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那就是明心;絕不是一般所講的明自本心,我本來就有佛性,因爲,「性」就是談佛性,心就是談我,我本來就有佛性,所以,很多人認爲我就是佛;最後可能?做個真正具備道德良心,堂堂正正的人,都不一定做得很好。但是,經典上說,衆生皆有佛性,心即是佛,不就是明心見性了嗎?問題是明了什麼心?見到什麼性?
尤其,我們最大的毛病,動不動就探討過去世,我不懂過去世,就會請教別人,講給你聽,真的還信那一套,完完整整地接受;再不然,問問未來,他就告訴你未來,可是不跟你談現在。很多人的確很聰明,爲什麼?談現在,你有問題,我沒辦法;談過去,反正你不知道;談未來,你也搞不清楚。因此,談現在,你有問題,該怎麼辦?要像佛陀一樣,至少我們是學佛的人,知道佛陀有很多的道理方法,而且實際地修行、體驗,雖然不具備佛陀的智慧,至少我們從他的智慧中得到了很多。
如果各位在家裏喜歡看電視,有八、九十個頻道,你們計算一下,看相算命、講命盤、靈異事件、講鬼的,胡說八道的愈來愈多,而且節目廣告賣得很好,爲什麼?我在這裏說句自責的話;因爲,佛法不夠普及,但佛教卻很熱鬧,可是我們要了解佛教雖熱鬧,你沒有從中發現它的饒益性?有沒有得到了利樂?對生與死的問題有沒有幫助?對現實生活有沒有幫助?如果沒有,那不叫學佛,即使你信佛,也只是位佛弟子而已。
所以,我提醒各位,人必然會與人、與事打交道,既然會打交道,就要注意幾個事項,包括家裏面、辦公室、學校、任何的社會團體,甚至于地方首長、民意代表,都離不開人與人、人與事的問題。
因此,我們要知道,佛法說得誇大一點,最高的境界是隨緣;如果學佛的人不隨緣,一定會覺得不自在,只有隨緣才能自在。可能大家會講,隨緣是不是隨波逐流?不是的,隨緣是什麼?惡緣不受汙染,善緣不起分別。
當然,隨緣就要有結緣的機會,結緣講究結善緣,千萬不要結惡緣。結善緣最好的辦法,講話的時候,少講一句,如果你勇往直前的話,不妨停下來;可是千萬不要往後退,因爲往後退,就沒有結緣的機會了!多講一句,這個緣會跑掉。
我們究竟怎麼著手,才能真正結善緣?並不是叫你主動找人,說某某,我跟你結善緣;某某,我跟你結惡緣,不是這種意思,因爲前面有隨緣,隨緣就有機會結緣,這是一個順序。
一般談結緣太狹隘,不夠廣泛,如果說得比較不好聽的話,我們結緣往往比較自私,其實緣的層面很廣;學佛的人千萬記住,結緣不是去勉強別人,因爲,勉強別人就變成攀緣!前面說隨緣,有緣就可以結緣,一旦結了緣,還要惜緣,珍惜這一份緣,這是一些概念。
運用在現實生活中,需要戒定慧叁學,最簡單的解釋:
戒:不犯,即是不傷害別人,自己也不受到傷害。
定:當自己會亂,情緒把握不住的時候,能夠慢慢沈下去,但不是叫你勉強壓製,這需要時間的沈澱,即是定。
慧:當身體的行爲、言語的行爲、意念行爲表現的時候,千萬不要自作聰明,以爲天下人都是傻瓜,因爲,往往聰明反被聰明誤,那不是智慧;也就是說身口意的行爲,一定要及時面對自己、把握自己,不要表現出愚癡的行爲;而且,不要任由它造成別人認爲,欸!這個人……!反而變成一種瞧不起、鄙視。
談戒、定、慧,我舉個例子,大家就很容易把握,怎麼去把握?自己真心的想幫助別人,當發現別人錯誤的時刻,你認爲是錯,可是對方並不一定這麼認爲,這是自我意識表現的時刻,千萬不要用自己的方式去告訴對方。
用自己的方式,很可能引發別人不歡喜,爲什麼?譬如我是一番好意、說的是實話、也沒有騙你、都是爲你好,這叫自己的方式。有沒有想過忠言逆耳這句話?其實忠言並不逆耳,而是聽的時刻,忠言變成孫悟空的緊箍咒真言了!一念就叫人受不了,爲什麼?很簡單,你是用自己的方式,最容易造成傷害,不要以爲是一份善心、菩薩心,可能表現的都不是。爲什麼?你講出來的話沒有錯,可是聽的人,感受你的語氣、文字的內容,是在教訓他,他怎會受得了?他會歡喜嗎?
佛法中有愛語攝,愛語是什麼?愛語就是善巧、方便、柔順的語言,這些言語表達很柔順。我們常自以爲是爲別人好,如別人不能接受,就會回答一句像臺灣話所說的「好心被雷親」,再不然就是「狗咬呂洞賓」等言詞。其實,有句話「將心比心,就是佛心」,爲什麼這麼說?當別人用同樣的言語,同樣的問題跟你講時,你會有什麼感受?同樣會受不了;因此,我們常說你爲什麼要這樣!你爲我好,我知道,難道就不能好好地講嗎?
