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生活中認識佛法▪P2

  ..續本文上一頁了生。

   人常常糊裏糊塗,爲什麼?太多的煩惱、無明,甚至于太多的無可奈何;所以,要了解生,就必須要有道理方法,要有智慧才可以明明了了,如果生的問題,一生當中都能明明了了,死自然就能解脫。解脫什麼?不是解脫臭皮囊,而是不再受六道輪回的苦,可以出離叁界,才叫了生而後脫死。

   生不能明了,死就解脫不了,爲什麼?色身死了,還是要隨業在六道裏輪回,需要承受苦的時候「苦」,該樂的時候「樂」,了生脫死絕不是一般所說的,好像生了了,死就解脫了。在佛法裏面,釋迦牟尼佛特別強調,了是明明了了,脫是解脫,解脫什麼?于生,帶著很多業而來,承受因與果的感報,一個個由因而受果,就一個個的解脫。

   談解脫,不是指一個解脫,任何的善因或惡因,都會得到樂果或苦果,也就是說由因顯果,完成一個解脫。因此,在學佛的過程中,對生要能夠明了,首先要做到當果報顯現時,能歡歡喜喜的承受,樂的果都願意承受,可是苦果呢?受不了,不單單受不了,很可能還會再造業。事實上,不只是苦果,樂果也會再造業,所以有句話,因業受果而再造業,白話怎講?舊債沒有算清,又欠了新的債,佛法才提到覺悟,覺悟什麼?

   佛法是覺悟之法,想覺悟必須要學道理、方法,實際去修養形成智慧,學佛就是學智慧,學了智慧有什麼用?在人生道路上,面對業報顯現時,可以歡喜承受,還能夠修行辦道。在這裏提醒各位,佛弟子有出家、在家的;出家在佛法的道路上,是專職的專業從業人員,那是天職;而在家學佛,如果把正當事業、工作放在次位,卻把學佛放在第一位,那叫不務正業。

   爲什麼出家一定要完全舍棄世俗的一切,一心一意地投入?因爲在家沒有那麼多的時間深入經藏,沒有辦法花很多時間完成自己的修養,再去幫助更多的人,也因爲這樣,所以在家學佛不要不務正業,因爲你所需要的時間很有限。

   我常說在家學佛是最簡單、最方便,而且最不會欠債的;不像出家人,四事供養都來自信徒,在深入經藏,修行辦道時,如果不要在四事供養上造成虧欠,先得要回向供養的功德,剩下才是自己的。出家學佛是從事佛法的專業人員,因爲他要應付的太多,在家居士則不同,每個人的根機、智慧不一樣,每個人的業力也都不一樣,在學佛的道路上,所需要的也就不一樣。

   我曾說過,要做一位出家的法師真不容易,天上要知道一半,地上要全知道,這話怎麼講?等于我提出來的題目是一樣。處在現實生活中,因爲你們忙于工作、忙于事業,很難去覺悟、很難去發現佛法,而出家人是幫助你在現實生活中,有煩惱或遇著問題時,幫你分析問題,把煩惱分析得清清楚楚,煩惱、問題就不存在了。

   可是幾百年來,有一種不太好的現象,往往大家都希望得到一個答案,其實煩惱的問題,絕沒有答案;如果在家學佛,帶著問題去請教法師,法師分析問題的時候,你最好靜靜的聽。可是有很多人會講,我不是要聽這些,你告訴我,現在我有問題,怎麼辦?就是想求得一個答案,可是沒有答案的,而是針對問題幫你分析,搞清楚了,問題自然不存在了,煩惱也是如此。

   可是我們通常都用一個煩惱的概念,像師父我煩惱得不得了,該怎麼辦?希望告訴我一個方法,就不煩惱了,那不可能,爲什麼?你說煩惱,煩惱什麼?爲什麼一定要煩惱?可不可以不煩惱?這才是最要緊的。

   如果說你煩惱,究竟煩惱什麼?我不這麼問你,而你也不講出來,就沒有辦法幫你分析,可是很多人不希望你分析,我有煩惱,你告訴我怎麼辦就好了。有很多求之不得的法師,會教你一個方法,譬如說念佛、持咒、誦經、或幹脆拜經,還有的拿香板揍你二下,煩惱就不在了,業就消了,真有很多人,心甘情願跪下來挨幾板子,打得還蠻舒服的,可是你的煩惱解決了沒有?業消了嗎?

   譬如不歡喜、難過,人家問你,怎麼回事?你回答,有人毀謗我,不歡喜而難過,如果遇到我,我會罵你一頓,會講欠揍兩個字,爲什麼?學佛是要學覺悟,你提的問題,本來是迷惑、不了解;可是當法師問你的時候,你不能夠說,反正我就是煩惱,你不要管我煩惱什麼?你告訴我怎麼辦就好了,就變成這個樣。

   有句話「煩惱中有菩提」,所謂「煩惱即菩提」,可是我還要提醒各位,千萬不要畫蛇添足,有的人念「煩惱即菩提」,後面又來個「菩提即煩惱」,煩惱即菩提沒有錯,如果菩提即煩惱,那不要學佛了,怎麼會有這種話呢?

