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生活中認識佛法▪P3

  ..續本文上一頁煩惱,在煩惱中的確有佛法,這是一個概念。

   到目前爲止,我所知道學佛的人、追求佛法的人,還是很多很多;但是,總希望簡單一點、快速一點,這是很大的障礙。譬如修彌陀淨土,念南無阿彌陀佛可以到西方極樂世界,既簡單、又快速;告訴各位想到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那麼簡單、快速,一句阿彌陀佛你就能去嗎?那我八十幾年不就白吃了!爲什麼要講這話?

   彌陀淨土裏面提出很多重點,必須要懂得發現,理解佛法之所在,才有機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譬如說四十八願,有阿彌陀佛對自己的要求,以及對于想到極樂世界去的修行者也有所要求;還有九品蓮臺度衆生,爲什麼要分成九品?怎麼樣才能夠到上品上生?爲什麼要談上品上生花開見佛?還有一個關鍵性的問題,帶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個法音世界,沒有業報,那我們帶著這些業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怎麼辦?

   業不淨,不能成道,尤其帶業往生,是你發起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願,從這時刻起,以前的業可以帶走,一旦發起願行以後,所造的業都帶不走,一定要受報受完後才可以走。常看到有些人在念佛,還帶著小兒女、小孫子,一邊念佛、一邊照顧小孩;小孩喜歡亂跑,你在念佛,眼睛盯著小孩,這時候阿彌陀佛在哪裏?在西方極樂世界,並沒有在你的念頭上,沒有在你的嘴裏、也沒有在你的心裏,你的小孫子,不是阿彌陀佛,只是個小孫子而已。所以說阿彌陀佛在哪裏?在西方極樂世界。

   我們平常根本沒有機會跟阿彌陀佛打交道,要曉得彌陀經裏面講,要做到一心不亂,並不是說你平常念佛念到一心不亂,而是要平常慢慢去修養,修養到什麼時刻?到臨死的時候。彌陀經中有幾句話,若一日、若二日,直到若七日,在臨死的那一剎那,要做到一心不亂,就可以往生,但是,並不是臨死的那一剎那,就可以一心不亂,而是靠平常慢慢修養累積起來的。

   何況前面也談了一些關鍵性的問題,如果不能夠從中了解它的道理、方法,也就是佛法在哪裏?這些問題不能解決,同樣去不了。即使能夠做到這些,業障也很輕,也能夠在九品蓮臺獲得一個蓮位,可能只是下品下生,因爲你要到上品上生,這個距離還很遠。要真正成爲極樂世界的衆生,上品上生花開了,才能見到阿彌陀佛,花未開之前,還是包在蓮臺裏面。

   所以我們說帶業往生,怎麼消那些業?業是一定要受報的,阿彌陀佛也不能代替你受。像平常很多人做錯事,到佛前忏悔,跪在那裏講一些,自己的不對……,磕兩個頭就走了,把自己的錯誤交給佛,就跟自己沒有關系了。爲什麼?因爲不知道佛法在哪裏。

   忏悔是什麼意思?忏是檢討,悔是改錯;你不檢討,只是表露一下,把所有的錯都講出來,這就對了嗎?不可能,而是告訴你要在佛前作自我檢討,發現自己的錯誤,以後不要再犯錯,即使以後會犯,至少你的錯愈來愈輕微,那才叫做忏悔。

   我有的時候會講一些笑話,和對方開玩笑,偶爾遇到他們對我好像不太禮貌,或對我講錯話,馬上跪下來說:師父,我不是故意的,我跟你忏悔,我說:你跟我忏悔幹什麼?我又沒有怪你,要怪,你自己怪自己,這話什麼意思?要知道佛法在哪裏?自己做錯了,只是承擔沒有用,還要改錯,不能夠說做錯了就去忏悔,忏悔完了,很歡喜,然後又犯錯,犯錯了又去忏悔,一輩子在忏悔,因爲你從來不改過!

   學佛不是在經典裏找個東西,而是要了解經典裏面的道理方法,可是在家居士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因此,可以帶著問題求教法師,他會告訴你怎麼下手,怎麼建立起一些基本的修養方法,才叫做學佛,絕不可以一味的依賴。

   以前曾講過,修彌陀淨土的人,把它看得太簡單,每天念南無阿彌陀佛;我問他念佛做什麼?要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半開玩笑地說,如果想到美國去拿張綠卡,每天念南無布希、南無布希,他會給你一張綠卡嗎?會讓你去美國嗎?移民到一個國家,都要合乎它的條件要求,何況是去西方極樂世界。所以,要知道佛法在哪裏,一旦抓住了它的要領,所學的很喜歡,具備的條件也夠,兩個相輔相成,達到相應的境界,就可以隨心所欲,絕不是說東抓一把、西抓一把。

   很多學佛的人,聽人家說某某在那裏講什麼,或者不管什麼法門,就一窩蜂的跟著去,回來以後,剛開始有效,過了一段時間,又聽說那個好,又一窩蜂去學,一輩子就像海裏的浪潮,一波一波撞來撞去,撞在沙灘上還好一點,要是撞到石頭就慘了,爲什麼?因爲不會從現實生活中,運用佛陀的道理方法。

   從這裏面發現,佛法要把握兩個重點,學佛是學佛陀的智慧,學佛法就是學覺悟之法,千萬不要學人。可是幾百年來,在佛教界有一個大缺失,都是講某某祖師說、某某大師說、某某高僧說,從來不會說佛是怎麼說的!因此,當他提不出祖師、大德、高僧說的話,就講一大堆佛說的,其實是他自己說的。

   什麼是佛說的?佛說的在經典上可以找得到,可是絕大多數都以人做對象,要知道即使是祖師、大師之類的高僧大德,學他,也只能跟他一樣,學會了,跟他一樣不是很好嗎?要了解是不是他真正已經到達佛陀的境界,或菩薩的境界?有沒有具備那種修養?不能只看表面。看表面,佛有叁十二相、八十隨好,常有很多學佛的人,最喜歡的一個動作,看看手、手掌、身體每一部分,有多少是叁十二相?有多少是八十隨好?找到幾點,就歡喜得不得了,認爲好像我有佛的根機了,其實你陌生得很。

   譬如說這花很漂亮,哎!不能講漂亮要講莊嚴,問題出在哪裏?他只在佛教裏打轉,並沒有在佛教中真正發現佛法、尋找佛法,可是要怎麼發現、怎麼尋找?