爲什麼需要戒定慧?爲什麼戒貪瞋癡?不是拿戒定慧去打貪瞋癡,而是要學戒定慧,自己具備了這些條件,然後化解貪瞋癡,不是拿武器打敵人,不是拿戒定慧去打貪瞋癡。
如果家庭常發生問題,在于「心」沒有調理好,小孩還不懂事時,好乖、好聽話,什麼都好,慢慢長大了,好像有點變了,到了國中二年級左右,這孩子簡直不像我生的,在座的都知道,那是叛逆期,生理的變化期。每個人都是過來人,爲什麼不能夠去調理?可能會說,你小的時候那麼乖、那麼聽話,爲什麼現在變成這樣?甚至于還會罵自己的孩子。
人有兩個生理期的轉變,一是由少年變爲成年人的生理期;再則就是中年進入老年的更年期,在這兩個期間,很多連自己都不知道爲什麼要這麼講?爲什麼要這麼做?在座的都懂得這些道理,可是有個問題,爲什麼一面對問題的時候作不了主?真正講起來,那是沒有修好戒定慧。
所以,我說修戒定慧是要去學,學了,要慢慢去做,怎麼做?還是從自己身體的行爲、言語的行爲、意念的行爲,上面去著手,這叁個東西是你的心表現的工具,因此「調心」,調什麼心呢?如果在座的有鋼琴調音師,就知道調心,像調鋼琴的音一樣,要調到什麼程度?這些話自古以來都有,只是不以鋼琴做例子。
調弦,管弦樂的弦,我們曉得,調音要非常有耐心,人就是耐心不夠,爲什麼耐心不夠?自我意識太強,自我意識怎麼形成的?習氣所致,習氣來自哪裏?還是來自于自己身口意的造作。
所謂唯心所造,唯什麼?唯自己的心所造,你要造業也可以,可是要轉變爲道去修行呢?還是可以,只是要多知道些佛陀的道理方法,如果完全不知道佛陀的道理方法,盲修瞎練,那是沒有機會的。尤其在家居士,沒有那麼多的時間,除非退休了,自己有很多的時間,可以專門從事這些研究,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用眼睛去看看這個世界、看人、看事,在現實生活中,都可以得到些啓示,發現道理方法,就是「悟」。
剛剛說,開悟沒有什麼了不起,隨時都有機會,問題是,你有沒有把握佛陀的道理方法在哪裏?佛陀的智慧在哪裏?並不是在經典裏面、不是在大雄寶殿、也不是在禅堂,更不是佛陀的全身舍利,他所遺留下來的,不是從這些上面去探討,而是佛法不離于現實,可見問題在于你把自己的我,擺在哪裏?
如果說很虔誠的把心放在念佛上,沒有什麼不好,可是有個問題,念佛做什麼?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未免太自私了,爲什麼說念佛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自私的呢?很簡單,大家跟你一樣都跑了,留下這些人怎麼辦?還有更多的人,需要你介紹佛陀的道理方法、佛陀的智慧,讓更多的人得到利益。我不是反對修淨土,在這裏特別跟各位聲明,臺中地區是提倡淨土最普及的地方,最早有位李炳南居士,可能在座有很多親近他。
爲什麼說不要那麼自私呢?畢竟學佛的人是發菩薩心、行菩薩道,什麼叫菩薩心、菩薩道?就是自己去學習,自己有了修養,把自己既得的利益,與更多的人分享,才叫菩薩,如果只是自己走了,那太自私。
過去這十幾、二十年來,在臺灣一會兒修淨土,一會兒換禅,慢慢的又流行藏密,一直變來變去,大家也跟著一起變來變去,最後有人問我:老師父我什麼都接觸,什麼都學過了,現在還是茫茫然,該怎麼辦?我用最簡單的一句話告訴他;問你自己。
他聽了並不是很滿意,明明是我請教你,爲什麼要我問自己?因爲,他從來沒有認識自己,沒有在自己的「心」上面去著手、去下工夫,只是在外面找東西,找東西沒有錯,但是反過來看,你有沒有需要?對你有沒有幫助?如果是否定的,何必浪費時間呢?所以,我寫文章總會提到:「凡起心動念,要與生死有關系,與道相應。」
如果時時刻刻能夠把握,你就能明心見性,于心能明了,佛性就會顯現出來,因此,真正的問題,還是在一切唯心所造,跟我剛剛另外的一個提示,心、佛、衆生叁爲一體,其實是一而二,二而一,是相同的。
今天晚上,耽誤大家很多的時間,陪我聊天、談心,今年過年的時候,我在電臺講了兩句話:讓自己活得快樂一點,可是不要讓別人不快樂。我再重複一下,讓自己活得快樂一點,不要讓別人活得不快樂。這是我最後祝福大家的兩句話,謝謝各位!
91年4月26日臺中市中興堂
中華佛弟子協會主辦心靈系列講座
《談心》全文閱讀結束。