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個答案,這答案的本身,還是有問題,絕不是說你提出問題,告訴你答案,你的問題就化解了!
各位做老師的最起碼知道,一加一不一定等于二;就像我經常講的,乘法是倍數,爲什麼一乘一還是一?爲什麼一乘二還是二?可是二乘二是四。四乘四是十六,如果再往複雜一點的數目字去思考,這問題就大了!然而,算術、數學都是人爲衍化出來的。世間的法,本來就有缺失,並非是零缺點,那麼的完美。
佛法是針對世間相對的,去認識它,從相對中去突破,這要怎麼做?例如要明辨是非,不參與是非,對于「是」、「非」,你要明了、要辨別,可是不可以參與,是不是麻煩來了?既然要明辨,又不能參與,大家想想這個問題該怎麼辦?其實很簡單,你只要記得,這中間還有一個「我」在!因爲人人都有一個我。
假使說我們要明辨是非,涉及到是非,只有兩個人,如果自己也要參與,就變成叁個「我」了!怎麼樣能夠在自己以外的兩個他我,去認識是跟非?學佛最怕的是常常忘了自己的我,就像賣衛生棉的廣告,好得不得了,好得忘了那個「我」。
如果以學佛的心態去看問題,要知道,還是自己「我」的問題,不是人家那個我的問題;譬如煩惱,人家講一句話,可能不是講你,你會聯想到,可能就是在講我。人最可愛的地方在哪裏?他毀謗我,我很難過;既然是毀謗你,爲什麼要難過?毀謗不是事實嘛!居然還難過;可是,每個人都很可愛,情願難過,爲什麼?因爲自己的我顯現了,可是這個顯現,不是去分析對方的毀謗,而是以對方發出來的聲音,用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方式感受,好像受了傷害。
人有的時候,還有更可愛的地方,譬如在辦公室,你要簽名或做什麼……,可能沒有帶筆,人家桌上有筆,就順手拿來寫,習慣性地往口袋一放,走了。假使這個人說:「你怎麼做小偷?」你不會難過,最多說:「對不起,我以爲是自己的。」他已經說,你是小偷了咧!爲什麼那個時刻不會難過?因爲,我們認爲這是事實,我真的拿了你的筆。人家毀謗你,不是事實,反而難過;是事實,反而可以道歉、對不起,這是人很不可愛的地方。
釋迦牟尼佛講了很多的道理方法,幾乎都是用譬喻的方式,很多的故事,都是世間的東西。唯一不同的地方在哪裏?他提出道理、方法使你去認識問題,從相對中間去認識、了解、突破,才是出世間,出離世間什麼?出離世間的問題,也就是化解問題。
知識經驗人人都有,能不能化解問題?要看本身的知識經驗有多少。當然,這要看本身平常的修養,就像「學」這個字,它是指搜集資訊,再加以整理,轉變爲自己的;簡言之,搜集資訊是吸收,吸收而後消化,消化了才屬于自己;如果只是別人的,那永遠是別人的。
因此,我常說:學佛不要學人,像某某大師、某某長老,不得了,尤其密宗裏面的上師、仁波切,甚至于活佛,講到「活佛」,我常會想到,難道還會有「死佛」嗎?如果用這種方式去學佛,那不是學佛,是學人。
在座的都是老師,如果自己不念書,不好好學習,一天到晚拜孔老夫子,你不可能成爲賢人、聖人,也不可能成爲有智慧的人;所以,一定要了解「學佛」,釋迦牟尼佛在入滅之前,于涅槃經中告訴我們,他入滅以後,依法不依人,以法爲師。他沒有告訴你,要以我「釋迦牟尼佛」爲榜樣、爲老師。
像現在寺院裏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本師」是中國人提倡出來的,他跟我們一樣來到這世間,唯一不同的地方,他學習了圓滿的智慧,可以化解任何的問題,是顯現圓滿覺悟的一位成就者。用這種方式去看,就不會像有些非常虔誠的佛教徒,手上慎重的捧著經典,而不好好的研習,難道就懂得它裏面的道理方法嗎?
你們常看到很多的寺院,把大藏經放在大殿兩邊漂亮的櫃子裏,還用一把鎖鎖上,怕人家偷,假使人家偷了,就沒有法寶可拜!可否想到,經典是要去看、去鑽研的?這都是怪現象。還有,假使你看到藏經櫃沒有鎖,把玻璃門拉開,還沒碰到經書,就有人跑出來說:「不可以」!
