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談心▪P2

  ..續本文上一頁父當成太上皇,花了好幾分鍾的時間,問他,但看情況不對,就不跟他談念書的問題。

   于是,我請他吃糖,問他喝什麼飲料?像招待小朋友一樣,防禦的防護罩就打開了,我們邊吃邊聊,用比較混淆的方式探詢——

   我問他:「家裏的冰箱有多大?你看老師父這冰箱這麼小,還是環保冰箱咧!」

   小孩說:「我們家的冰箱,比你的大多了。」

   我說:「那一定放很多吃的啰!」

   小孩說:「是啊。」

   我說:「你什麼時候會去開冰箱吃東西?」

   小孩說:「當然是書讀了一段時間,感覺累了,才吃一點東西、喝點飲料。」這就是答案。

   那我說:「你每天在房間裏讀書,偶爾出來,從冰箱裏拿點東西吃,你還做什麼?不累嗎?」

   小孩說:「會啊!我會出來運動,會蹦蹦、會跳跳!」這是第二個答案。

   他的媽媽不知道答案,我叫他把媽媽請進來。

   我說:「妳冤枉妳的孩子了。」

   我把情況告訴她,居然這位媽媽走出會客室,抱著她兒子哭了!說:「兒子啊!很對不起,媽媽冤枉你了!」

   這是什麼意思?我剛剛講,人的心,依于外面看到、聽到的,就以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判斷去做結論。我常舉的例子,你爲什麼生氣、不歡喜?因爲某人毀謗我。大家有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當你被人家毀謗的時候,會不會生氣?會不會難過?有沒有不生氣、不難過的?

   話又說回來,這是個概念,還得看毀謗你的對象,跟你有什麼關系。我們知道毀謗,它絕對不是事實,要不然你就不會生氣,不會難過了,他就不是毀謗了。如果不是事實,對方跟你交情很好,感情不錯,你並不認爲他是毀謗,大不了推他一下說:不要開玩笑。如果是沒有交情的人,或本來兩人就不歡喜,那肯定是毀謗。同樣是毀謗,爲什麼對象不同,感受就不同?這就是佛法所講的分別心。

   人會分別,而且分別得很細,話又說回來,如果有誰說,我從來不起分別,我沒有分別心,甚至于自認爲學佛的修養很高,我認爲你是妄語者,爲什麼?剛剛我講這麼久的時間,幾乎都在分別之下說問題、說人、說事,對不對?那裏有不分別的。我們常說不要起分別心,沒那麼容易,人本來就是如此,否則的話,就不叫做人。

   人有兩種現象:一是麻木不仁,一是佛菩薩;只要是人,都離不開這些分別、計較、執著,所以,禅門中遇到此種問題,他的表現完全不一樣。如果說分別,或者說不應該有分別心、不應該執著、不應該計較,自認爲是學禅的人,會馬上回答,誰在分別?誰在執著?誰在計較?其實這話也沒有錯,因爲,是你在那裏說分別、計較、執著。

   如果沒有分別、計較、執著,那不是人,道理在那裏?很簡單,我舉個例子: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當時有位國家社會地位非常高的外道人士,問釋迦牟尼佛說:「你是佛,我請問你,如何對待女人?請提出你的看法。」

   釋迦牟尼佛說:「年長的,我把她當母親;年紀差不多的,把她當姊妹;年紀小的,把她當兒女。」

   他說:「爲什麼講得這麼啰嗦?這些不都是你親近的人嗎?爲什麼不用最簡單的方式告訴我,把她們當成最親近的人。」

   釋迦牟尼佛反過來問他:「你認爲母親、姊妹、女兒是不是都是最親近的人呢?」

   他說:「是啊!」

   佛說:「你還忘了一位更親近的人,你的太太。」問的人一下沒有反應過來。

   他說:「爲什麼這麼說呢?」

   佛說:「我是告訴你,不可以把天下的女性都當成最親密的人,也就是不可以當成你的太太。」

   釋迦牟尼佛的智慧是什麼?這裏面還不是有分別、計較、執著,那是不是智慧的表現?其實佛教裏面強調,佛法不離世間法,是說佛法在你的身邊,佛就在你的心裏。雖然聽起來,叫人摸不著頭緒,如果你的自我意識經常做些調理,你將會發現,他本身講的雖然不是很高的境界、很高的修養,可是你反而可以得到更多的好處。

   通常人家問我:「老師父,你學佛這麼多年,到今天爲止,是用什麼方法,用什麼態度學佛?」我只有一個字:「讀」,讀書的讀,就像不要小看幼稚園的小孩,你在他身上可以讀到東西,各式各樣的人,不同的年齡層、不同的性別、不同的種族,都可以讀到很多的東西。因爲我們人有個缺點,不喜歡讀,喜歡教,動不動就教人家怎麼做,自己傾囊相授,反過來得到什麼?

