行識的「想」。所以念有兩個,一個是前面所講的,是從表面産生的一個變化作用,而後面的想念,是經過變化作用,最後再發起的一種現象所完成的力量,什麼力量?好的、壞的、對的、錯的這些東西。而想念,是人的我,以心來講的,前面的意,是專門對付外面的,由于有外面的根本接觸才會産生變化。
譬如看一盆花,眼睛看到的是什麼?不同的顔色、不同的形狀,可是,是什麼花?意是第六個根本參與,譬如說菊花……,意念會産生作用,它只是一種變化作用,真正決定歡喜不歡喜是想念,也就是自我的心。我們常說,這個我喜歡,那個我討厭,如果只在喜歡、討厭上面打轉,你就忘了我喜歡、討厭的這個、那個,等于你根本沒有看到、沒有聽到;一定接觸到外面的東西,才會産生意念、想念,如果要講得更深一點,就會有色塵、法塵、色法。
色塵:是眼睛、耳朵、鼻子……,五個根本所接觸到的物質體,稱爲色塵。塵是什麼?像灰塵的塵,就是我們說的一種物質體,凡是所有的物質體,都可以叫色塵。
法塵:經過「意」,也就是第六個根本接觸到了。譬如這是一盆花,大家知道這是盆花,一定有很多不同的花,還要有花盆,這些不同的花、草、花盆都是色塵,把它們放在一起,憑什麼?要有意念參與才可以,如果沒有意念,會不會完成一盆花?不會的。
因爲色塵的組成而完成一盆花,一盆花中所有花的組成叫法塵,這盆花,不是某一朵或某一根,而是不同的花盆、不同的花、不同的草都叫色塵;完成了一盆花,是經過第六個根本産生變化,像配顔色、高矮、形狀,如何組成,這叫法塵。
色法:是人的我,就是「心」參與了,參與什麼?譬如花有不同的流派,像西洋的、東洋的、中國的……,各種不同的流派,並不是第六個意念可以産生的,而是「想念」所産生的,想念就是我們所講的心,換言之,用什麼流派的插花方式叫色法。
心法:心法的心,是五蘊中間「我」的問題,要完成這盆花,也要我去完成,用什麼樣的方式表現,或不同流派的表現,也是「我」,必須要有知識、經驗、道理、方法、理論……,才能做得到,講這些就可以發現,運用思想沒有那麼簡單。
從物質到組合完成之後,表現的是精神、現象,這時候叫心法,那跟煩惱、菩提有什麼關系?譬如我不曉得馬來西亞有沒有賣彩券?有賣彩券。它是一張紙等于是色塵,可是紙裏面印了很多文字,那是法塵。什麼時候才稱爲色法?要開獎,開出號碼來,對你的號碼,是不是跟它一樣?這時才有了色法。什麼時候是心法?有沒有中獎都是心法,因爲中獎了就歡喜、就高興;沒中呢?
什麼叫煩惱?菩提在哪裏?煩惱很容易知道,可是菩提在哪裏?是不是中了獎就是菩提?不是的。馬來西亞現在一張彩券是多少錢?我搞不清楚,反正是舉例,假使一張彩券一個號碼,無傷大雅,如果說我有錢,多買兩張也無所謂,那並不是問題;如果造成了問題,就是煩惱。買彩券,對你無傷大雅的話,也不是菩提,因爲你沒有生煩惱,就不會有菩提。
當你花了很多錢,超過了你的預算買彩券,如果中了獎,什麼問題都可以解決,這都是煩惱。但是,在這個煩惱中間,冷靜的想一想,真的能夠中到第一特獎嗎?有時候很奇怪,能夠中二個字就不錯,總比不中好,那也不是菩提。真正的菩提在哪裏?是你煩惱起來了,譬如說我第一次買一張不中,我下次買五張,再下次買五十張,甚至于買一百張、二百張,那叫自尋煩惱,永遠沒有見菩提的機會,到最後可能要到銀行貸款,還要向別人標會、借錢來買,因爲他永遠只有煩惱,不會有菩提。
什麼時候有菩提?第一個買的時候不太在意,這只不過是碰運氣,千萬不要動不動就碰碰運氣,把它當成娛樂也無所謂,可是這都不可能見到菩提,而是說你迷惑于彩券,一定要中獎,就會造成煩惱。在這煩惱中間,還得看你煩惱什麼?譬如薪水,本來可以維持一個月的生活,先去買獎券,中獎了,吃不完、花不完,煩惱也多了。在任何一個煩惱中,如果還能面對煩惱,怎麼化解煩惱,才能顯現菩提。原來迷惑于彩券是最笨的人,如果不被迷惑,只把它當成娛樂,中獎沒有什麼不好,沒有中獎也沒有什麼好或不好,煩惱不是在好壞裏面去找,菩提也不是在好壞裏面去找,而是說煩惱生起時,要到裏面去找。
運用思想,剛剛談到善業顯現時很快樂,惡業卻覺得是受苦;快樂願意接受,受苦時,不願意接受,如果在受苦的時刻,還能歡喜承受,就有顯現菩提的機會,所以說菩提在煩惱的裏面。
菩提不是釋迦牟尼佛給你的,而是煩惱生起時,從裏面去發現,怎麼發現?當然要有道理方法,也要靠平常的修養,平常修養怎麼形成?是調整身口意的行爲,使不好的轉變爲好,好的愈來愈好,就是叫做修行,久而久之,形成一種修養,這種修養就是智慧。
所以運用思想這名詞,聽起來很簡單,往往不小心變就會成自我意識,甚至還會歸咎于佛說的,其實是人說的。剛開始學佛會有所依賴,因爲自己還不能作主,等到修行達到某種修養程度,也就是智慧愈來愈高,自己能作得了主,就有成佛、成菩薩的機會。自己作不了主,還是會要有所依賴,不是說依賴一定是錯的,可是不能永遠依賴,這裏面都是教你怎麼樣運用思想,才能夠發揮智慧,它的重點要這麼去把握。
好了,今天耽誤大家很多時間,在這個地方胡說八道,可是我不姓胡,而是姓釋,最後謝謝各位!
91年11月24日吉隆坡演講
《運用思想發揮智慧》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