我們常常看到所謂的天才兒童;是不是生下來,從來不教他,就那麼能幹呢?一定是父親、母親加上學校的教育,他學習得比別人快,比別人容易理解,才能成爲天才兒童;如果從來沒有人教他,天底下沒有天才兒童。
通常孩子小的時候都很乖巧,幾乎你要怎麼樣,他都可以怎麼樣,可是到了生理上開始成長變化,慢慢就開始反抗了,反抗到什麼時候呢?國中二年級,此時幾乎變成了叛逆期,他甚至還會罵父親、母親「你好土」,那是爲什麼?孩子沒有變,你的教育沒有變,環境也沒有變。
我們人一生中有兩個生理期,一是成年的生理期,一是進入中年的生理期。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這麼走過來的,可是一旦面對問題的時刻,或成長的生理期,或中年進入老年的生理期,你將會發現,人反而忘了自己也是這麼走過來的,那是爲什麼?因爲忘了自己的「我」,這時候,一心一意擺在對方「我」的身上。因此,學佛不是叫你去否定這些現實的種種,現實本來就有些問題存在,而是當問題顯現時,該怎麼去面對?
所以,佛教提出叁無漏學:戒、定、慧,爲什麼要談這些?因爲戒定慧都是些知識經驗、道理方法,如果能吸收,消化,轉變成爲自己的,你就能時時刻刻面對問題,化解問題,對別人可以,對自己當然更是可以了。因爲,佛法是講自利而後利他,自度而後度他。如果說世間法是相對的、有缺失;而像我剛剛說的,佛法完成之後,是零缺點、沒有缺失,它是絕對的;我們常看到寺院裏面,寫著「不二法門」,其實它就是談「絕對」的意思。
其次,還要提醒各位,剛剛談到突破的問題,突破在經典裏叫出離,什麼是出離?一定是面對問題,跟問題打交道,能夠突破問題,從中轉出來,才叫出離。譬如離苦得樂,不是叫你逃避苦而追求樂,而是從苦的中間去認識、去了解,最後能夠突破,你的苦就化解了,得到的結果是樂;不是于苦與樂相對中,叫你選擇樂而舍棄苦。
苦、樂是相對法,善、惡也是相對法,從相對中間去認識、去了解,憑什麼去認識、了解?那就要學佛,也就是要學覺悟的道理方法,能幫助你覺悟的道理方法,才是佛法,才有出離的機會,突破的機會,這是在概念上先要有所認識的。
再者,還要談一個名詞,學佛的人、或佛教徒都很在意的一個名詞:回向、回向功德。我們一般都聽說,做功德要回向,回向之後,你的功德變得愈大,好像是魔術師,佛法那裏有這種講法。功德要回向,是不要你執著于功德,這是第一個概念。第二個概念是個重點,功德,功是一種力量,德是一種修養,把修養化成爲力量,才叫功德,這裏面包括精神的、物質的。
事實上,回向應該怎麼解釋?我剛剛說的就是重點,用白話講,大家最容易了解,把你既得的利益,給與更多的人分享,就叫功德,也叫回向,也就是回向功德。即是把你「既得」的利益,是什麼?不管是精神的、物質的,本身擁有的知識經驗,擁有的財富都在內,自己已經擁有的一切,而且是種利益,不是造成傷害的,給與更多的人分享。
在座的各位,在學校幾乎都是在做功德,只是你沒有發現做了功德,有沒有回向?所謂有沒有回向,是不是你執著于功德?可能大家馬上産生一個意念,我是不是每天下課,還要做回向呢?其實不是講「願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這不叫回向,真正的回向,是什麼?很簡單,你今天教了一天的課,的確學生應該學的,你教了沒有?學生理解了多少?如果你發覺還有缺失,第二天自己去彌補那些缺失,這整個過程就是功德回向。
我們回複到佛教本身的做法,我們講布施,大家都知道,好像布施有叁種,財施、法施,另外還有無畏施,是不是有叁種?其實,布施只有兩種,爲什麼我說只有兩種?物質、精神可以給與人,無畏怎麼給與人?拿什麼給與?其實是說財施、法施這兩種布施的行爲,你要具備無畏的精神,要無所畏懼;所以不是叁種布施,只有兩種。這種無所畏懼是什麼?它包含了連續性,沒有時間、空間的限製,持續的做下去,因此,一定要了解布施有兩種,這兩種行爲要具備無畏的精神去做。
爲什麼要談這個問題?因爲剛剛談功德回向,在座可能有很多受過菩薩戒,當你受完菩薩戒之後,回到家裏有沒有發覺,很多做不到?這種事特別多。很多人聽人家講受菩薩戒的功德、增上功德,就糊裏糊塗去受菩薩戒,受回來後,做不到。有的人跑來問我:「老師父,我怎麼辦?」我說:「什麼怎麼辦?」「人家說:受菩薩戒很好,我就去受了,可是很多做不到,怎麼辦?」我告訴他一句話:「誰叫你受菩薩戒,你就去找誰。」做不到,你受它幹什麼?最後是知法犯法咧!