   心經裏面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煩惱即菩提,菩提即煩惱,這叫什麼?泰國菜,泰國菜是什麼?酸的、甜的、苦的、辣的,什麼都有,因爲煩惱人人都有,即使釋迦牟尼佛也有煩惱,可能大家會想,釋迦牟尼佛成佛了還有煩惱,學佛做什麼?你要聽清楚我講的話,一般人煩惱,是爲自己煩惱,爲家人煩惱,爲你的親戚朋友煩惱;而釋迦牟尼佛煩惱,是爲衆生煩惱,他從來不爲自己煩惱,這是最大的差別。

   以我來說,在臺灣常常有人問我,喜歡人家叫我什麼?老師父,很老的師父。然後問:老師父,你有沒有煩惱?我說有啊!你出家那麼久,學佛那麼久還有煩惱,我們怎麼辦?當然,我不是釋迦牟尼佛,也不是說我爲衆生煩惱,我也有煩惱,爲什麼?寺院、常住,甚至于各階層,各式各樣的人經常找我,怎麼去應付這些?只是我的煩惱比一般人好一點,好在哪裏?煩惱的時間較短,內容不會很複雜,比較單純。

   衆生既然都有煩惱,佛法是幫你化解煩惱的道理方法,在煩惱中顯現菩提,是因爲菩提在煩惱裏面。人人都有煩惱,爲什麼見不到菩提?如果要咬文嚼字都會被業掩蓋住,這是一個概念,其實煩惱裏面存在著菩提,問題是你對佛法的道理方法太陌生,沒有機會運用它;如果對佛法有深入的認識理解,可以轉變爲自己的修養。煩惱來了,敢于面對煩惱,面對煩惱做什麼?一樣樣地搞清楚,究竟爲什麼煩惱,清楚了,然後可不可以不煩惱?不要煩惱,該怎麼辦,這才是真正的問題。

   學佛是要學智慧,唯有智慧才能幫助你,才能從煩惱中顯現菩提,菩提是什麼?「菩提」這個名詞大家都知道,可是菩提的真實面目,大家見過沒有?菩提是什麼樣子?過去很多禅師常講一些叫人摸不著頭緒的話,你說煩惱中有菩提,他會問你,菩提是什麼?拿給我看。像慧可在雪地裏,爲了求菩提達摩幫他化解問題,于是問:有安心法門嗎?

   菩提達摩問他,你要幹什麼?他說我心不安,心不安就等于我講的煩惱,煩惱什麼?心不安,爲什麼不安?所以菩提達摩告訴他最簡單的方式,你的心在哪個地方?在什麼位置?什麼地方不安?慧可自己閉起眼睛一想,等于說把菩提拿給我看,不也差不多嗎?他找心,找不到,菩提達摩回複得很妙,居然說你的心,我已經幫你安了。

   講到這些,馬上有很多人反應到楞嚴經中的七處征心,心不在內,也不在外,這不是廢話嗎?可是大家都說:這是佛法,很微妙。等于說你有煩惱,我問你爲什麼煩惱?你不能夠說我表面煩惱,我內心也煩惱,煩惱就是煩身惱心,講一大堆都是廢話。

   佛法在哪裏?是在你的現實生活中有了問題,産生煩惱,從這中間去發現,發現要有本錢,什麼本錢?世間法是相對的,你最多只能夠取正面,舍負面的,如此而已。譬如說善、惡,我們要做善的,不要做惡的;那對與錯呢?對是好的,不要錯的,也就是選擇正面的,舍棄負面的,最多是如此。佛法呢?是要從相對中間去突破,顯現它的絕對。

   絕對是什麼?大家知道,佛法特別講究一個圓,可是我們要把握,它不是平面的圓,而是球狀整體的圓,從任何一個方向看都是圓的;因爲平面的圓,在某些方向看是圓的,換一個方向就不圓了,這種平面的圓,相當于相對法裏面的正。

   佛法中整體的圓,是講圓覺之道的圓,圓滿的「圓」,譬如念咒,後面有句「娑婆诃」,在大悲咒裏每個位置的娑婆诃,意思都不一樣,可是每個咒語最後一句「娑婆诃」,都是相同「圓滿成就」的意思,也就是要到達圓滿的成就,它不是一個平面的圓,也不是換個角度看,還有缺失。

   以現代語言,佛法到最後是零缺點,沒有任何缺失存在。我們常說「覺」,如果講自覺,自己能覺悟,也只是一個平面的圓,自覺又能覺他,還是一個平面的圓,不同的地方在哪裏?自覺,完全只有自己,只管自己,自覺而又能覺他的話,是屬于菩薩。

   佛是什麼?覺行圓滿,圓滿是整體的圓,就是現在講的零缺點。世間法裏面,有時會做些自我安慰或安慰別人的方式,雖然不怎麼圓滿,可是也不錯了,可是在佛法裏面呢?那是不夠的,可是並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得到,這種整體的圓,也是慢慢累積起來的。

   例如圓形的西瓜,把它切成一片一片,分開來看,這個圓有大、有小,絕不可能一個西瓜切開來,是一個整體的圓,但是,圓絕不是相同的大小,這等于是學佛覺悟所完成的智慧。任何一個大小平面的圓,裏面也有點、線,才能組合一個平面的圓;而點與線所串連起來的,就是平常慢慢點點滴滴修養累積而成的。那要修養到什麼程度?到所有的圓能夠組合起來,完成一個整體的圓,你就成佛了,即使不是成佛,也是八地以上的菩薩了。

   因爲八地、九地、十地屬于等佛位,也就是相等于佛,當然學佛需要時間,不是一下子可以完成的,以我來講,吃這碗飯已經八十一年了,到現在整體的圓,還不知道在哪裏?就像我剛剛說的,我也會有煩惱,所不同的,只是煩惱的時間比較短,煩惱的內容也比較簡單。

   雖然如此,可是大家不要這麼想,你走這條路,已經走八十一年了,還這個樣,我們該怎麼辦?儒家有句話「朝聞道,夕死可矣」,就是早晨聽聞道理,晚上死了,也可以了、沒有關系了,雖然有點安慰的性質,至少你來到人間,沒有白跑一趟。這是講現實生活中,人離不開…

《從生活中認識佛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