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握之前,都會說:對不起,我是初學,對這方面還沒有研究,你千萬不要怪他,我認爲這種人非常了不起了,真正有問題的是他不懂,胡說八道,結果他自己受害,別人跟著受害。
佛法到處都有,像家庭裏面做母親的,爲什麼出家人或佛教裏面常講,做母親的真是活著的菩薩?因爲一般人畏于苦、恐懼苦、害怕苦,可是做母親的明知道苦,她不以爲苦,菩薩就是于苦而不以爲苦,她並不是說不苦,只是可以歡喜地去承受。
做母親的,當然只有做母親的人能體會,家庭裏面也不是只有母親,但是,只要有華人的地方都會講,有媽的孩子像個寶,沒媽的孩子像根草,這說什麼呢?當然是稱贊母親。話又說回來,父親、母親都是相同的,只是做父親的,沒有承受生孩子的苦,雖然看了會産生反應,可是畢竟不是親身體驗,雖然有好苦這一份感情的顯現,可是並不能做到不以爲苦。
聲聞乘中的羅漢,講離苦得樂,而且很討厭苦,不喜歡苦,菩薩就完全不同,面對苦還要不以爲苦,所以,我們說菩薩的願最大,這都是從現實生活中可以發現的。譬如有時候,做父親、母親的對兒女常會發生一些事,有些人會找我說:這孩子小時候很乖巧,什麼都好,現在什麼都不聽了,完全的反叛,好像他的小孩變了,而爸爸、媽媽沒有變。沒錯,真的小孩變了,爸爸、媽媽沒有變,爸爸、媽媽是把小孩停留在小寶寶的階段,他們沒有想到,自己是怎麼從小孩子走過來的。
不管男人、女人,有兩個更年期,一是小孩變成成年人的更年期,因爲生理上,從兒童轉變爲成年人,整個生理期的變化,有時連自己都不知道爲什麼。就等于常有很多夫妻進入中年開始,假使先生或太太更年期先到,總是講對方不講道理,怎麼你以前是那樣,現在怎麼會變成這麼不好?這裏面都有它的道理、方法。
人生的旅程少不了兩個過程,一是成長,一是老化,在教育界常會提到,做父親、母親的對你的兒女,有時候要像個老師、有時候要像爸爸媽媽、有時候也要像朋友,爲什麼要提這些話?等于我們佛教講的,要具備叁十二應身,面對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時節因緣,在那時間、空間該怎麼表現,怎麼扮演你的角色,是相同的。
佛法在哪裏?佛法不在殿堂裏,也不在書本、印刷品裏,處處都有佛法,最明顯的在現實生活中,當你在某些時間、空間裏面,自己在想什麼?或遇到些什麼?開頭是一種無明的狀態,迷惑不了解,到原來如此,你就見到了佛法。佛法是有層次,而覺悟有大、有小,佛法談層次是依于覺悟的內容來分,從有缺點,慢慢減少缺點,最後是零缺點,就達到究竟圓滿。
我問大家一個問題,業是汙垢、是骯髒的東西;那道呢?是清淨。如果從業與道的道理,擺在現實生活中去發現的話,舉個例子大家思考一下,衣服髒了,怎麼辦?把它洗幹淨;假使衣服髒了是汙垢,把它洗幹淨要有清潔劑、要有方法,才能把它清洗掉,這誰都懂,可是佛法在哪裏?
首先,要了解誰把衣服穿髒了?是自己的「我」,穿髒了,誰去洗幹淨?還是我,是不是洗幹淨了,就把衣服擺在那裏,不要再穿了?你還是會再穿,穿了以後還是會髒,髒了怎麼辦?再洗,佛法在哪裏?就很容易明了。只是有一個問題,不要忘了自己的「我」,如果忘了自己的我,就是自己的我跟衣服沒有關系。像百貨公司吊了很多的衣服,那是百貨公司的,跟你的「我」沒有關系,除非你哪天花錢買它,穿在身上,才算是自己的,才可以見道。
佛法沒有那麼玄妙、神奇,現實生活中到處都有,能顯現覺悟,就能顯現出佛法。人之所以煩惱,是因爲沒有搞清楚煩惱,因此無明才叫煩惱,迷惑才叫煩惱,絕不是說,明了了、覺悟了還叫煩惱。雖然拉拉雜雜的談這些,其實在家學佛很簡單,處處都可以見到佛法,但是如果只照世間的方式,還是相對的。
就讀像之前所講的相對,你最多取正舍負;譬如善惡,取善舍惡如此而已,還是有缺點。像經典上面談善惡,釋迦牟尼佛分析人的業,有善、有惡、還有無記,什麼是無記呢?是善與惡弄不清楚,很難把它分辨清楚的叫無記,可是釋迦牟尼佛從來沒有把衆生定位于善惡,這話怎麼講?經典上有善男子、善女人,並沒有講惡男子、惡女人;釋迦牟尼佛不把衆生歸類于惡,所以他的言語都叫做善、不善等,這話什麼意思?