所以我們談修行辦道一些很平常的事,不注意就會出問題,譬如說皈依叁寶之後,馬上就去受五戒;通常我只贊成皈依叁寶後,先學戒,不要受戒,先去學,認爲自己能做得到了,再去受。因爲在家修行,叁皈五戒裏有這種方便,先去學五個戒條,學會一個,你自己就在佛前自受。
自受,是怎麼受呢?譬如說不殺生,我能做得到,的確永遠都可以做得到,就在佛前說:「從今天起,我開始受不殺生戒」,你就自受了。五個戒條,一個一個都能做到了,然後才到戒壇去受戒。譬如:在家居士參加共修,先學習戒律,回到家,看自己能不能做得到?其實不只是戒律,就像學佛營,大家也是想學一些東西帶回去,慢慢再去認識,去修養,你們來這裏,只是搜集資訊,帶回去消化。
許多事情像發願,認爲這個功德最大,常常有人發此願,我出家,將來要蓋個大寺院,供養很多出家人,讓他們修行辦道;我說這叫大妄語,你現在根本做不到,是不是妄想呢?發願是要依于現在的條件,能做得到,表現出來的,才能叫功德。
談到布施,我講幾句擋財路的話,很多人都會罵我,但你們不會。以前我舉例說,要布施、供養,不要聽人家說布施得愈多,功德就愈大,不要用這種方式去布施、供養,不是跑到寺院去比誰的鈔票多,而是要量力而爲。佛法有個大前提,也是它的宗旨,不可以造成彼此的傷害,只要有任何一方造成傷害,這種行爲就不可能完成功德;所以我說,不要傷害別人,自己也不要受到傷害。
以布施功德來講,譬如你是一家之主,賺錢養一家五口,一個月賺五萬,這五萬塊錢,雖然是你一個人賺的,但是不要忘了,其他四個人與你是一體的,這五萬塊他們都有份。如果你想做功德,明天、後天、或是那一天,要到寺院去做供養,布施五千元,我贊成五個人開個家庭會議:「我提議准備五千元去布施供養,你們有沒有意見?」因爲這五千元,只有自己贊成,一千元有功德,因爲你要做嘛!如果其他四位,有一位說不,你只能做四千元,如果有兩位說不,只能做叁千元,就這麼減,最後大家都不願意,你只能布施一千元。你不能說:「老子賺錢,愛怎麼花就怎麼花」,那是不可以的。我想在座都會有這種感受,可能一部分說到你們的心底。
所謂造成彼此的傷害,往往我們想要做功德,說不定功德的目的沒有達到,已經先傷害了!我不曉得在座的家庭裏面,有沒有這種情況?譬如有的信佛教、基督教,天主教,或其他的宗教。假使一個家庭有不同的宗教信仰,你要供養佛法僧,他要捐獻上帝,不可能走在一起;即使他們沒有其他的信仰,你也不能夠一手包辦,我下個命令就這麼做,那不能完成功德。
雖然我這些話,講得好像不通人情,都是一家人,何必要這樣嘛!但不要忘了,你是學佛的人。釋迦牟尼佛強調衆生平等,這話人人都能夠接受,就像做老師的會勸家長,對你的小孩,有的時候要做老師、父親,或母親,可是不要忘了,當某個時刻,你還要做他的朋友。
佛陀說的一句話「衆生平等」,佛教裏面平常的一些名詞,很多人都會念,怎麼運用它?怎樣把它擺在問題上,去化解問題?包括自己、別人的,這都是我們學佛必須要把握的一些概念,也是一些重點。
明天以討論問題做總結,以我的經驗,通常討論問題,只有少數的人會提問題,而多數有問題的人,可是不想講出來,怎麼辦呢?依我的作風,可以用紙條先寫好,明天一開始,先解答口頭提出來的問題,然後再解答紙條所提的問題。
難得在一起,在學佛的過程中,難免有些問題,可能你的問題,也是別人的問題,通常聽一個人講是有限的,個人提出實際的問題,然後大家一起研討,就可達到回向的目的,我們談所謂的尊重、珍惜,我不想把佛教的一些名詞,擺一大堆在這裏,歸納爲結緣、隨緣、惜緣,然後你們大家一起分享。
我介紹佛法,很少用那種方式談,如果各位看法界衛視,我介紹經典,很少在名相上打轉;因爲,那都是些知識經驗、道理方法,怎樣把這些融合在現實生活裏,能用得上,才叫佛法;如果用不上,那不叫學佛,最多只能說是一位佛教徒而已。
所以說做個佛教徒要信佛,也要做個學佛的人,才有機會成佛;我們只信不學,那只是依賴,依賴是有限的,唯有自己才能夠使你的智慧愈來愈高,你就有覺悟的機會,時時刻刻都可以得到利益。這是我八十余年的學佛過程,以很簡單的方式呈現,大家能把握的話,就比較容易悠遊法海,今天就介紹到這裏,謝謝各位。
91年暑期教師學佛營
《尊重與珍惜》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