   一方面自己具備條件要夠,可以在佛教的經典裏尋找;至于發現,可以親近善知識,告訴你一些道理方法,然後在現實生活中慢慢去體會、發現,但是絕不可以老是憑著眼睛看到、耳朵聽到把握了一些和佛教有關系,就認爲是佛法,不能夠動不動就是因與果的問題、因與緣的問題,甚至念了很多的名詞。

   譬如前幾天有位在家居士問我,什麼叫緣起性空?我問他,你要問的是哪一個緣起?他感到很奇怪,這老和尚怎麼這樣問?我問緣起性空,你還問我哪一個緣起?的確!你問的是哪一個緣起?你現在問什麼問題,或者問什麼事物,一定都有一個緣起,他楞在那裏,我反問他,你知不知道「無始」這句話?我們不是常說無始以來,爲什麼要講無始?無始裏面,有非常多的有始,有始就是一個緣起,這個無始包含了沒有辦法計算的緣起,它不是一個單一的緣起。

   所以佛法的一個名詞,緣起而後性空,緣起是什麼?十二因緣法講緣生緣滅,都是一些概念,顯現不出佛法來;談緣起性空,一定要針對一個東西談它的緣起,如何達到性空的目的。好像佛教裏常有的一些名詞「無」,譬如我無我,無我是沒有我,沒有我是什麼人?是死人,活著的人都有「我」,絕不能說無我是沒有我,無是什麼意思?是從「有」的上面去認識、了解,而能突破它的分別、計較、執著,顯現另外一種現象叫無。所以,無是從有的突破,可是還有附帶的注解「不一定」,爲什麼?有時候可以突破,有時候突不破,爲什麼突不破?修養不夠,因此也有不一定。

   無,是從有的突破顯現,已經不同于原來的有,突破了原來的有,顯現另外一種現象。假使煩惱是有,菩提就是無,如果說煩惱是有,菩提應該是沒有,不能這樣解釋,菩提不是沒有,菩提是因爲把煩惱搞清楚了、化解了,憑什麼化解?一定是有所覺悟,這種現象稱之爲菩提。事實上,煩惱的有是「無」,它是從有的突破,所顯的現象叫無,有時候做不到,並不是永遠做不到,以後還是有機會做得到,所以叫不一定。

   還有一個字,是非的「非」,我們把「非」當成一個否定詞,譬如想、非想、非非想,否定、再否定,變成這樣。「非」是什麼?譬如想,現在的「想」假使說是困擾的問題,經過思考、分析,經過自己的調整、改變,再産生的想叫非想,這是什麼想?不同于原有的想,它的肯定結果是好的、有利益的。「非」是不同于原有的,都要把握這一些字,如果不把握,看經典很容易搞錯。

   又像非想非非想,是四無色定裏的第四個,八定中間的第八個,第一個非想是從有想而來,已經突破了原來的有想,不同于原有的,後面的非非想呢?是說你的境界更高了。如果,原來你的想,是衆生凡夫的想,突破之後,顯現了菩薩的想,可以叫非想,如果再提升到佛的修養,就可以叫非非想,它已經不同于原來菩薩的想。所以,非是不同于原有,這個原有不是肯定的原有,它是不斷地增上,這是平常在經典上,常産生的一些疑惑。

   像很多人念阿(ㄛ)彌陀佛,也有人念阿(ㄚ)彌陀佛,甚至于在臺灣還有一些人說,念阿(ㄚ)彌陀佛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念阿(ㄛ)彌陀佛會下地獄,他的意思是什麼?要念阿(ㄚ)彌陀佛才對,問題在哪裏?如果不了解的,就會說這是法師講的,要這麼念才對;其實錯了,因爲這是梵文裏面文字的差異。

   念「ㄛ」是無的意思,我們講無量壽、無量光;念「ㄚ」,譬如阿難,翻成中文是什麼意思?慶喜,裏面沒有無的意思。可是另外一個名詞怎麼念都對,阿 (ㄚ)羅漢、阿(ㄛ)羅漢都可以,爲什麼?念阿(ㄚ)羅漢翻成中文是應供,念阿(ㄛ)羅漢,翻成中文是無學的意思,就是無學位。一定要知道發音念「ㄛ」,都是「無」的意思,結果還告訴人家,念阿(ㄚ)彌陀佛可以去西方極樂世界,念阿(ㄛ)彌陀佛會下地獄,這真是害人不淺。

   所以,因爲聽你說佛法,而把佛法搞錯了,這位說佛法的人,要下拔舌地獄,什麼叫做拔舌地獄?人死了到地獄,把舌頭拔出來,長長的,當成耕田的犁在犁田、犁土,要受那種罪、受那種苦報。所以有的時候,有很多出家師傅,你問他一些什麼,他本身還沒有把…

《從生活中認識佛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