善並不表示都是完完整整的,其中也有不善;同樣不善,裏面也有其善。爲什麼說佛陀是個大慈悲的聖者?因爲,他沒有把人分爲善人、惡人,尤其他不舍棄世間的說法。可是他強調,怎麼樣用智慧的方法去看衆生,像四十二章經裏面談到,度十善人不如度一惡人,就是度十個善良的人,不如度一個惡人,後面還有一句話,度十惡人不如度一比丘,如果經文搞不清楚,就會誤解佛法的意義。
好像出家比丘比惡人還壞,你看,度十善人不如度一惡人,度十惡人不如度一比丘,佛法在哪裏?度十個善人不如度一個惡人,是因爲這一個惡人,很可能會傷害十個善人,爲什麼度十惡人不如度一比丘呢?因爲度一位比丘,他可以度很多的惡人。
因此看經文,不能夠照著文字解釋,有句話「依文解義,叁世佛冤」,照文字解釋很容易造成謗佛、謗法。爲什麼我特別強調,在現實生活中發現佛法?因爲出家人只能夠提供一些道理方法,真正要做的,還是自己在現實生活中去體會、發現,然後運用出家師傅教你的一些道理方法去面對,歡喜承受,才是最要緊的。
如果在現實生活中有問題,怎樣拿佛法解決這個問題,把佛法當武器,現實變成敵人,拿武器打敵人,那釋迦牟尼佛太不慈悲了,因此不能用這種方式。學佛是學智慧,學智慧做什麼?當面對無明、迷惑、煩惱時,才能以智慧化解問題或障礙。
第一個不會再造業,第二個當業顯現的時候,可以歡喜承受,因爲人都帶著業來到這個世界,如果沒有業,不可能來到這世界。講到這裏可能有人會找碴,爲什麼?再來菩薩難道也有業嗎?肯定告訴各位,再來的菩薩有當世的業,當世的什麼業?再來菩薩一定有父母親,生他、育他、養他,所欠的債務還是業,只是叫現世業,這種業很容易還清楚,也很容易化解。
當然,也不要看輕自己,不管出家、在家都有可能是再來菩薩,可是要把握當生的業,要還清楚、要化解掉。但是,也不要太強調自己,我有善根、有佛緣,我就是佛,就是再來菩薩,那是很危險的事,關鍵問題在哪裏?問題在有沒有真正的學佛法,如果只是學佛、學名相是沒用的,如果只是學人,不可能得究竟解脫,唯有學佛法,才能得到究竟解脫,究竟解脫是什麼?涅槃。
涅槃有有余涅槃、無余涅槃,最後還有一個究竟涅槃,究竟涅槃是最後圓滿成就的結果。在這裏要告訴各位,解脫不是死,涅槃也不是死,解脫是有任何的障礙都能把它化解掉;而涅槃是不再受六道輪回、超越叁界,成佛、成菩薩都可以。但是菩薩要達到究竟涅槃,需到八地以上才可以,八地以前還不是;四地到七地是有無余的樣子,還不是無余;初地到四地是有余進入到無余。所以,涅槃不是死,有時常聽到一些笑話,某人涅槃了,其實是說他死了,這個不能混爲一談,涅槃是道的最後一種境界。
佛法不是舉些例子、找些問題就能抓住的,關鍵還是需要學習佛陀的道理方法,學習還不夠,一定要實際在現實生活中去修行,而後才有機會把佛陀的智慧轉變爲自己的,唯有將智慧轉變爲自己的,自己才能作得了主。
如來的解釋,是如此的來,如此的去,來來去去,永不休息,也就是圓滿的智慧、覺悟,得到究竟解脫,進入究竟涅槃;可是達到究竟涅槃的境界是佛的境界,菩薩完成了無余涅槃,就有究竟涅槃的機會,在沒有成佛之前,不能進入究竟涅槃的境界。佛是依于自己的願力而建立起世界,菩薩依于願,只能做佛的脅士幫助佛陀,而不是自己發個願就可以建立起的世界。像阿彌陀佛有極樂世界的願,身邊有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幫助他,所以稱爲脅士,是協助他的菩薩,他們的願只能作助手,不能成爲願力世界的教主,這些都是概念。
在這裏拉拉雜雜的提醒大家,這不叫指點迷津,談的只是些理論的概念;今晚耽誤大家,在這裏陪我坐這麼久,最後謝謝各位!
91年11月27日新加坡演講
《從生活中認識佛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