   我講的不是物質上的報酬,即使做老師也要教學兼長,我不是謙虛,也有很多人認爲我很傲;其實在我的內心世界,人生的一個法寶,就是「讀」。讀的本身,如果你的內心不是以學生的心態去面對的話,口頭的讀沒有用,爲什麼?唯有讀,才能夠收集更多的知識經驗。

   我們曉得智慧的成就,來自于知識和經驗,累積得愈多,智慧愈高;知識經驗愈貧乏,當然你的智慧就愈低。你想想,是不是唯有「讀」才能夠搜集得更多?所以古人說:不要好爲人師,因爲太過于偏好做人家的老師,你會忽略別人很多的優點,是你所沒有的。因爲心的動力,來自于現實生活中外面的色塵緣境,才會引發你去感受、去想一想、決定怎麼做,最後得到結果。

   爲什麼說處處都有佛法?爲什麼說佛在心裏?尤其這「佛」字,我跟各位诠釋一下,不要提到佛,就把它當成是佛龛裏的泥塑木雕,那不是佛,是個雕刻品、藝術品。佛是什麼?最簡單的說法,他是一位圓滿的覺悟者;以智慧而言,已經到達微妙的境界,也就是具備了微妙境界的智慧,達到圓滿覺悟的結果。

   可能大家會問我:爲什麼寺院、佛堂,要供這些藝術品、雕塑品?因爲,我們拜的不是表相,是他的精神,每個佛或菩薩的相,都代表某位佛、某位菩薩,至少我們到寺院去看,這佛叫什麼佛,這菩薩叫什麼菩薩,以智慧、覺悟而言,表現出他特有的智慧來,就知道這位佛或菩薩。

   如果你只崇拜雕塑品、藝術品,那是依賴他,好像他能給你什麼,其實,釋迦牟尼佛也有不能的地方,譬如說他不能夠改變人的業、不能幫助你成佛、成菩薩。簡單的說法,他不能改變你的業,也不能幫助你成道,要清淨業,一定要受報,要成道,一定要修行,如果只是依賴,這些問題不可能解決的。

   我們常常把自己當成佛教徒,而不是學佛的人,這是很大的錯誤,做個佛教徒很容易,皈依叁寶就可以成爲佛弟子。你是不是學佛的人?也就是說有沒有在修行?我們不是常說,學佛要修行辦道嗎?可是修行,修誰啊?辦道,辦什麼道?尤其修行,很多人擺在學個法門、學個宗派,或專門念經、拜經,認爲就是修行,我告訴各位,那不是修行。

   禅門中間有個公案:有一位禅師在看經,另一位跑過來說:「你是位禅師,爲什麼還看經?」

   禅師回答:「我不是在看經,是在遮眼。」拿經遮住他的眼睛,大家聯想到什麼?因爲眼睛去看,就會産生分別、計較、執著,盡看人家不對的地方,盡看人家的短處;把眼遮住,想想自己,就是我們所講的返照。

   我常說很多人聽了不歡喜的話:你怎麼學佛?你現在怎麼做、怎麼樣學?很多人聽了真的不歡喜。我說:你不是在學佛,是在浪費時間,學佛的目的,是要學佛陀的道理方法,學他的智慧。打開始我就講,人有很多的問題,甚至于無可奈何,爲什麼?沒有辦法,就是智慧不夠。

   大家看過千佛山雜志,每期的封面有信佛、學佛、可以成佛;如果信佛不學佛,就沒有機會成佛。信佛、學佛怎麼去學?就是修行,修行談什麼?修正我們的行爲,什麼行爲?身體的行爲、言語的行爲、意念的行爲,因爲這叁個行爲常會出錯,怎麼辦?我們去調整它,原來不好的,使它變好;原來好的,使它更好,這才叫修行,修正我們的身口意行爲。

   可是大家不這麼講,人有貪瞋癡,我們學佛就是要學戒定慧,可以消除貪瞋癡,聽起來好像這些名相是佛教、佛法裏面有的。事實上,我常說的,把戒定慧當武器,貪瞋癡是敵人,拿武器去消滅敵人,可能嗎?

   我說修行也是修理,爲什麼?修理自己不好的,使它變好,錯的改過來,是對付自己;可是現在在佛教界反而常有這種現象,懂得一點佛教的東西,就去修理別人。我想很多人看過、聽過諸如此類的事,比方知道他是位佛教徒,只要看他有一點點不如法,或者有一點點跟世俗人一樣,就會說你看你學佛,還這個樣,學佛不是講戒律嗎?學佛不是講修定嗎?

   想想看,戒定慧從哪裏來?釋迦牟尼佛會給你嗎?不可能。戒定慧是要自己去學習、修養,因爲我們身體的行爲、言語的行爲、意念的行爲會出錯,所以,需要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戒定慧,依這些道理方法調整自己、修正自己,使自己的行爲愈來愈好;爲什麼要這個樣?好了又怎麼樣呢?至少你不會造業。人家常問我,成佛了又怎麼樣呢?我說:成佛了!不得了!有什麼了不得呢?我說:他的智慧,沒有任何問題化解不了的,因此,絕不會存在任何的無明煩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

   最近社會常有這種口頭禅:「你要說清楚、講明白」。可見講話的人,本身是不清楚、不明白,那叫什麼?糊塗。要別人講清楚,要別人說明白,自己爲什麼不清楚?爲什麼不明白?以一個學佛者而言,要用這種態度面對人、面對事,因爲我剛剛說修行是修理自己,修理自己的缺失,絕不是去修理別人。所以,我們講學佛要從心性上著手,這都關系到心性上的問題。

   我們常常談心性,就會講到明心見性,什麼是明心?明自本心;什麼是見性?明自本性,那等于沒有講。「本」是什麼?明心,明自心是什麼?等于我剛剛說自己的身體行爲、言語行爲、意念行爲,你能不能發現?有沒有出錯?有沒有偏差?有沒有主觀意識?有沒有太過于感性?或者太過于理性?有沒有這些問題的存在。如果你及時發現,馬上去調整,那就是修行。

   可是修行,修到什麼程度?修到不會出錯,于心,你就明了,…

《談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尊重與珍惜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